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探源*

2020-07-21

观察与思考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经济

卢 国 琪

提 要:探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源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既继承又发展,对国内外发展实践既总结经验又吸取教训,一方面又及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形成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何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重大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作出了回答。探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一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工作。总的来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源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目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持继承与批判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集中寓于《资本论》这部不朽的著作之中,他对劳动价值论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现实角度来展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①《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9、57、60、55页。。他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它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商品的自然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他指出:“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②《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9、57、60、55页。他同时还强调,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就是使用价值。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价值,这两者就构成了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③《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9、57、60、55页。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并清晰地分析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两者的紧密联系,认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他这样透彻地分析:“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④《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9、57、60、55页。所以,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显而易见,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⑤《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9、57、60、55页。。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与物等同的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正是在于“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7页。,“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7页。,“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⑧《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43页。。其必然结果就是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⑨《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5、43页。。那时候,人是劳动的主体,为了实现劳动者自身的利益,不再受资本家的剥削,不再是劳动工具。有学者认为:“以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社会现实的价值标准,进而以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诉求——因为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全人类的历史命运。”⑩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资本论〉到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这就充分表达了要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诉求,换言之,就是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要归劳动者所有,最高的价值诉求就是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虽然当今时代的经济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经济形势根本不同,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运用自如,反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他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把劳动的重要性看得如此之重,如此之高,就是他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信劳动创造价值。即使历史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仍然没有过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出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由此观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蕴含着一种非常深邃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是对马克思的生产目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根据马克思的生产目的理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关系规定生产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大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是由资本家(少数私人和私人集团)占有的,广大的劳动者没有占有生产资料。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得很清楚:“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①《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毫无疑问,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真实的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革命导师不仅看清楚了资本家真实的生产目的,而且也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进行了预想:“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0、42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为了人们有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而生产,是为了人们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而生产。马克思还对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6-787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因此,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能够“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长到能够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0、42页。。

马克思主义生产目的理论在我国起到了极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毫无疑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民的需要不是停滞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的。马克思就曾经这样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3页。由此可知,人民的需要在极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需要是不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其历史条件的特点是国际国内形势还不稳定,经济发展处于一穷二白、基础薄弱的低水平状况,所以,当时人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解决温饱和安全的需要。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始),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形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也处于不断增长阶段,人民开始追求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双重需要。历史迈进到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已打下了一定基础,在较大程度上使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条件发生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且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的全面需要,这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目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到实践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生产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创新理论,它把供给管理纳入了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是在深入分析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关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经济发展理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目标在于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目的理论,它既强调供给又对需求给予极大关注,既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突出位置,又特别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坚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它是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的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中增加了供给管理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注重需求管理的同时,要使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发挥导向作用,要使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更加健全,要把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尤其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不论是区间调控,还是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都必须大大加强,从而对市场预期起到主动引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环境保障,而且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供了保障。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与发展了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紧迫任务进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聚焦在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得到解决,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得到满足。新发展理念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强调要增强发展动力,而且要协调发展关系,不仅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而且强调发展的内外联动性要得到根本提高,特别强调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新发展理念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和自然生产力理论是一种创新发展,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社会再生产与收入分配理论也是一种创新发展,它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指明方向的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是坚决摒弃“低质量”和追求“高质量”,这样才能确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特别是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共享发展,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当代价值,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就是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这更加体现生产的目的不是由某一部分的人或者某一阶层的人或者某一群体的人享受发展成果,而是由全体人民享受发展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共享发展成果的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核心。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体现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且包括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体制,不仅涉及生产力,而且涉及生产关系,不仅涉及经济基础,而且涉及上层建筑。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明确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改革方法论上提出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各方面改革都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深化改革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九个必须坚持”。这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传统理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它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旧中国长期的战争所造成的创伤的影响,经济上可谓一穷二白,人民过着较低水平的生活。要改变这种贫穷面貌,就必须迅速发展生产,加快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毛泽东对人民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高度重视,对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1027、1094-1095页。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产党人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中提出来的,后来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又进一步作了强调,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1027、1094-1095页。,“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1027、1094-1095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执政为民”的理念具体化为“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来坚持。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为了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就具体化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

