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应对

2020-07-20阎沭杉李姗晏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新冠疫情

阎沭杉 李姗晏

摘 要: 与“非典”疫情相比,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发生较大转变,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征亦有所不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远超“非典”,将从总需求、总供给、通胀与就业、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企业等多个维度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冲击。为应对疫情冲击,既需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有针对性地加大逆周期宏观调控力度,也需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快恢复企业活力,还需全体社会民众服从服务疫情防控与国家发展大局。

关键词: 新冠疫情 两次疫情比较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属于“黑天鹅事件”,对比“非典”疫情来看,此次疫情将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更大的意外冲击。为有效应对冲击,应在保障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底线思维前提下,客观比较两次疫情的异同点,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与框架,厘清负面冲击产生的渠道与路径,评估负面影响持续的时间与力度,进而得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特征

(一)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

与“非典”疫情时期相比,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特征体现在内部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外部发展环境的严峻。

1.内部发展阶段发生转变。首先,经济发展模式处于转型升级期。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索罗增长模型,由以增加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驱动模式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的创新驱动模式进行转变。在旧的增长动能逐渐失势、新的增长动能尚未形成的背景下,疫情的出现将进一步增加经济转型的难度。其次,經济增速处于下行期,GDP增速由2003年的10%降为2019年的6.1%,经济整体的下行趋势不利于疫情的应对。同时,2020年经济发展必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

2.外部发展环境日益严峻。首先,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加之疫情海外的大规模爆发,外贸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幅减弱。其次,“逆全球化”风潮涌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全球发展不稳定性提升。

(二)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特征

此次疫情与“非典”疫情的相似之处在于,性质上均属于突发、意外的非常规疫情。相异之处在于:一是潜伏期更长,二是传染性更强,三是波及范围更广,已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四是国家应对疫情更加及时,措施力度更大。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并迅速作出部署,现阶段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对总需求的影响

从国民经济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来看,首先,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最大,且疫情过后消费缺口部分得不到补偿。人为地迅速降低人口的流动性与聚集性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举将使得短期内传统的依托外出活动产生的线下消费场景阶段性消失,抑制居民消费需求。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疫情高发期的4月、5月、6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7.7%、4.3%、8.3%,较上年同时期分别下降0.5、5、0.3个百分点,较年初前三个月亦有明显回落。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传统“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减弱,消费的作用不断提升。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较2003年提高了22.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部门消费中货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占比各约50%。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将导致短期内以影视娱乐、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大幅度下滑,且部分服务消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疫情过后的补偿性有限。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产生的拖累将显著大于“非典”疫情。

其次,疫情对进出口也造成明显冲击。对比来看,美国、意大利等国疫情严重程度已远超我国,为有效控制疫情,多国均采取“封航”“封国”“封城”等严控措施,使得全球贸易活动锐减甚至停滞,对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造成重创,一旦持续时间过长可能造成部分产业链断裂,对我国进出口行业影响巨大。

(二)对总供给的影响

从国民经济供给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次产业来看,疫情主要对第三产业产生明显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传统服务业往往需要人员与物资流动,疫情导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性下降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人员与物资流动大幅受限,第二季度第三产业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分别下降0.9、1.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第二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低于前后两个季度均值6.6、5.4个百分点。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3.9%,较2003年上升11.9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变动最大,此次疫情将对第三产业造成更大冲击。

(三)对通货膨胀与就业的影响

一方面,疫情时期由于人口流动性显著降低,与之对应的货币流动速度大幅下降,单位货币创造GDP的能力不断减弱。为对冲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央行在此时往往会选择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在短期内,民众囤积生活物资和寻求避险资产的需求叠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得大量货币流入大宗商品领域,增加通货膨胀上行压力。2003年3月、4月“非典”疫情时期的CPI同比增速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7、2.3个百分点,2020年1月CPI同比增速攀升至5.4%。另一方面,疫情的出现也将对劳动力市场造成负面影响。疫情对制造业、服务业、中小民营企业等的冲击可能造成就业市场的阶段性萎缩,引发聚集性失业。

