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服饰文化的域外折射
——以朝鲜时代《燕行录》为视角

2020-07-21

南都学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满族行使朝鲜

姚 晓 娟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朝鲜半岛作为古代东亚“朝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就与中国交流频繁,往来密切,特别是明清时期,高丽及其后的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每年都会定期派使者来华朝见,少则一年两次,多则一年六次,这些外交使节及随行人员将他们的沿途见闻以日记、小说、杂录等形式记录下来,统称《燕行录》。《燕行录》内容丰富,数量庞杂,是域外视角反观当时中国的宝贵文献,满族作为入主中原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必然会引起东国朝鲜的广泛关注。迥然有别于汉人的服饰是朝鲜燕行使对满族族群最直观的感知元素,也是燕行途中备受关注的首要细节。因此入清燕行使以近乎挑剔的眼光打量着满族服饰在颜色、材质、形制、纹饰等诸多方面的特征,并将其诉诸笔端,《燕行录》以详细的笔触记载了辽东及北京地区满族的衣饰特征,可谓是一部丰富的满族服饰文化域外观察史。

东北不仅是女真族诞生和崛起之地,也是清代满族的主要聚居区,更是满族文化赖以保存与延续的地域重镇,而清代朝鲜使团的燕行路线,东北辽东沿途则是必经之地。据《大清会典》载:“渡鸭绿江入境,由凤凰城陆路至盛京,入山海关赴京师。”鸭绿江入境之后以盛京为中心通往北京的辽东沿线实际上成为朝鲜燕行使观察、了解清代满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正如《农隐入沈记·杂俗》所言:“山海关以外则皆是满人,故逢人问‘旗、民’?称民家者十不一二,似为根本往来之地,以虑他日卷归之路也。”[1]396-397在作者看来称“民家”者,汉族人也,而称“旗下”者,则为满族人也。可见当时留居关外的满族人为数众多,但随着汉化进程的加快,满汉通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居关外的满族人逐渐减少,如道光二年出使中国的徐有素记载:“自凤城至沈阳,虽称满人最多居之地,比汉人不能什二三,自沈以西至山海关,间或有之,山海关以西至北京可谓绝无而仅有。北京以南绝无焉,北京所存者亦不能什一于汉人。”[2]129满族人口的减少,更加剧了朝鲜使团的密切关注,衣冠差别不仅仅代表了朝鲜燕行使对满族族群的直接感触,也暗含了朝鲜使臣的皇明情结,对满族服饰不忌堆砌、不避重复地详细记载,表明了朝鲜使臣对满族既好奇又不甘的复杂心态,对满族服饰认知与态度的微妙变化体现了东国朝鲜对满族从关注、抵触到被动接受,甚至主动学习的嬗变过程。

一、衣饰颜色尚黑

满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骑射和狩猎为生,形成了悠久且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传统,这种与汉人服饰迥然有别的服饰特征给朝鲜燕行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燕行使来华,途中所遇满人第一印象便是衣着尚黑,男女俱喜穿黑衣。关于满人着衣尚黑色的原因,燕行使李田秀在盛京与一位叫永通的满族人交流时了解到“水德,故尚黑”[1]188。燕行使徐文重则认为:“概以尘埃常满,故皆用黑色云矣。”[3]道光二年出使中国的徐有素发现“市上多衣服铺,皆新制售之,贵人好奢者亦买,着衣色本黑,故元无瀚濯之法,只易其衬体单衣而已,故著一衣能支数岁”[2]157。可见黑色耐脏,可以避免因反复濯浣而导致衣服受损的情形,这种经久耐用的实用性因素确不失为满族喜欢着黑衣的一个主要原因。难怪燕行使李在学把“食不兼肉,衣用黑布”的习俗看作是满人节俭的标志,得出“满人之俗盖以俭啬为务”[4]182的论断。满族男女不仅着黑衣,“有时还以黑绣数尺束腰”,满族女子“头发皆裹以黑缯”,雍正七年燕行使金舜协曾夜宿于张俊云者家,见胡女服饰与男不相远,只是“头发则作髻于后,以黑纱覆之”[5]219,不唯如此,据金舜协观察,“男女所着靴鞋等,皆以黑缯为之”[5]438,甚至满族人常乘坐的太平车“其制圆长而覆以黑罽”[5]432,满族衣饰尚黑不仅土布丝麻如此,就连代表贵族身份地位的裘皮、绸缎也无一例外地常被染成黑色,据《北盟录》载:“女真地极寒,衣黑裘、细布、貂鼠、青鼠、狐貉之衣。”[6]

