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2020-07-21王徐静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7期
关键词:泻心汤半夏证候

王徐静

(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小儿消化不良作为儿科常见病,以腹胀、腹痛、早饱、恶心、上腹灼热感、呕吐、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持续存在或者反复发作,但缺乏特征性,同时出现者较少,多数仅出现一种或者数种,不但妨碍小儿吸收营养物质,还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上认为小儿消化不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现代医学通常选用抑酸药物、促胃动力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但部分患儿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整体疗效仍有上升空间,建议探索其他高效的治疗方案[2-3]。近几年来,中医学地位不断升高,越来越多患者选择实行中医治疗,尤其是小儿、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者,消化不良患儿经中医药辩证治疗,可全面调理其脾胃功能,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4]。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特开展分组对照试验,对一组消化不良患儿采取常规西药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而以常规西药方案作为参考,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着手研究,分析中药半夏泻心汤在小儿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监督下进行:纳入消化不良患儿108例,纳入时间: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

1.1.1 纳入标准:①患儿存在腹胀、腹痛、早饱、恶心、上腹灼热感、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中一种或者数种,可明确诊断为小儿消化不良,且符合《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5]中关于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主证为胃脘痞满或者疼痛、胃脘嘈杂不适、心烦、口干、口苦、腹满肠鸣且遇冷加重,次证为腹冷便溏、嗳气、纳呆、小便时黄、舌质淡而苔黄、脉弦细或者脉滑,患儿具备两项主证和两项及以上次证;②经胃镜等检查显示非器质性病变;③患儿年龄不足12岁;④临床数据和资料等完整无缺。

1.1.2 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过促胃动力等药物;②胃肠道和肝胆等脏器出现原发性病变;③用药期间不遵医嘱者;④对本次实验用药过敏;⑤中途失访者。

将上述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均5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单纯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男27例,女27例;年龄为7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71±0.45)岁;患病时间是3~22 d,平均患病时间是(6.72±1.16)d;研究组患儿采取常规西药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案治疗:男28例,女26例;年龄为8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98±0.39)岁;患病时间是4~22 d,平均患病时间是(6.87±1.05)d;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布以及患病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均保持了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饮食干预,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症状,保持酸碱平衡,对于已经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及时对症治疗。对照组:单纯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通用名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生产厂家: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型号:0.5 g×30 s],用温水或者温牛奶(50 ℃以下)溶散后服用,不足1岁者,每次服用1片,每日1次;1~6岁者,每次2片,每日3次,连续用药7 d。研究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半夏泻心汤治疗,并予以随症加减。基础方为:半夏9 g、黄芩9 g、蒲公英15 g、莪术15 g、枳壳12 g、干姜6 g、党参6 g、甘草6 g、黄连6 g、大枣6 g。随症加减:食欲不振者去除干姜,加入麦冬12 g、石斛10 g;嗳气、呕吐严重者可加入枇杷叶9 g、代赭石9 g;寒象严重者,可加入白芷12 g、附子9 g;若热象严重,加用生地、浙贝母各12 g;对于血瘀者适当加入丹皮12 g、丹参12 g。加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日2次温服,14 d是1个疗程。两组患儿均坚持治疗2周,期间叮嘱合理饮食,家长遵医嘱为患儿用药。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用药前)、治疗后(用药2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其中,三种主证(上腹胀、嗳气、早饱)和八种次证(上腹痛、恶心、反酸、烧心、口干口苦、腹满肠鸣、便溏、食纳差)均按无、轻、中、重四级标准评分,其中主证从无到重依次计分为0分、3分、6分、9分,次证则计分为0分、1分、2分、3分,满分是51分,表示患儿症候极其严重,而伴随评分下降,表示患儿症候减轻,降至0分表示无任何症候,病愈。

1.3.2 应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患儿疗效指数,公式如下:疗效指数=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ı100%;根据患儿疗效指数,结合其体征与临床表现变化,评估其治疗效果:①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等均消失,食欲、食量恢复正常或者基本正常,疗效指数减少70%及以上,视为显效;②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显著减轻,食欲有所增强,食量有所增加,疗效指数减少30~69%,视为有效;③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无变化或者恶化,食欲与食量均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减少不足30%,视为无效[6]。小儿消化不良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3.3 观察患儿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并统计各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患儿性别、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用直接χ2检验。患儿中医证候积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而经组间对比显示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观察两组患儿消化不良治疗效果:研究组患儿消化不良治疗总有效率是96.30%,与对照组的83.33%相比较低,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儿消化不良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3 观察两组患儿用药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儿用药期间均无肝肾损伤等,研究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0;对照组中有1例轻度腹泻,不影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8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P=1.000)。

3 讨 论

小儿消化不良,又可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影响患儿进食,导致其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7]。据报道[8],不少消化不良患儿合并焦虑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应引起医学工作者重视。当前,临床上对于小儿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阐述,而现代医学对于本病主要采取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但因存在明显不良反应,尤其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导致其在儿科治疗中受到限制[9]。因此,目前西医对于本病患儿多采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无明显不良反应,这一点在本研究亦证明:对照组患儿中仅有1例患儿出现轻微腹泻反应,且不影响治疗,而研究组中无任何不良反应,可见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小儿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安全性较高,但疗效有限,这一点无法满足小儿家长治疗需求。因而,对消化不良患儿采取其他治疗方案十分必要,而笔者主张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案,最终取得良好效果,并在以下论述中着重分析其药效、作用机制以及优越性。

中医学认为,脾脏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若发挥正常生理作用,机体方能获得水谷精微充盈,保证元气充沛、血得统摄、不留痰湿[10-1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而脾胃虚弱着,有食欲不振、腹胀泄泻、消瘦乏力、口淡无味、面色苍白、唇淡无华等征象,严重者有出血、水肿、痰饮等症状[13-14]。现代医学中部分消化不良性疾病所致萎黄、厌食、水肿、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与祖国医学中“脾失健运”存在诸多相似之处[15]。小儿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未全,若有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情况,可损伤脾胃共鞥,导致脾胃亏虚、无法健运,胃腑腐熟、运化不及,水谷不化,形成积滞情况,久病可导致“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等情况,导致患儿发育迟缓,形体消瘦。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小儿消化不良发作和脾胃功能失调存在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多样,而气机阻滞、脾胃虚弱贯穿于小儿消化不良始终,因而应以健脾开胃、调畅气机为主要治疗原则。

综上所述,小儿消化不良治疗中应以半夏泻心汤加减疗法为首选方案,可加强胃肠蠕动,改善症候,恢复食欲、食量,且无不良反应,可借鉴。

猜你喜欢

泻心汤半夏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