其次,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赋予了新的内容。面对人民群众亟须从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的新需要,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的一切问题,并及时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他睿智地强调:“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265、373页。“共同富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更加坚定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共同富裕”高度融合在一起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265、373页。不过,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也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依靠政策、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可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技术支持、发展示范、发展辐射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发展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在新的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对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民利益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和根本归宿。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同志的“人民利益观”为党领导经济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表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根本要求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对当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针对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和谐等问题,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给党“执政为民”的理念赋予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必须坚持依靠人民谋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④《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167页。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思想鲜明地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确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使人民的合法权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保障。

由于时代在不断变化,国内外政治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精髓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崭新的、具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源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

第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及时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对社会主义阶段论进行了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正确指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彰显了一种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奋斗目标上就是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继推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高发展阶段,也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跃升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进一步划分出这一具体的过渡阶段,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新突破。创新社会主义阶段理论,就必然要求紧紧围绕主要矛盾的变化来深入研究经济问题,为正确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根本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与这个新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它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不再追逐高速增长,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及时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理论。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包括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主动开放就是要求把开放当作发展的内在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要更加主动积极;双向开放就是要求把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拓宽,不仅要强调“引进来”,更要强调“走出去”,二者不能偏废;全面开放就是要求形成新的开放格局,既要有东西双向互动的格局,也要有陆海联动和内外联动的格局;公平开放要求构建一个持续的发展环境,保障内外资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共赢开放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方向是体现普惠共赢;包容开放要求在国际合作发展的开放途径上,既要坚持求同存异,也要坚持包容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坚持开放,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能被动参与,而是主动参与,我们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及时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认真研究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选择了正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认真研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要实现科学发展,就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就一定要遵循社会规律。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体系一定是多层次的战略体系,从宏观层面而言,就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进行战略部署,从中观层面而言,就是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科学安排,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科学安排,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科学安排,等等,从微观层面而言,就是要在现代化战略体系中,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措施。这个现代化战略体系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理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及时发展共同富裕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在于对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既制定时间表,又绘制了路线图。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极其清晰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20年,目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35年,目标是同步明显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快共同富裕步伐;第三个时间节点是21世纪中叶,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得以基本实现。

根据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进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理念,把“全民共享”与“全面共享”结合起来,把“共建共享”与“渐进共享”等多种形式落实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实之中。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注重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贯穿在共同富裕之路的全过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抓手实施于共同富裕之路的全过程,确保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有序推进中消除障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注重以发展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及时强调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的理论。执政为民一定要研究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的一个理论突破,就在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如果不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无法实现“执政为民”,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生产活动的复杂程度显著提高了,为了确保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特别是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这就更迫切需要有正确的掌舵领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我国经济发展就没有正确的轨道和方向,因此,党领导经济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在经济领域,不仅重大的顶层设计要坚持党的领导,而且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整体推进的环节要坚持党的领导,而且督促落实的环节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所彰显的中国特色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及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小小地球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否得以满足,除了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外,离不开全球经济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重大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通道,与全面开放实践交相辉映。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就是在世界范围推动生产关系改善和生产力发展,这是极为利好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主要包含了坚持把开放与通融结合起来、把互利与共赢结合起来的合作观,把平等与互鉴结合起来、把对话与包容结合起来的文明观,把坚持共商共建与共享结合起来的治理观。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这样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更加体现出开放与包容、普惠与平衡的共赢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支持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开放和透明的,是包容和非歧视的,这对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坚持创新引领给相互合作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实惠。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起到了指导作用,使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践中得到认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必不可少的新内容。

三、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他善于从中华文化中吸取力量。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文化基因”②钱路波:《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论析》,《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期。。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民本思想极为丰富。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的,就是在思想上要重民与爱民,在政治上要顺民与安民,在经济上要富民与利民,在民生上要厚民与忧民。

