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2020-07-21陆阿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效果高职院校

【摘要】第二課堂,是指学校常规性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活动,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探索能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着重对第二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探索,以达到彰显教学创新的优势,促进国内教育体系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应用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第二课堂育人模式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B0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5-0084-02

引言

高职院校,是国内高校人才输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随着国内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水平也迈向了一个新高度。为了更进一步体现阶段性教育实践的价值,就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效果和方法的叙述。

一、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与普通的综合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育结构中操作能力更加突出,而第二课堂在其中的融合,更好地适应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需求。但实践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将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

(一)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

学校教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应是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协调的状态之上完成,尤其是占有主体地位的学生,更是要有较强的参与积极性,方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第二课堂并非集中性、规范化的组织学习,实践过程完全凭借学生自觉性,为此,部分学生日常参与度自然要比规范性课堂的实践主动性要低。相关资料显示:全国60%-70%的高职院校已开设了第二课堂,但学生参与率仅有60%-65%,其中40%-45%是为了完成修学分的任务。

(二)课堂设计结构紧密度差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在规范课堂之外延伸出来,用以鼓励学生课后深入性学习的窗口,其实践形式应该以学生的主动学习需求为基础,这样方可发挥其存在的作用。但从国内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堂的实际状况而言,大部分高校直接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课后作业的延伸部分。此种高职院校的实践方法,虽然保障了第二课堂的实施比重,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从而也就出现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发展趋向。资料显示: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开设中,40%存在模式化固定的问题,20%为松散性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实质内容不充实。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与创新理念逐步加强,高校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实践方法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更新。为了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实践工作做到最佳,除了要在课程实践的具体方案上给予更为灵活的设计,还需要将各项教育资源的调配与安排工作做到最优。而师资力量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构成环节,若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后续工作具体实践期间,就会出现实践探索结构薄弱,具体工作落实突进辅助动力相对弱化的趋向,不利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长效推进。统计研究发现:50%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师缺少对实践内容的认识,这一数据也是对教师实践情况的反馈。

(四)课堂评价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应用教学工作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完全凭借着理论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进行目标性研究,而在实际探索的系列活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成绩论倾向。第二课堂开展的目的,是对学生个性化能力进行多元化培养,其评价目标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特征,但从当前工作实践的基本情况而言。50%-60%的高职院校为了便捷进行教学工作的安排,往往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完全凭借某一个固定的标准进行实践结果考察。此种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的实践形态,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实践应用成效分析的信度和可靠度降低。

二、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应用中的问题成因与应对方法

为提升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应用效果,就应该在明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笔者将高职院校的具体要点归纳为:

(一)学习主体层面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开展一般是以第一课堂为基础,从社会调查、手工操作、技能体验等方面进行延伸,学生之所以对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认知层面对该部分学习的认知高度不够,一方面是由于第二课堂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自主动手,学生需要较强的主动性才能完成,而主体对自身的能力认可度不够,害怕失败,但出于学校课程制度的要求,又不得不参与,进而也就出现了“抵制与参与”混合的实践状态[1]。

解决当前存在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中的问题,高校需要将调节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调节层面上。其一,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学生了解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以及对学生自身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其二,教师通过课后互动沟通,帮助学生突破心理认知上的障碍。必要时,可采取系统脱敏训练法,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来。

某高职院校进行第二课堂实践期间,为降低课堂实践中的多重问题,就首先从实践主体——学生的视角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本次工作实践的要点可归纳为: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在活动实施前,先结合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说明了第二课堂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从思想高度上引导学生对后续参与活动有一个系统性认知;2.教师与学生按照活动课题内容,详细地进行了后续工作开展方案分析;3.学生完成课题后小组内总结归纳。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开展过程,是针对学生实践存在的问题,目标化寻求问题解决思路,从而提升了课堂实践效果。

(二)学习中介层面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中学习中介资源安排不当,也会直接导致实践活动效果不佳。一方面,学习资源与学生阶段性能力培养需求不相匹配,就会出现第二课堂实践中阻碍重重的状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资源运用不到位,也造成实践期间教学效果较差[2]。

高职院校具体开展工作期间,有序的进行院校中学习资源的安排,也是其探索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某高职院校进行第二课堂实践期间,为了保障实践效果,高校就加强了学习中介层面的管理:1.充分利用数字化程序,打造第二课堂终端服务体系,学生可随时按照活动课题需要,通过终端操作结构获得相关探索资料;2.高校与周边企业建立第二课堂联动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相关便利性条件,完善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该种从高职院校实践环境的视角上,寻求解决学生第二课堂实践问题的途径,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资源协调开发的理论归纳。

(三)学习引导者层面

教师作为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引导者,其实践水平的高低自然也会对第二课堂的开展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加强对教师第二课堂实践前备课管理、获得实践效果评价、以及阶段性教师能力提升等方法,解决学习引导者层面的阻碍问题。其一,教师在思维意识层面应有明确的认识,正确看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教学课堂的综合利用。其二,无论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何种状态,都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方可确保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多视角的进行教学引导,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某高职院校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应用期间,为确保第二课堂应用活动得到有序实施,高校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课程实践引导者层面的系列工作安排,本次多样化探索工作具体推进的要点可归纳为:1.高职院校进行具体教学工作安排时,就着重实行了教师教学工作统筹安排方案,与传统的教育实践形式策略比较,教师层面的理念引导不再是理论学习,更重视让教师结合实践参与的具体情况,主動从认知导向上进行第二课堂工作安排理念层次的提升;2.教师一方面需要自主进行信息、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补充,另一方面是从学生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入手,通过参与互动,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期间,该如何做好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师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引导者,其系列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有序进行第二课堂实践层面的开发,形成终身学习的思维趋向,也是进一步带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作长效化开展的主导方法。

(四)课堂评价形态多样化转变

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得以很好地运用起来,在彰显高职院校的实践特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比例。其一,高职院校进行第二课堂实践评价结果分析时,应突破单一目标式的评价体系,从而打造动手、思考、创新以及合作等多个方面都相互对应的实践探索结构,有序实行多重管理条件的有序化承接。其二,高职院校进行课堂评价体系最优化安排时,应从是否拥有长远的发展思路层面进行各项工作的具体化安排。即,高职院校中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系列活动研究时,教师必须做好各项因素的统筹安排,而不能单纯凭借某一个方面,就对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比如,某高职院校为了确保第二课堂具体实践工作得以有序化推进,具体进行各项工作系列安排期间,着重从教学评价层面寻求实践方法:1.教师针对学生第二课堂中学习情况研究时,一方面依据课题小组完成程度,对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态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从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资料整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如果学生在第二课堂探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开展工作安排领域上存在着的问题,后续进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探究时,应相应给予问题解决的办法,然后再具体实行能力培养方式的调整;2.高职院校中多样性教育评价工作具体实践期间,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渠道,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未来实践趋向与价值进行模拟化评估,从而寻求到一种可以引导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践工作得以长效推广的渠道。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应用实践探索评价工作全面化实施,一方面是跳出单层目标评价的怪圈,一方面是从高效率、高品质人才输出渠道构建的视角上,对各个开发要素承接层面进行实践策略的研究。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是国内教育体系不断优化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教师、学生、实践资源三个层面,对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因此,文章研究结果,将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新趋向。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张林园.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获得感现状调查研究——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6):183-184.

[2]叶淑贤.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思考与探析——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9(15):69-70.

作者简介:

陆阿丽(1977.3-),女,荆州人,汉族,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学生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应用效果高职院校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