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睡之外”
2020-07-20孔祥亮
孔祥亮
摘 要:起源于英国,扎根于香港的大学舍堂文化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效用,集体文化活动以舍堂组织形式单位铺展开来,主张利用让高校学生走出小集体式的“舍”(宿舍),步入有导师指导的“堂”(工作室等活动场所),参与各类文化知识活动,使学生管理工作从日常的宿舍卫生、用电安全、治安维护等琐事中抽出身,变革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促成其思想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舍堂;学生管理;书院式;主体性
在中国,“舍堂”这一概念最先是在香港出现的,且源于英国。1912年港大第一所舍堂“圣约翰宿舍”建立,大学舍堂从此出现,并有其自身的宗旨——通过舍堂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舍堂活动的参与中有“独特的见解”和养成开放的思想态度。在舍堂中设有“监舍”作为舍堂教育的组织管理者,他们一般是由资深、专业的授课老师组成,教学能力突出,善于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此外每个舍堂还配有其他的导师(分为“高级导师”和“导师”)等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掌管活动经费等。这样利于学生从老师完整的人格中直接获取感染,师生互相了解,教学相长。舍堂的活动主要包含有迎新、晚宴、兴趣小组及各类竞赛、小组活动、出版刊物、师生互访等。据一些留学香港的内地学生介绍,他们一般在接受完日常的课程学习后,基本上就直接进入“舍堂”,应对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将自己的课余时间除了“安睡”之外,填充的满满的。
一、高校舍堂文化教育模式建设主旨与思路
1.舍堂文化教育模式建设主旨
结合当下在校(住校)大学生的日常起居习惯和学习现状,即“大学生一天一半以上时间在宿舍度过的”【1】,并联系广泛运用于香港诸多高校的“舍堂文化”教育模式,设想建立高校舍堂文化活动管理教育模式的实验模型,让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培养从仅具“卧室”功用的宿舍走出来,结合学校日前开展的“工作室”“活动室”建设工作,寻求学生培养形式的创新和可能的维度。
2.舍堂文化教育模式建设思路
曾经国内有一位高校校长在香港考察后撰写文章提到香港高校的“舍堂文化”令其“印象深刻”,他结合大学生宿舍功能和对香港“舍堂文化”的介绍阐述了国内高校学生管理中引进“舍堂”机制的可能,并充分肯定这一举措的教育功能和意义。这位校长的提议和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学校付诸实施。然而,在当今大学生被计算机、手机等网络科技牵引住腿脚普遍不肯走出宿舍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背景下,这种致力于鼓励学生参与“堂室”集体活动的举措显得更为重要,文章便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拟建立以学院“导师工作室”、“学生活动室”为连锁载体的新的“舍堂”教育模式的模型实验和实践活动。
二、高校舍堂文化教育模式建设方法与过程
文章旨在高校中模拟设立类似“舍堂”的各类工作、活动室,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之余积极参与到舍堂活动中,学校借此完成对其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让其有所学,有所实践,真正达到全面、健康发展。
针对“舍堂文化”建设的实验目标,项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做出实验,并在其正常运营下完成对项目的实施。
1.高度自治的学生组织
要想达到舍堂活动正常运行的目标,首先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而“自我权利/权力”意识的觉醒,致使学生权力要成为学校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非常尊重学生的权力意识,并以良好的制度来为其提供保证(师生座谈等形式,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在大学里的主体性地位)。因此,高度自治的学生组织的建立是个必不可少的程序。
2.独特个性的舍堂组织
基本消除“班级”的概念(目前学校教务处已经消除了“自然班”),舍堂(即宿舍)或书院成为联系校友的重要的感情纽带和社会网络,学生对于舍堂文化的认同度、舍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对舍堂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意识、兴趣共鸣的学生个体组成个性不同的组织团体是开展各类活动的保障。同时,寝室入住安排往往是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生活在一起,这就需要学生自觉、自省地参与到舍堂传统和文化的维系和传承上来,并因而发挥良好的的育人效果,帮助学生实现在舍堂之中的成长。
3.书院式的管理组织
在学生管理组织层面,欲打造“书院式”模式。“书院式”教育管理将“人文、教化、学术”的精神同学院管理结合,联系现代大学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既开放、又纯朴的校园文化氛围。“书院式”管理秉承“书院”宽松、礼仪、开放的氛围,将大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平等、互动、协商”的框架中,在各书院自行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由书院组织的评奖评优、党建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基于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实践基础上的德育新模式——社区书院制,适应了“一校多区”形势下高校生活园区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4.健全的工作室、活动室建设、维护
大学生的培养要靠合适的教育模式来促成,但是软的教育环境也要靠硬的环境设施支撑。“导师工作室”、“學生活动室”依然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跟进、完善和维护,并且作为“舍堂”文化的物质基础,保证学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舍堂文化教育模式创意与预期成效
文章所倡议的模式结合了香港及内地部分高校成功的经验和举措,并且联系内地具体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将概念性的学生管理方法运用于实际,转变学生管理的观念,变学生在宿舍中被动被管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有老师同学共同组成的舍堂活动组织中,将问题学生、问题事件集中到固定的“堂室”(工作、活动室)里,以有效的空间置换难以管理的学生寝室生活,于无形中解决了学生管理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难题。
在成效上,首先有国内及香港地区实际的案例作为参照、模板,成为了项目实施效果的政策基础;此外,学校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导师工作室、学生活动室建设为实验及后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保证了项目实施效果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琦,蔡昌雄.论校园宿舍文化与德育[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社科版),2003,(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