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2020-07-21王惠琳陈华兴
王 惠 琳 陈 华 兴
提 要:自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者或流派试图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异化问题,对社会各领域异化的发展变化及其表现形态作出了深入的分析,这其中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复杂的内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试图凭借异化劳动分析出劳动和私有制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阐释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存在物,劳动产品是人类对象化的结果,工人生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他所能消费的产品越少,也就是说,工人自身价值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成反比;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工人的劳动并非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并非自愿的,而是受强迫的;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变成了维持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毫无自由可言,工人自身的类本质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得以实现;人同人之间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98页。
自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了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现实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的活动及生产或消费的产品也各不相同,异化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基本形式、内容、存在的主要领域也有所不同。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集中在劳动领域,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提出人受制于物的物化理论,哈贝马斯主要研究的是交往异化,列斐伏尔研究异化主要是日常生活领域,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是指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和技术异化的社会中人的异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已经将异化的研究扩展到文化工业上,鲍德里亚认为消费已经取代过去生产在整个社会所占的地位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对当代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异化表现形态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各自复杂的内涵。
(一)交往异化。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时已经涉及到了交往异化,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揭示人与人之间扭曲的关系。按照《穆勒评注》,交往异化有以下几层含义,“( 1)私人所有的外化就是交往的异化;(2)货币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3)交往本身就是交往的异化。”①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交往异化逐渐凸显出来,是因为便利的交通与通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日趋频繁也无法避免,但现代人的交往愈加以利益为中心,人与人之间感情逐渐淡漠疏离,交往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复杂化,交往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来往,这种来往不仅仅指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来往,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精神上、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但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交往却异化为单纯的商品交换,交往的目的也由人本质的实现异化为对物质财富的无尽追求。”②张岩冰:《附录中的思想遗珠——解读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月刊》,2020第1期。在交往异化的条件下,一个人的价值是他所拥有的物的价值,“一个人本身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现代社会的交往早就摆脱了过去种种障碍,突破了血缘、地缘、时空等限制,交通工具的革新、通讯工具的发展不断扩大每个人的交往范围,这为人与人之间进行自由平等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往双方把对方仅仅看作是工具,而不是自由平等的人,或者正在交往的一方是被动地与他人互相来往,或者交往双方并不注重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只是单纯的金钱来往等。哈贝马斯认识到了人们交往行为的异化,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言语行为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被金钱和权力所蚕食,这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无法共享。哈贝马斯强调言语、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他认为言语是交往行为的基础,要利用言语建立平等自由的交往关系。
虽然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更加方便,但人们相互来往的信任感逐渐缺失。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交往双方会掩盖、压抑、伪装自身的真情实感,也可能为了攫取、争夺更大的利益,双方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一方欺瞒、欺诈、利用另一方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会使得之后的交往主体间的信任感降低。在双方沟通交流时,人不再感受到自由,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焦虑,随着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逐渐渗透到交往的方方面面,交往异化逐渐扰乱了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健康地发展。
(二)日常生活异化。“日常生活一般是指与维持人的生命延续、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相关联的活动,包括吃、住、娱乐、休闲等。”④胡敏:《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进行社会活动、发展社会关系,还可以参加丰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列斐伏尔指出,异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异化的概念也应该跟随着社会变化变得更加具体。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每一个人的事,就是我们的具体的生活本身。”①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概念和异化概念联系在一起,异化概念就不那么抽象了,同时他发现异化充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异化指的就是人的社会活动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个人的衣食住行、家庭婚姻、劳动娱乐等领域逐渐分离,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列斐伏尔想知道为什么属于人的东西反而与人对立,甚至最后会成为统治人的力量。在列斐伏尔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资产阶级所控制,无论是做多么琐碎的一件小事情,都是被操控着进行。现代社会的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异化下的木偶,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身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列斐伏尔呼吁“改造生活”,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异化现象,人的日常生活愈加支离破碎,精神世界愈加痛苦不安。
