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20-07-21张青燕
张青燕
摘 要:当前,很多数学活动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因此,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变换方式、提供平台”入手,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创设情境;变换方式;提供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030-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識、学会技能。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参与活动,提升效果。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和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学生有了问题,就会激发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在教学时,笔者先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把它分成6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游戏:每个学生都从中拿取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寻找相同形状的朋友。游戏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的游戏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有的问:“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种?”有的问:“这些图形都叫三角形吗?”有的问:“为什么可以把它们分成这几类?”学生在反复提问中,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2)在趣味情境中产生问题需求
学生喜欢的、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20个小学生跳绳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这些小学生做什么游戏?”学生说:“跳绳的游戏。”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果让他们按照2人一组来分组,可以分成几组?”“如果让他们按照4人一组来分组,可以分成几组?”“如果让他们按照5人一组来分组,可以分成几组?”“如果让他们按照10人一组来分组,可以分成几组?”这样,学生就会在有趣的分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平均分”。
(3)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资源,发现数学问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一课,在教学时,笔者利用课件播放广场的视频,接着,让学生根据视频从中寻找数学问题:“视频中的广场中间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需要绿化,那你们知道这块空地有多大吗?”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学生说:“要知道这地块空地有多大,其实就是要算出它的面积。”有的学生说:“要算出面积,就要量出块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能算出空地的大小。”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探究活动中,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2.变换方式,发现探究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圆,并各自利用手中的工具量出圆的周长。学生完成任务后,笔者让他们进行全班交流:“哪个同学能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有的说用尺子量,有的说用三角板量,有的用绳子量……学生说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用了各种方法量出了圆的周长,那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经过讨论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圆的直径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圆的周长大小。于是,笔者让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在随后的交流会上,有的汇报:“这个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它的直径是1厘米。”有的汇报:“这个圆的周长是15.7厘米,它的直径是5厘米。”有的汇报:“这个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它的直径是10厘米。”……学生汇报完后,笔者从中选择10位学生的结果制作成一张直径与圆周长的关系表。接着,笔者让学生围绕这张表格进行讨论:“通过这张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马上说:“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也越大。”笔者顺势引导:“那么,圆的直径与周长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笔算,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这时,笔者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周率,让学生从中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从中可以发现,一般探究活动都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探究目标—选择合适学具—交流活动设计—分步自主探索—交流探索发现—归纳概括结论。
3.提供平台,提升探究能力
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于是,笔者接着追问学生:“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能不能也利用这样的推算方法来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学生说:“可以采用剪一剪的方法,把梯形剪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有的学生说:“可以采用拼一拼的方法,把梯形拼成一个三角形。”最后,笔者让学生从中发现梯形与平形四边形、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根据原梯形与新拼成平形四边形、三角形的关系,顺利推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创设各种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新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辉.经历思考过程 积累数学经验[J].新教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