满族男女皆喜欢着黑衣,正如金昌业所言“男女衣服,勿论奢俭,其色尚黑”[7]。朴趾源在通远堡遇到满族迎亲队伍时,发现轿辇皆用黑布饰之,看到了轿中坐着两个老婆皆穿“黑衣黄裳”[8]324。

不仅普通百姓,帝王及朝中百官也常着黑色衣饰,如金昌业在京师受到康熙皇帝接见时,观察皇帝“衣帽皆黑,与凡胡无异”。乾隆四十八年来盛京拜谒的李田秀、李晚秀兄弟观察“皇帝所着则黑色无纹缎褂子,羽缎缘无顶子帽子,紫绣围裙,坐下白马”[1]256。燕行使朴来谦来盛京拜谒时,见道光皇帝着黑衣跨马而来,待回銮时,皇帝仍御黑衣、乘乌马[9]。康熙五十九年来中国出使的李宜显也记载:“胡人常时所服皆黑衣,贵贱无别。”[10]449似乎黑色衣饰无关乎性别与等级贵贱,然而随着染料的昂贵,深色的衣服则往往只有富贵者才能负担得起,正如嘉庆八年出使中国的徐长辅记载:“服色专尚黑,而贫贱者多衣青,盖靛色用甚广,非富者则不能深染故也。紫绣纹绣之服亦贵贱无碍,而贱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青。”[11]529-530

二、衣料材质等级分明

据燕行使观察,满族人的衣料材质往往是等级与地位的象征,“富者绫罗之类,贫者三升棉布之类”[12]375,春夏时节满族人所着服饰材质,“或生布、生苎,或三升布,或野茧丝。裤亦如之”[8]276。富贵者皆着丝绸,朴趾源在过鸭绿江后,到凤凰城栅门进行过关检查后,遇到满族商人,他注意到这些商人多身着“黑贡缎衣”[8]276。寒冬时节,满族贫贱者常着棉服,大抵因为棉花在辽东地区的广泛种植,弹棉花之法纯熟且效率高,正如燕行使徐有素所言:“木棉,东八站多种之,以其地多高燥也。”[2]139作者还夸赞弹棉花之法称,“(大弓之制)一日所弹至数千斤云。其小弓之制,器用异于此,然其弹犹三倍于我弓云”[2]185。因此,据燕行使柳厚祚观察自栅门至燕京的满族女子“贫者青黑棉布等制,着其貌甚不美,富者制以青红缎,其上下縇皆以纹绣着之,极为美丽”[12]376。满族人的富有还体现在“用裘不用绵”,如李宜显《庚子燕行杂识》载:“男子所着胡帽及裘,富厚者用貂,其次用羔羊杂兽皮,而不用狗皮。”[10]452且为了舒适与保暖“凡着裘,必使毛在表”。燕行使金舜协于雍正七年出使中国,“望见雍正摄貂裘,戴豹帽,项垂念珠,据交椅而坐”[5]408。

满族喜欢着裘皮的特性源自满族先祖,作为游牧群体的满族先人以蓄养牲畜为生活之计,衣食来源很大部分由牲畜提供,衣饰也不例外,满族先祖勿吉人“妇人则布裙,男子猪犬皮裘”[13]。辽金时,满族先世的服饰较之以前有不少改进。如《大金国志》记载:“至于衣服,尚如旧俗,土产无桑蚕,惟多织布,贵贱以布之粗细为别。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论贫富皆服之。富人春秋多以纻丝绵绸为衫裳,亦间用细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四袖,贫者春夏并用布为衫裳,秋冬亦衣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裤袜皆以皮。”[14]清朝建立后,满族依然沿袭喜爱皮毛的习俗,市肆里贩卖毛皮的铺子很多,如《农隐入沈记》载盛京城“各样毛裘挂张外铺,而山獭、水獭,皆以刷梳,粗毛净尽,一如貂皮。棚檐挂一虎皮,而长几曳地,其大可知也。其余卖缎、卖布、卖器,杂货诸肆,罗列成行”。毛物铺与其他铺子一样鳞次栉比,足见满族人对毛皮的热爱。冬日里无论军服、官服还是坐褥,皆用毛皮等装饰或制成,毛皮的种类则要遵照严格的等级归属,正如燕行使李在学所言:“男子军服朝服皆一样,裤不着絮,寒则辄著毛裘而亦无领,故以条毛挥项,名曰裘襟或称项圈。衣袖则皆作马蹄样,此所谓马蹄袖也。裘襟与袖口,贱人则不得以貂毛为之……帽子及裘饰,上自貂皮,下自狐、貉、鼠、獭,皆有等级,而银鼠皮及黑狐皮则禁不用……坐褥则自亲王至侯伯,貂皮、猞猁狲、豹皮及虎皮、狼、獾、貉、山羊等皮,各随其品而用之。”[15]47-50由不同毛皮制成的坐褥相对应的具体等级在李宜显《庚子燕行杂识》中有更明确的记载:“坐席有头爪虎皮为贵,其次无头爪虎皮,其次狼,其次獾,其次貉,其次野羊,其次狍,其次白氊为下。”[10]449在诸多种类毛皮中,貂皮极为尊贵,常为皇族所用,如燕行使金昌业在盛京曾遇到一位“胡衣貂裘”的少年,佩带弓箭,骑骡而过,前后有满族随从六七人,询问其身份乃知是皇族子弟。