哈贝马斯认为,“整个社会是由系统和生活世界两个部分构成的。生活世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达成相互理解所必须的共同的背景知识, 它内在地指导日常生活, 代表着同一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系统则是指同一文化群体从事物质再生产以维持日常生活与生存的能力机制。”②吴苑华:《生活世界:从殖民化走向合理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概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在哈贝马斯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现象。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货币和权力取代言语沟通方式成为交流之间媒介,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利益造成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入侵了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原本属于人的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却受消费欲望控制;原本属于人的政治生活的自主性,却受政府权力影响。本应为大家服务的市场和权力却使人丧失了自由,操控了人的生活,人不再追求生活的意义,陷入了对货币和权力的疯狂崇拜与追求中。虽然人在追求物质欲望的过程中,物质财富可能会增多,却忽视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自我意识世界会感觉更加寂寞、空虚。“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使文化、社会和个性陷入困境。”③吴宁、许慧:《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及其对我国现实的启示》,《理论月刊》,2015年第3期。在文化方面,生活世界殖民化会使大众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单一、功利、庸俗;在社会方面,人们对货币和权力过分追求与崇拜会促使人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得自己想要的,货币和权力的拥有者也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打破之前的规则秩序,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个性方面,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各地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现今的科技发展之快可谓日新月异,人们忽视了发展对社会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科技革命给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享受着科技产品应用带来的便利,但随着科技创新带来的影响越发深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时,通过各种电影、电视、电脑等以符号和影像为核心传播媒介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控制和引导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物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人们深陷于日常生活异化中却无一丝反抗之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在这些活动中人由于被控制,自身的自主选择权逐渐丧失,在各个领域多种异化形式通过日常生活作用于人,于是造成了日常生活异化。但是,人丝毫没有察觉到日常生活异化,人逐渐沦为受日常生活异化控制的行尸走肉,人的劳动变得单一化、固定化和标准化,自身也失去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时间本应该是自由的,但在休闲娱乐时间也产生了异化现象,因为休闲娱乐时间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当人在劳动过程中受到资本家的操控和奴役时,当人有限的购买能力无法满足无限的消费欲望时,人都会感到焦躁、痛苦、郁闷,为了使自己摆脱这些不开心的情绪,就希冀通过休闲娱乐活动使自己得到解脱。但是,看似自由的休闲娱乐活动其实也被商品化了,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和创造。其实,无论是劳动、消费,还是休闲娱乐,人都失去了控制权。人不能自由支配自身的时间,因为娱乐工业已经决定了人在休闲娱乐时间所消费的商品。在异化状态下的休闲娱乐方式,使人的内心始终感觉到空虚,使人无法摆脱自身的坏情绪,人只能继续活在压抑、痛苦的世界里。
在现代生活中,人所期待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并没有到来,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精神压力日益增大,焦虑、不安、忧郁、紧张、寂寞等感觉常伴随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列斐伏尔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的日常生活比以往要幸福、快乐得多,却也难过、痛苦得多。列斐伏尔指出,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克服异化,仅仅只是消除一个方面的异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地分析异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异化。
(三)科技异化。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对于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愈加影响深远,哈贝马斯觉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却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统治力量而存在。”①马新颖:《异化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科技虽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科技异化问题也给人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所谓科技异化,简言之,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②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科学技术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提高科技水平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整个社会更适于人的生存和生活。人们在现代社会之前并没有过多关注科技本身,因为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影响甚微。但是,自从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马尔库塞指出,“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一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同时它又履行着意识形态的职能。”③李桂花、张媛媛:《超越单向度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批判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积极影响很容易被大众认识到,但消极影响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显露出来。在现代社会中,大机器的应用极大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这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逐渐操控人、统治人、管理人,使人逐步丧失了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了自我判断能力,仅仅只服从科技的奴役与控制。我们通过科学技术所能认识的世界总是有限的,由于我们并不能完全认识世界,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消极后果。最初,可能由于技术产品应用的范围窄、规模小,后果不是十分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有时会严重威胁人的生产、生活。比如,科技被国家利用来开发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科技成为了反对人自身的外在力量,当国家把高科技产品应用于战争中,这些科技产品的应用会带给人毁灭性的灾难,人无时无刻地生活在科技异化的世界里,人的生活被恐惧的阴霾所笼罩。