古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③《今古文尚书全译》,江濒、钱宗武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这就是重民与爱民思想的最初基础,表达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的思想认识。晏子认为爱民是人们推崇的做官者的行为规范,他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④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他把“爱民”与“害民”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非常重视,他曾用传曰的古训作为家语流传后世:“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孔子家语》,王盛元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73页。这对之后的政治家和治理国家的人影响深远。与此同时,孔子还提出过“节用而爱人”的民本主张,强调统治者在用度上要节俭,对老百姓要爱护。孟子则把重民与爱民思想提到如此高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⑥《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25页。贾谊更是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深深感受到统治者与民众存在着唇亡齿寒的息息相关的联系,认为统治者必须重民与爱民,否则就会殃及自身。

传统民本思想不仅强调在思想上要重民与爱民,而且强调在政治上要顺民与安民。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瞬息万变,决定着统治者的政治秩序是否安稳的原因在于是否得到民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彰显。基于此,孔子强调要使国家安定首先必须使人民生活安定,这就是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①李厚泽:《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4、355、568页。韩非则说得更直接:“凡治天下,必因人性。”②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著:《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1页。这说明如果不顺民与安民,是不可能治理天下的。管仲据此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③《管子译注》,耿振东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5、234页。这可谓洞察秋毫,对于执政者而言,根本问题就是“民心”问题,人心顺逆决定政权的成败,政令能够畅通推行,是因为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废弛,是因为违背民心。唐太宗则是把顺民与安民付诸治理天下的实践之中,其成效,史学家们是认可的。纵观历史,要顺民与安民,核心问题就是统治者要给老百姓以实惠。

传统民本思想不仅强调在政治上要顺民与安民,而且还强调在经济上要富民与利民。政治上是否稳定与经济上的好坏直接相联系。孔子就曾提出过“足食”的富民观,他把民富与国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截了当地指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④李厚泽:《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4、355、568页。于是,他强调,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⑤李厚泽:《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4、355、568页。,也就是强调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他主张,轻赋、薄敛、节俭,尤其主张通过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来富民,认为应当允许百姓取财牟利。孟子则提出“取民有制”的思想,认为国家征收赋税必须有所节制,强调只有在经济上富民和利民,国家才能出现富裕、安定的局面。管仲则从富民与治国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富有价值的见解:“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⑥《管子译注》,耿振东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5、234页。他认为,要治理国家,首先必须使老百姓富裕起来,老百姓富裕了国家就容易治理,老百姓贫穷了国家就难以治理。所以,作为统治者,为了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考虑使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西汉丘浚的经济思想虽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核心思想是提出“君富必民富”的富民与利民思想,始终把“君”与“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很可贵的。

传统民本思想不仅强调在经济上要富民与利民,而且还强调在民生上要厚民与忧民。与国运直接相联系的是民心问题,与民心问题直接相联系的是民生问题。远古圣贤执政安民的传统就是重民生、厚民生。在古典文献《尚书·大禹谟》中就首次出现了“厚民”一词,望文生义,“厚民”的意思就是富裕民生,物尽其用。孟子认为,君主要得到民众的爱戴,就必须与民同乐、同忧。宋代苏辙深受孟子乐民、忧民思想的影响,提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⑦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祸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提出“厚民生”思想,他在探讨了民众穷困的原因之后,提出了致富于民的政改措施,他指出,民为国家邦本,为政首在富民,只有民众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如果民众贫穷困苦,必将导致国家灭亡。

中华传统文化中重民与爱民,顺民与安民,富民与利民,厚民与忧民的民本思想充分体现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吸收借鉴了这些民本思想,并对此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应用自如,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依靠人民,要实现天下大治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民”的地位高于“社稷”和“君”。

他曾引用清代万斯大《周官辨非·天官》中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他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中的《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于谦《咏煤炭》中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在《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管子《管子·牧民·四顺》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文中引用孟子《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等文中引用《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他还引用过苏辙《上皇帝书》中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等。

由此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注入有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是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最善于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把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引用传统,而是在具体内涵上进行了某些取舍,在内涵意义上以传统为基础,延伸出传统文化不曾触及到的内涵、空间,使当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中“人民”的“民”与传统民本思想的“民”具有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给我们如何认识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典范。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思想经济
共同富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思想与“剑”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