三、衣饰形制实用性强

诞生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精于骑射、善于狩猎。这使得民族服饰的形制设计非常注重实用耐久的功能,承袭大明衣冠礼制的朝鲜使者对这种迥然有别于己的服饰形制非常好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如《农隐入沈记》 载:“男子上服曰褂子,其长等身,中割前衿,如我国军服而不割傍,其长至腰者曰马褂子,亦开前衿,而俱用纽扣。其内曰袍子,状如我国周衣而无衩,傍小割如战服,后长割至尻前作交衿而右敛,敛至胁向内方割,又斜至于底,自领下交衿处作纽,至方割处而止后边中割者,则褂子亦然。故跨马之时,不烦敛后矣。其内曰大衫子,制如我国之衫而长及腰,其内曰小衫子,即贴肉裹衣,而与大衫子同。”[1]349这里提到的“马褂”,顾名思义是便于骑马所着之衫,对此《清稗类钞》载:“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16]6180可见,最初只在军营中流行的马褂,以其出众的实用性特征逐渐得到满族贵族的青睐,从引以为奇到无人不服,马褂逐渐成为满族男子标志性服饰。正如燕行使成祐曾作诗云:“皮袄子加马褂子,脚穿裤腿一身轻,手中横拖铜鞭出,靴拍鞍鞯得得行。”[17]将满族男子策马扬鞭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马褂”的功能,燕行使称“跨马之时,不烦敛后矣”。马褂、长袍是满族先民在山林长期狩猎过程中所形成的服饰式样,无领、窄袖是其基本款式。正如燕行使金舜协记载:“人之平日所着者无非军服也,内着无领长衣,外着短衣皆用单而无纽,衣皆狭袖而袖甚短,别作吐袖而极长,其制作马蹄状,寒则覆手背,不寒则褰之。”[5]434“马蹄袖”,满语称“哇哈”,即在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故有此名。平时将袖子挽起,冬季狩猎时翻下袖口可以用来御寒,保暖。这种在燕行使眼中“胡人衣制”,其“本作狭袖”的设计也主要出于满族男子日常打猎活动方便的需要,颇具实用性的特征。正如李田秀在《农隐入沈记》中载:“袍子之袖口狭杀,仅容臂腕,故射者不用臂鞲,只为揎袖至半肘而已,又于袖端连一小袖,其长至指而削去下半,微举其端。冬则展之使手不寒,而亦不妨于用指,夏则叠在手端,即所谓‘马蹄手’也。”[1]350-351李田秀也同样注意到满族男子的裤子,也颇具特色:“自膝下套至大腿,套之上口作襻拴之腰带,所以便于骑也。袜子缝不在上下,而在四方,且用疏衲制,殊钝劣。足腕以上则割布斜缠至于膝,似是古所云逼之制也。”[1]350实际上,这即为“套裤”,为了加固耐久,“骑而猎者及远行者,皆用鹿皮作两条裾着于膝,是防衣裤之磨破也”[11]537,套裤的出现同马褂一样,也是为了方便满族骑射、战争与狩猎的需要。

马褂、马蹄袖、套裤的样式显然与宽袍大袖的传统汉族服制大相径庭,也正是燕行使对满族服饰最直观的印象,“马蹄袖”甚至成为清统治者获取政权的谶语,如康熙八年出使中国的闵鼎重记载:“胡人衣制本作狭袖,而于袖口作马蹄状以覆手背。问之译官,则旧有红头马蹄袖四十年天子之谶。”[18]李押在《燕行纪事》中记载:“明季有童谣曰‘袖上走马,口中生烟者为天子’,清人衣服袖口皆作马蹄形,喜吸南草,故口中果能生烟,其谶乃验云。”[19]朝鲜使臣来到中国,看到的景象即是“自天子达于庶人,其所着表衣,皆夹袖也,阔袖大袍则绝无其制焉”[2]155。

