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ICU脑出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有效性分析

2020-07-21卜晓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7期
关键词:感染率脑出血肺部

卜晓红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丹东 118000)

重症监护室(ICU)是最能体现一个医院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及护理技术的科室,ICU收治的患者均为危急重症者,此类患者死亡风险高,病情变化快,因此对护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突发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脑出血的并发症较多,肺部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后,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因护理是治疗处置落实的唯一途径,因此合适的护理干预能控制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2]。本文中,对我院ICU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以探讨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以下为具体报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来我院ICU就诊的脑出血患者中选取100例纳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区间为2018年1月起始、2019年1月终止,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依据护理方式的差别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波动在50~72(60.32±4.01)岁。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波动在52~75(61.00±4.12)岁。入选标准:①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②在ICU内住院时间≥7 d;③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显示病情基本稳定;④本研究中的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目的均有知情权,并签署了与之相关的文件说明;⑤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颅内仍有出血灶;②肺部感染病史;③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等不能正常沟通者;④肿瘤或全身感染性疾病。2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占比等统计资料对比,差异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实验进行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ICU内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管道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等。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第一方面:心理干预。ICU内环境相对封闭,患者疾病种类多、病情危重,时常有抢救发生,密闭、严肃的环境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加之疾病影响,患者更容易发生各类负性情绪,不利于治疗、护理的展开,因此心理干预是必要的。除昏迷患者外,护理人员保证与患者的沟通时间,以专业的沟通技巧及心理开导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能动性[3]。第二方面:加强病情观察及用药观察。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疾病进展有指示性意义,此外还需关注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面色、瞳孔、肢体活动能力等。感染发生后,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体温升高,因此关注体温变化曲线波动是必要的[4]。遵医嘱合理选用抗生素,配合医师进行培养标本的留置,保证标本的有效性。第三方面:呼吸道管理及无菌原则的遵守。向意识清醒的患者讲解有效排痰的重要性,利用辅助排痰机对肺区进行有频率的震动,以促进支气管、肺部黏稠痰液的松动、脱落;或者进行糜蛋白酶等药物的雾化吸入,最后以演示方式进行科学排痰的告知,令其学会有效的自行咳痰。难以自行排痰的患者,依据吸痰操作规范,排出痰液。在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按规定ICU定时进行消毒,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污染区;护理人员近期内无感染性疾病,穿戴ICU专用衣物、手套及帽子,保证自身清洁,限制外来无关人员的进入[5]。患者的个人用物专人专用,床尾必备快速手干消毒剂,按要求进行洗手。第四方面:饮食管理及口腔管理。脑出血患者前期均为胃管进食,护理人员按规范进行鼻饲,控制鼻饲液的温度、量及黏稠度,在每次鼻饲前进行胃管末端位置的判断,确认在胃内才可进行鼻饲;鼻饲前进行吸痰,床头摇高,以匀速注入鼻饲液,在鼻饲完成后,30 min内避免翻身,仍保持口鼻高于胃部的卧位,除抢救外禁止吸痰[6]。鼻饲引起的误吸是造成肺部感染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在鼻饲过程中,除遵守操作规范外,注意患者不适主诉,评估患者面色及是否有呛咳的发生。口腔不仅是人体的进食通道,在生理结构中与咽喉、气管相通,口腔卫生情况与呼吸道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预防肺部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为加强口腔护理,定时进行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避免食物残留,以免口腔细菌沿气管向下延伸,引发肺部感染。

1.3 观察指标:观察项目为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排痰量。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软件为本文的计算工具,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达,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时表示正在比较的项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7.00±4.00)d,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0.01±4.20)d。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比较肺部感染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出院统计中,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例数为4例,肺部感染率为8.00%(4/50),对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例数为18例,肺部感染率为36.00%(18/50),2组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比较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为6.00%与对照组脑出血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n)

2.3 2组患者比较排痰量: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在第2天统计的排痰量较第1天的排痰量均有明显减少,前后对比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论是第1天还是第2天,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的排痰量均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组排痰量(±s)

表2 对比2组排痰量(±s)

注:*与第1天的排痰量进行比较,P<0.05

3 讨 论

脑出血一般收治在ICU内,以强化患者的监护及病情观察,在脑出血发生后,因血凝块压迫了局部脑组织及神经,引起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加之内科保守治疗、血肿引流治疗或直接开颅治疗等治疗的需要,患者在术后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卧床休息,以免加重颅内出血,以上原因致使的长时间卧床及患者免疫力急剧下降,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在脑出血后并发症当中,肺部感染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并发症,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由于ICU内空气不流通,院内感染概率较高;脑出血患者存在咳痰意识减弱,或者是有咳嗽欲望,但因体力限制难以进行有效咳嗽,发生痰液积聚于肺部,形成肺部感染[7];疾病引起吞咽困难,在进食时可能发生误吸,由此发生肺部感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鼻饲等原因均可导致细菌的入侵,诱发肺部感染;此外,造成肺部感染的人为因素为未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因此笔者对ICU内脑出血患者接受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探讨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干预的分析中,观察组护理内容围绕可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采取一切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及发生率。在优化后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强化ICU内的环境,进行早晚循环风消毒;需要与患者进行接触的医疗器材及物品及时清洗消毒,护理人员在护理前后严格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护士在护理完患者后,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预防交叉感染,避免加重患者肺部感染;在吸痰等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最大程度上切断致病菌进入患者呼吸道的途径,进而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排痰困难者以电动排痰机排痰、定时翻身等措施促进痰液的排出,或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后排出,必要时采取负压吸痰,以解除分泌物在气道内积聚,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脑出血患者通常进行了留置胃管,胃管干扰了患者的咳嗽反射力,增加了细菌滋生风险,因此口腔护理时注意清洗剂的选择,其中制酸剂可增加胃内细菌的定植概率,在口腔清洗剂的选择中,事先评估患者口腔pH值,达到以清洗剂干扰细菌生长环境、阻碍细菌繁殖的目的,最终降低肺部感染风险[8]。

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因原有疾病影响,早期症状难以识别,致使肺部感染的诊断被延误,增加了治疗难度[9-10],因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是必要的,定时进行体温监测,以及早发现肺部感染征兆。

本文中,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在ICU内进行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基础该护理上,一切护理重点在于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因此,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随着护理进展,排痰量逐渐减少,但观察组在护理前两天排出的痰量仍是较对照组多,表明优化护理能更好的协助患者排出痰液,降低感染危险。针对性优化护理还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保证护理质量。

综上,合适、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ICU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控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感染率脑出血肺部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