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在影响着人的生存环境。自然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资源,但自然所能提供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人的需求和欲望却是无限的。在原始社会,人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敬畏之情,“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技术的发展而使得人们的支配力量加强,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渺小而卑微的,而是强大的存在。”①马新颖:《异化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页。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效率的提高不仅没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反而刺激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愈加变本加厉。人们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采、使用自然资源,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生态危机。科技的发展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更加残酷地掠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技术理性会导致“单向度的人”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整个社会逐渐失去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在受技术理性统治的社会中,工人逐渐丧失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力量,工人不再作为单独的社会力量,本来作为富有自由性和创造性的人所拥有的批判意识和否定意识都不复存在,在技术社会中的人最终会成为单向度的人。同时大机器的应用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情况,把工人固定于一个特定的分工角色,每天进行重复的工作,使工人变成机器的一部分,让工人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枯燥、单调、机械的劳动。
要真正认识到科技异化现象的存在,才能着力去解决科技异化。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围绕着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生存与生活、人的现在与未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使科技真正变成属于人的科技,才能让未来的新科技适用于人的生活。
(四)消费异化。人创造出先进的机器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这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物质财富,还刺激了社会消费,消费者成为了生产和消费的机器。在异化状态下,消费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被操控着购买商品,人们过于重视物质消费,过度攫取物质财富,享乐主义至上,沉浸在消费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理上的快感中,进行漫无目的非理性消费。
消费异化之所以产生,首先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加上资本家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用尽全力提高产品性能和美化产品样式,力求增加自身售卖产品的销量,以此积累资本。于是,市场上出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商品可供消费者筛选购买。总的来说,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消费的基础,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利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刺激消费。
其次,商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也刺激了消费异化的产生。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了调动人的消费欲望,会拍摄发布各种广告诱导鼓励人进行消费。当某种商品的广告出现在大街小巷,多数人便对这种商品有了好奇心进而产生购买欲望,这种方法会快速增加这种商品的销量。经过长时间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消费者的欲望、需求和情感成为资本家可以控制和操纵的对象。
再次,消费主义的流行也造成了消费异化。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商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人们觉得可以肆意消耗财富,消费主义逐渐在全球流行起来。消费主义盛行所带来的影响是,每个人的消费欲望逐渐膨胀,个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被人认可接受。人们并不是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从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攀比心、嫉妒心出发,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重复消费这一行为。“奢侈和贫穷一样都是巨大的负担,甚至奢侈比贫穷可怕(奢侈是指多余的富足),这种奢侈最终将导致贫穷和痛苦。”①邓志伟:《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伦理批判》,《消费经济》,2005年第4期。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商品不是为了人的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被人消费而存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经过消费才能体现出来。但是,无论原本的生活多么富裕,面对无限的消费欲望,也有些捉襟见肘,同时消费也不能找寻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社会中的人想要通过消费获得自由和快乐也导致了消费异化。虽然科技的发展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但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工人只能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式的劳动,工人感觉到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被资本家控制。当人在生产领域中受到限制,就想要在消费领域中寻求自由,顺便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悲惨。在消费领域中,只要拥有充足的金钱,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购买任何一种商品。于是,人在消费时仿佛是自由的存在,为了获取一时的满足感,不断地进行消费活动,好似自己拥有可以不受限制的消费自由。在这种虚假的自由中,工人的消费欲望不断扩大,直至债台高筑,再也无法进行消费。人在消费领域不仅想要获得自由,也想要摆脱寂寞。随着社会的进步,异己力量的增强,人越加感觉孤独寂寞,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摆脱克服这种疏离感、寂寞感。人们在短暂的消费时间里不再感到寂寞,取而代之的是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在消费过后孤独、寂寞的感觉再一次回来了,人们无法割舍这种快乐的感觉,于是,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消费,社会中的人就这样陷入了重复消费的死循环中。消费异化并不会使人从消费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真正的消费应该是满足人具体的实际需求,是有情感、有创造力的。
