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措施探讨

2020-07-21张满艺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养措施音乐课堂良好习惯

张满艺

摘要:音乐需要我们用心聆听,通过聆听去感受和发现音乐艺术带来的魅力。对于学生而言,学好音乐这门学科,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聆听习惯,好的习惯可促进自身对音乐的感知,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能力和鉴赏水平。因此,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课堂上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学好音乐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音乐课堂;良好习惯;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246-02

音乐学习既要学会倾听,从倾听中感受歌唱的技巧和表达的情感,又要通过歌唱、表情、肢体动作等来抒发歌曲所表达的各种不同情感,而要学会倾听和歌唱,首要的前提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自身的音乐水平难以提高,也影响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尤为必要。以下针对学生音乐课堂未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实现学生歌唱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步提高。

1.音乐课堂中学生未形成良好习惯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未认识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倾听的重要性。

音乐既需要用听觉去倾听,又需要开口演唱来表达,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觉得音乐是一门发挥和提升自身音乐水平的学科,锻炼的是自己的歌唱水平,倾听并不重要。这种认识上的错误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音乐首先要用心聆听才能充分去感知和体验音乐,以致听到音乐声响起时,只是跟随着歌唱而未仔细认真的聆听,还有些学生则手舞足蹈做出不合节奏的动作、发出不合节拍的声音以致对其他同学倾听造成干扰和影响。另还有小部分学生只钟情于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对于不喜欢的音乐风格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于倾听,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对音乐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1.2 学校和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和学生均存在功利心理,对于音乐课的重视均不多,学校方面音乐课的设置和安排较少,学生方面觉得音乐学科因为不用参加升学考试则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将这些时间花在其他需要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上。受这种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和接触音乐受限于时间上的限制,学生没有过多机会来倾听和学习音乐,没有长期持之以恒的接受音乐熏陶,谈何养成倾听习惯,以致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近人意。

1.3 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

因为在农村,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的父母都长期在外务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较多,这部分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完全接受不到来自父母这方面的音乐的熏陶,在家庭中接触音乐的机会极少,因此不利于良好音乐习惯的培养。

2.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措施

2.1 建立课堂纪律和规则,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课改倡导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性。但所有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否则只会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因此,建立课堂纪律和规则,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而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概括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课前准备,课前学生应提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教材、学习资料等,上课铃响后,便不再喧哗,保持安静,坐姿端正,课堂上不随便讲话,若需发言应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再发言[1]。二是当音乐响起时,应用心聆听,不可发出异声异响干扰他人聆听和学习。三是设立“好习惯之星”的评比制度,班级所有学生参与考评,如可设置纪律奖、倾听奖、表现奖等奖项对行为表现好的学习进行表彰和学习,以树立榜样的效应,激发其他学生向表现优秀的同学学习。通过课堂纪律和规则的建立在班级形成一股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争当“好习惯之星”的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以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式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成效。

2.2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音乐的习惯。

要想使学生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聆听情境,借助氛围的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其带来清新优美的听觉效果。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给学生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倾听习惯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倾听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浓厚的感染力来表达音乐自身所散发的独特的魅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播放一些学生熟知、符合他们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的歌曲,通过歌曲的播放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在倾听过程中去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欢快、是抒情、是忧郁、是热烈等,这些情感均可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不同节奏来感知。音乐教学如若仅仅只是讲授音乐的基础知识,而未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还可通过播放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会辨别,通过音乐强烈的感染力来体验其中的情感,使学生真正从感受音乐向体验音乐转化,从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最后,教师自身应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音乐的神奇,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以教师为示范,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去聆听去学习,完全融入音乐的氛围中[2]。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学习唱歌时虽然很积极很卖力,但由于未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以致唱歌时发出的声音不悦耳,尤其是合唱时歌声整体不谐调,造成歌唱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借助歌唱技巧放开歌喉来进行歌唱。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歌唱时保持良好的坐姿,有些学生过于投入和紧张,唱歌时未完全坐于凳子正中,只占据了凳子一半的位置,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坐于凳子正中位置。二是唱歌时的音调应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吐词清晰,腹式呼吸,而不是大声喊叫很费力的唱歌,要学会象黄莺鸟一样悠扬婉转地轻声歌唱。三是歌唱时要做到字正腔圆,音色自然圆润,忌假声歌唱,并在跟随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保持稳定的气息、模仿高音中“假想音”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高位置歌唱共鸣的把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鼻腔和胸腔的共鸣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总之,需要从节奏、腔调、吐词、表情、呼吸等各个环节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2.4 培养学生歌唱時的自信心。

音乐学习除了歌唱时音调的准确外,表演者还要配合丰富的表情及一定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歌唱时充满自信,不畏首畏尾、缩头缩脑,仪态大方得体,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生有了自信心,才敢于在舞台上当着大庭广众进行歌唱表演,自信心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以神传情的培养,指导学生先对音乐的内容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歌词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使画面犹如呈现在眼前,学生仿若能够看到一般,并用脸部表情和眼神充分表出来,这既是对情感神态的理解又是对二者的表达和体现[3]。二是学会欣赏他人的表演,并有意识的进行模仿,当他们表演时,自己无声的加以动作模仿,这是对音乐肢体动作表现方式的理解,无声的模仿是一种礼貌,可避免对表演者造成干扰和影响,同时这种模仿不仅可实现学习效果的提高还可通过表演者给模仿者树立自信心,对模仿者音乐表现的能力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音乐课堂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此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引导,好习惯才能成就好人生。

参考文献:

[1]郭明丽.小学音乐课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文存阅刊,2018(19):65-65.

[2]魏彩姬.用倾听唤醒音乐的耳朵——农村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策略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19):150-151.

[3]郭晓姝.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耳朵——浅论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习惯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9,762(02):114-115.

猜你喜欢

培养措施音乐课堂良好习惯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