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7-20陈芳莉梁开心阎凡沙子达
陈芳莉 梁开心 阎凡 沙子达
摘 要:农村居民幸福感在身体健康层面、工资报酬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调查研究可知,影响差异性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水平因素、文化建设因素、民主建设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地方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也是居民主观幸福指数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在乡村振兴中应先发展经济再投入公共服务。
關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居民;幸福感差异;影响因素
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变化情况成为有效反映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成果的现象之一。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乡村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农村居民幸福感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民族都会显示出不同的差异性,而就农村居民本身而言,不同层面、不同类别上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109户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研究,采集不同层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验水平进而分析幸福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对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一、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异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因此,居民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健康、薪资、社会、家庭等层面。从这几个层面来看,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状态取决于现有的条件所能达到居民期望值的程度。
(一)乡村居民在个人身体健康层面幸福感较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身体健康在幸福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表现为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愈加关注。在本次调查中,91.74%的人对自己的健康情况评估为生理上精力较好,心理健康,仅8.26%的人认为自己精神不济,心里苦闷。从数据来看,广大农村居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尚算满意,在健康层面,现实情况能够较好的契合农村居民的期望,因此幸福感较强。
(二)农村居民在劳动报酬层面主观幸福感较低
当前居民物质文化需求标准日益提高,表现为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消费支出占比增加。据研究报告数据,2020年成都市人均薪资4600元(数据来源于2020年成都市薪资水平报告)。而在本次调查中,70.64%的农村居民每月收入情况在3000元以下,实际收入情况远低于平均水平。经济收入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因素。现有的薪资水平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开销,但在供给居民进行额外的经济活动时就比较困难。薪资水平不能与理想消费规划接轨,就造成了在工作报酬层面,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普遍不高的情况。
(三)农村居民在社会层面主观幸福感比较满意
本次调查显示,98.16%的人和周围人保持着较好的关系,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55.05%的农村居民对地方的教育普及程度比较满意,而89.91%的调查者在居住环境主观幸福感评分中,分值处于5-10分,对整体居住环境比较满意。综合而言,农村居民在社会层面的各方面需求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幸福感比较强烈。
(四)农村居民在家庭层面幸福感极强
家庭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无论是家庭团聚、婚姻和谐,还是子女教育、家庭收入对农村居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4.43%的人认为家庭关系较为满意,家庭可以给农村居民带来极强的幸福感。
农村居民幸福感差异主要表现在工资报酬、社会两个方面。农村居民总体工资报酬收入较低,居民幸福感较低,证明 “幸福悖论”在农村地区并不存在。在生产力低下、投入时间长、回收慢的农村经济体系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幸福感低下。但少数农村居民依据互联网+农业技术,收入情况远超于平均水平,在满足日常生活开销后仍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完成其余理想行为,幸福感大幅度提高。社会层面对于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较为复杂,取决于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区域文化建设、设施配备、制度建设等。各个农村地区的乡村建设推进程度不同,所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社会层面的幸福感差异较大。
二、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幸福感是居民对客观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受,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水平因素、精神文明因素、民主建设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等方面。
(一)经济水平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收入不断提高,同时改善了乡村居民由于工资收入低造成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较低的现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追求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各个层次群体的需求不断扩大,有利于拉动内需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水平因素,提供更加有利于完善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异性及存在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和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地区之间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畸形发展的状况。经济水平因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经济水平滞后地区的投入,改善提经济水平,有利于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因素和农村居民幸福感一脉相连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是振兴的前提条件。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就可以看出文化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所以需要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环境,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从而可以达到改善农村居民在工资收入层面造成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的现状,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居民主观幸福感。
(三)民主建设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到民主自我管理、自我决策民主意识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民主权力的认识也是有了很大的进步,认识到民主建设对乡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民主建设可以使农村居民在自我管理、决策中满足自我需求,激发内心潜意识从而达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四)社会保障因素与乡村居民幸福感是不可分割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乡村居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度的认识不断得到充实,认识到社会保障因素对自身幸福感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高稳固居民预期收入,促进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城镇和乡村的地区发展中有着很大差异,贫富悬殊有着明显区别。所以需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大力发展,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环境,从而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达到农村居民家庭、社会层面主观幸福感的持续提升。
三、结论
本文主要对乡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和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异性及存在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从居民健康层面、工资报酬层面、社会层面及家庭层面的现状上来看,农村居民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都处于满意水平,在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方面有着极强的幸福感,在从整体来说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处于良好状态;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大多数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上程度。从乡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条件和公共服务建设得到不断完善,乡村居民幸福满足感得到不断提升。
其次,从经济水平因素、文化建设因素、民主建设因素以及社会保障因素等公共服务基础来看,乡村振兴中政府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幸福感之间起到具有导向的中和调节作用,即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会随着公共服务建设程度的越好从而对居民社会层面的幸福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不同层面上存在差异性以及存在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的影响是不可置疑的,起着关键作用。农村居民幸福度普遍较高,但对工资收入水平满意度较低。因此在乡村振兴中首先的应该是以乡村经济建设为着力点带动提升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跟随经济建设的脚步进而逐步加大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形成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徐健,吴志才,张阳阳.旅游扶贫背景下的中国南部乡村居民幸福度主观评价研究[J].南方建筑,2019(03):26-33.
[2] 张应良,徐亚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主观幸福感[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01):98-108.
[3] 张晓杰.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经济体制改革,2010(2):118-122.
[4] 曾庆熹,史英博.公民对政府社会管理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15數据的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0(06):138-141.
[5] 龚丽媛,朱玉婵.收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13):161-162.
[6] 蒲实,袁威.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居民民生保障、收入增长与幸福感:水平测度及其优化[J].农村经济,2019(11):60-68.
作者简介:陈芳莉、梁开心、阎凡、沙子达,成都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文章为成都工业学院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调研”(项目编号:S20191111608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