在社会上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不知凡几。首先,现代社会中的人更注重商品的价值,认为金钱至上,金钱是万能的,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情感都是商品,都可以通过金钱去购买,只要有钱就可以不废吹灰之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盲目地购买着各种商品,只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却忘却了作为人生活的意义;其次,人购买商品的时候考虑的不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自我虚荣心作祟,以前无力购买的奢侈品现在反而变成了生活必需品,购买一些昂贵易损的奢侈品的时候考虑的并不是它的实际效用,单单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购买欲,也是为了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消费者以为购买了这种商品就相当于拥有了与之相匹配的权利和地位,以为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崇拜,其实不然。人受各式各样的商品所迷惑,变成了没有任何思想意识只为消费各种商品而活着的人;最后,人在消费中处于被动地位,是麻木、盲目地购买商品,无法自主能动地进行消费,得不到自身实际需求被满足后的实在的快乐。
消费异化会导致人失去了自主性,“不是商品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生产,而是人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人成了商品的奴隶。”②蔡陈聪:《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启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消费异化使人失去了思想意识,在消费的过程中,人本以为是自己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其实这种随意购买商品的自由是被一层虚假的面纱所掩盖。现代社会中,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只是单纯的利益关系,商家的商品失去消费者的消费就无法获得收益,消费者是商家利用的对象,也称之为赚钱的工具。消费者是在商家提供的商品中进行选择,从表面上看,消费者是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商品中进行自由选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受商家控制,在商家规定的选择中作出决定。
消费异化破坏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等。现实情况是,人把自己当作一种商品,市场上职位的高低、薪水的多少都是人的价值的表现形式,社会根据这些外在因素评价一个人。通过消费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品味、身份等,每个阶层的人消费的商品是不同的。在消费领域,虽提倡人人平等,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表象,虽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购买任意一种商品,但薪资的高低决定了每个人消费水平不同,每个人只能选择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消费,于是,便有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收入高的人能够消费越多,收入低的人只能消费越少,贫富矛盾加剧,这就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大众文化异化。大众文化也就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成为统治和操控人思想意识的一种手段。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更多宣传舆论充斥在人的生产、生活范围内,这些宣传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对政府政策的支持或反对。资产阶级通过文化操控着人的思想意识,用更隐晦的方式实现对人和社会的统治。
大众文化异化表现为文化产品商品化、标准化、同一化,使其丧失了原本具有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人不能自由地、快乐地消费文化产品,庸俗的文化产品逐渐操控人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虽然看似鼓励个性发展,但是“个性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梁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5、186页。,文化产品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现代的艺术家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创作自己的作品,但这里所指代的消费者就是在大众文化市场丧失了个性的、拥有相同需求的人。这就使得在大众文化异化的背景下,文化产品在内容、风格、样式等各方面逐渐趋同,丧失了自身的内涵和意义,其实只是作为一件商品去等待顾客的选购,“艺术品抛弃了自己的自主性,反而因为自己变成消费品而感到无比自豪。”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梁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5、186页。随着工业的发展,利用机器可以生产大批量、标准化的廉价艺术品,但单纯依靠技术设备创造出的产品相比之前较为粗糙,丧失了其原本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批判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出现大量复制的、商业化的、失去创造性的、失去想象力的文化产品,艺术家的创作性、能动性逐渐流失,赝品在社会上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流水线的文化创作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文化被盲目地使用后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化与广告的混同,各种传播媒介包括电视、电影、报纸、广播等发布的广告宣传也存在欺骗、控制人的现象。“在文化工业中,广告已经取得了胜利:即便消费者已经看穿了它们,也不得不去购买和使用它们所推销的产品。”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梁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5、186页。人在广告宣传的诱导下不断购买各种产品,在受到偶像明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时,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丧失,失去了对事件的自我判断能力,人逐渐由主动消费者演变为被动消费者。人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休闲时间,无论选择做什么,都会受到一定的广告推销的影响。其实是商品在选择消费者,而不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狂热消费者们会紧随着“主流”文化,他们会被“限量”“专属”“定制”这些花哨的宣传词汇深深吸引并无法自拔,他们会将自身的言谈举止和衣食住行都伪造成时下最时髦的模样,现代社会中的人就是借用这用方式体现自我存在感。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的发展,其实就是社会倒退的标志,表面上是人在创造大众文化,现实是大众文化在塑造人。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无聊乏味的,艺术家无法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个人意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化如何发展对社会中存在的人影响范围颇为广泛。大众文化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的类本质异化进一步加深,扬弃人的类本质异化就必须从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入手,使人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上述社会各领域异化的发展变化及其表现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汲取马克思异化理论后,根据当时社会现实所提出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关于不同领域的异化表现形态也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后世发展的延续。异化问题在现实社会各领域中也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厘清不同异化表现形态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