(四)对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不同区域经济所受不利影响的大小与区域疫情严重程度成正比。2003年“非典”疫情最严重的北京、广东两地经济增长受到明显冲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涵盖了所有经济发达和活跃地区,加之现阶段各区域间交通、通信、物流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次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冲击将更大,负面影响的外溢效应也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疫情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各异。其中,服务行业和外贸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最直接,服务行业中以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影视娱乐、批发零售、旅游等行业为主,外贸行业以对外依存度高、出口转内销难度大的行业为主。

(五)对企业的影响

一方面,疫情导致的用工短缺、供应链运转不畅、物资运输跟不上等将对除疫情防控相关外的所有类型企业造成普遍冲击。另一方面,疫情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疫情考验最为严峻。一项针对全国多地1435家中小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账上现金余额能够维持企业生存1个月以内、2个月、3个月、6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分别占比35.96%、31.92%、17.03%、9.27%,预计疫情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超过50%的企业占比31.08%。

三、应对之策

与“非典”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力度更大,产生负面影响的区域更广,但社会各界仍须在党领导下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其中,政府应辩证、相机用好各类政策储备,企业应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社会民众应服从服务疫情防控与国家发展大局。

(一)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大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力度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包括短期的直接影响与中长期的间接影响,与之对应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应同时兼顾政策的普惠性与结构性,中长期应以结构性政策为主,同时根据疫情的实际变化提高相机决策的能动性。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提高质效。首先,适度提高中央财政赤字率,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调整财政收入與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其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一方面,实施阶段性的普遍照顾与定向倾斜减税降费措施,在有效缓解所有企业的生存压力的基础上,对于消费、服务、外贸等行业市场主体,以及湖北等疫情重灾区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给予更大幅度、更直接的税费减免;另一方面,实施长期性的定向减税降费,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参照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改革举措,大力减免甚至免除对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部分税费。最后,用好政府专项债,一方面,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专项国债额度;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政府专项债投向与疫情相关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同时要加快政府专项债支持项目的落地速度。

2.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兼顾适度普遍性与更强针对性,并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首先,公开市场操作需兼顾短期稳定市场预期和中长期修复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在通过逆回购等释放流动性的同时,要通过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加大对相关企业复工复产的定向支持。其次,把握好降准、降息的节奏、力度和结构,应以结构性定向降准、降息为主,根据受疫情影响程度的不同,对不同的区域、行业、企业类型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支持,具体而言,通过定向降息减小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等区域、服务业等行业、中小民营等企业的付息压力,通过定向降准增加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聚集区的信贷支持。最后,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行政化和市场化双举措,促进货币政策的顺畅传导与成功落地,保障实体经济的政策获得感。

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不同地区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更具针对性的纾困、减压措施。

(二)企业应更加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冲击

1.提升主动应对危机能力。面对此种具有不可抗力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家需积极应对、因势利导,争取转危为机。可主动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内部员工、当地政府等相关方形成共生共利的命运共同体,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与谅解,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机遇、渡过难关。

2.通过“做减法”保存核心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特殊时期企业要敢于、勇于“做减法”,将各类经营成本和不必要开销压缩至极限,合理把握投入节奏,尽可能保障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现金流,尽可能保住企业核心团队与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要借危中之机主动进行转型升级,加速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线上化进行转型升级。

3.积极寻求政策支持。企业主要经营者需密切关注政府的各类政策和措施动向,并将其与企业经营的实际困难与需求进行对接,主动寻求政府与政策支持,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有效匹配、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社会民众应服从服务大局

广大社会民众应主动服从服务疫情防控和国家发展大局,在坚决执行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各类疫情防控要求与举措的同时,树立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意识,尽自身之力帮助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顺利渡过疫情难关,助力国家和民族经受住疫情考验,并最终战胜疫情。

参考文献:

[1][ZK(#]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

[2]蔡昉,王美艳.“非典”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4).

[3]蔡昉.长远来看疫情不会削弱我国经济增长潜力[N].中国日报(全球版),2020-2-12.

[4]刘俏,王贵东.“中国发展模式”及其经验[J].经济科学,2019(2).

[5]刘元春.我国经济指标向好的内在逻辑[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23).

[6]何德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力应更“精准”[EB/OL].http://www.sohu.com/a/373771709_177992,2020-2-17.

[7]朱武祥等.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思考[EB/OL].http://mis.sem.tsinghua.edu.cn/ueditor/jsp/upload/file/20200206/1580960239913009300.pdf,2020-2-6.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新冠疫情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