至于朝服“则有披肩、接袖、马蹄胸等名……里衣其长及踝,狭袖而阔裾。表衣其长至腰,两袖及肘,是谓接袖。袖圆裁锦帽贯顶加肩,前后蔽领,是谓披肩。披肩及表里衣皆黑,而其绣以四爪蟒为贵。补服在表,束带在里。文武四品以上方许挂数珠,拴马踢胸。马踢胸,未详其制”[10]449-450。《农隐入沈记》的作者李田秀在盛京期间还见到了时为满洲镶红旗出身的礼部侍郎,“戴珊瑚顶子,长须大耳,颇颀然有贵气,问是礼部侍郎,皇帝近族云。使臣正官皆俱帽带,华人亦公服。所谓公服,帽有丝缨,项挂念珠云。有披肩之服,而恨未详察也”[1]130。八月十三日壬申,朝鲜使臣亲自参加礼部盛典,朝服之制始得详见,“则内穿彩绣蟒龙袍,上穿褂子,前后心贴脑褙,顶子尖长,缨子用丝,项挂念珠,肩著披肩,而其制尖裁绣片,左右覆肩,其外一如常时所服也”[1]161-162。由此可见,朝服形制与军服大致无二,只是在颜色、装饰毛皮的种类及衣饰图案上别贵贱,衣服颜色上“惟皇帝黄帽黄袍,其余则无论贵贱公私,常着之服,大抵皆黑色。襦裤之属或有青紫色,白衣则绝无焉”[2]155。装饰毛皮的种类则“裘襟与袖口,贱人则不得以貂毛为之”[16]47。衣饰图案上“朝服里衣则长,而两袖及衣边皆绣蟒龙,此所谓蟒袍。上服则短,而着胸排白鹤、麒麟、锦鸡、鹭鸶,各有其品”[16]147。康熙五十九年,出使中国的李宜显感叹清代朝服“虽非华制,其贵贱品级,亦章章不紊矣”[10]450。

四、绣花纹饰精细美观

满族衣饰非常讲究绣花纹样,这给本具粗犷豪放的游猎民族增加了些许精细的特征,精致考究的绣花纹饰非常吸引燕行使的目光,燕行使途中常常看到精工刺绣的满族女子,如咸丰五年来华的燕行使姜长焕在抵达盛京时见“胡人凡大小事役,男子悉任其劳,凡织布、裁缝、舂米、炊饭等事,亦皆为之。女子则不过缝鞋底,或刺绣而已”[20]。不同于汉族女子全面操持家务的烦琐活计,刺绣女工则是满族女子日常居家生活最主要的任务,事实上,满族女子精工刺绣,着绣花纹饰的传统由来已久,《金史》曾载“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掖缝,两傍复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带色用红黄,前变垂至下齐。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21]。

“花枝招展”的满族女子成为燕行使途中所遇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不禁令一向崇尚简朴的朝鲜文人大开眼界,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描述途中所遇满族女子“足下穿一对靴子,绣得草花蜂蝶”[8]316。满族女子喜爱穿绣花纹饰的衣裙,连老妇亦不例外,如作者在塔铺便遇到一位满族老妪,“衣一领鸦青桃花绣裙”。满族男子衣饰也着绣花纹样,腰间还常常佩戴绣工别致的绣囊,如作者在栅门看到“群胡观光者,列立栅内,无不口含烟竹,光头摇扇。或黑贡缎衣,或秀花绸衣,或生布生苎,或三升布,或野茧丝。裤亦如之,所佩缤纷,或绣囊三四,小佩刀皆插双牙箸,烟袋如胡芦样,或绣刺花草禽鸟,又古人名句”[8]276-277。朝鲜使臣李海应还将满族与本国的绣囊做了对比:“囊子大略若我国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纹绣,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则多用皮革,左右佩绶,可谓累累若若矣,谓荷苞者此也。”[11]537满族人对绣有花纹饰样的衣物及绣囊等精美物件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五、结语

猜你喜欢

满族行使朝鲜
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罪的规范鉴别——兼及对李洪元案的回应
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浅谈监察机关行使留置权的法定性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党员应如何行使党员权利?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