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潮涌动农耕桃源古寿阳

2020-07-20影子

旅游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寿阳方山马戏

影子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今北方诸谷播种,高粱最先",清代名相祁寯藻所著的《马首农言》里,描绘了北方大地回春的农耕景象。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山花芬芳,耕牛遍地,有着典型的北方气候特征、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的寿阳大地上,春潮涌动,从纵向的216省道,交汇县城后插入横贯的307国道,一路上,方山桃花盛开、大东庄柳编古朴、祁氏故里书香满溢、罕山脚下竹马闹春,沿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蕴含着许多有趣的风俗和故事,为美丽乡村建设添活力聚人气,美不胜收!

壽阳

古称马首邑,地处太行西麓,历史悠久,春秋封邑,西晋置县,距今已有2500多年,农耕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寿阳走出了被誉“三代帝师”“四朝重臣”、官至兵部尚书大学士的清代名相祁寯(jùn)藻(1793年-1866年),我国古代重要的农学著作《马首农言》,就是祁寯藻所著,记述的是马首(寿阳)以及北方地区的农事,也是山西省最早、最全面、最系统化的农业科学集成。

寿阳春早帝师故里的农耕记忆

“葱郁气佳哉,天然胜景来,水迎三面合,峰锁一门开,碧霭含朝旭,春阴动旱雷。登龙知不远,鲤化有奇才。”祁寯藻曾在诗中饱含深情地描绘故乡的春天的佳境。从寿阳县城出发,沿307 国道往西北方向走大约10公里左右的路程,一个幽静的小村在凉爽的晨雾中若隐若现,处处古建沐浴霞光,袅袅炊烟随风飘荡,桃花杏花含苞欲放,农人耕者春种早忙,这就是祁寯藻的故乡平舒村。

祁寯藻纪念园区,大门两边硕大的“中华书香门弟,三代帝师故里”字样耀人眼目,祁氏是我国名门望族,在清代260多年中,有进士5名,举人13名,贡生若干名。民间有谚赞曰“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漫步在宽敞的园区里,初春的色彩姹紫嫣红,仿佛象征着这位大学士一生丰硕的成就。平舒古村,安详中蕴含生机,古老中透出活力,“三代帝师”“四朝重臣”,这些罩在祁寯藻头上的光环十分耀眼,纵横古今,无人可比,给后人带来了无限遐想和几多景仰。每到春耕前夕,这里都要举行春祭,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来纪念祁氏先祖在农耕方面的成就,以及企盼来年五谷丰登。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种耕读传家、务实爱民的精神,在祁寯藻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村口有一本巨大的书状雕塑引起了我的注意,近前观看,《马首农言》几个大字分外醒目,祁寯藻不仅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有文采的高官,而且他还是一个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的好官,他是近代高官里,唯一一个写农业著作的人。祁寯藻的《马首农言》就分别从农耕、水利、畜牧、桑蚕等方面,论述了寿阳一带的农业问题,全书共三万余字。这部系统论述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优秀著作,不仅在清末民初时期广为传阅,而且对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寿阳山多草坡多,树木多,沟壑与小平原相间,是农业大县,由于很少有严重的旱涝和风沙自然灾害,素有“米面瓦盒”“米粮川”之称。直至今天,提起寿阳的好年景,民间一直难忘祁大人。传说道光年间,皇帝深知国以农为宝,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理。因此,每逢秋后或臣子假满复往,他总要探问一下乡里的农事。每当问到祁寯藻时,他总是这样回答:“主上洪福,今年七八成年景。”又是一年金风起,一日朝罢,道光帝问道:“祁爱卿,不知家乡收成如何?”“回皇上,昨日拜读家书,欣闻故里可望七八成年景。”道光帝听了哈哈大笑道:“难道爱卿的家乡年年是七八成年景?”话犹未了,只见祁寯藻急趋上殿,连叩了几头道:“谢主隆恩!”这话传入民间后,都说:“寿阳是皇帝赦封过的年年七八成年景。”至今流传着“寿阳不遭死年景,年年都要开仓门”的俚谚。

方山春暖锦簇花团里的农耕乡愁

“方山春暖碧纱笼,锦簇花团天半红。”从寿阳县城向城北沿216省道到方山只有二十公里路程,宽敞笔直的马路,一路上花团锦簇、杨柳依依,充满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踏进方山,拾级而上。两旁的树木挺拔俊秀,柔嫩的枝条上已经长出了嫩嫩的叶片;树枝间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像在诉说春天到来的喜悦,热闹极了。我们兴致盎然地行进,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寺庙,庙门上赫然写着“方山寺”三个大字。寺外面有一口泉,泉名为“华严泉”,看来寺庙的历史非常悠久。听庙里的师傅讲,方山主峰酷似“蝙蝠”展翅,人称“神蝠”,海拔1532米,峰顶平坦呈“方形”,为北方山脉之罕见,故谓“神蝠方山”。

沿着盘山路蜿蜒而上,方山上此时已经是另一番景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好像是今日方山的真实写照,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桃树的世界,桃花的海洋!山上山下,沟沟坎坎,房前屋后,到处盛开着桃花、有红的、粉的、白的简直是花的海洋。只见千万棵树一棵紧挨着一棵,在春风的吹拂下,姹紫嫣红,婆娑起舞、各具风姿。远处望去如绸似纱,如云似霞,犹如姑娘绯红的脸颊;桃花一朵紧贴一朵,争奇斗艳,在向人们含笑问好。蝴蝶在花间飞舞,鸟儿在林中歌唱,蜂儿“嗡嗡嗡”的弹着它的弦子,忙碌地工作着;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令人陶醉!一树树桃花犹如红云翻滚,又如赤霞飞流。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肺,钻进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身临期间,犹如置身在桃源仙境一般!

寿阳柳编指尖上的农耕手艺

方山脚下,有个叫大东庄的古村,这可是十里八乡著名的柳编村。记忆中农耕时代的乡村生活场景是那样的温馨,在石碾磨旁,男人给大笸箩盛满糜谷,小女子手执小簸箕给碾盘添加粮食,女人在一旁用大簸箕闪簸,摇筛出的米如金似银,也扬簸出全家人的好心情。是啊,过去在农村,柳条编成的簸箕、笸箩、小篮子家家必备,它曾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进村的路坑洼不平有点难走,这是一个典型的太行山村。一面土崖下被称为“簸箕窑”的三个老式的窑洞中,三个老汉正围坐在一起,手里编着的半成品簸箕,柳条、铁锥、切刀齐上阵,一会提,一会按,忙得不亦乐乎。一位叫李世德,今年73岁,过去曾经又编又卖见多识广,比较健谈;一位叫朱全堂,今年70岁,最老的一位叫朱代成,今年80岁,三个人是大东庄村仅有的目前还在从事柳编的手艺人。李师傅手里正在编一只簸箕,他说编好簸箕需要结掌子、结角子、做茬子以及缠沿子几道工序,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只见李师傅把一捆白亮亮的枝条拿起来,摆放在簸箕尺(竖型木架子)上,一弯一绕,然后“嘿”了一声瞬间力量爆发,双臂用力往下一压,枝条就乖乖地躺在木架子里了。还有一些不听话的枝条,身子躺进了架子里,手脚却不服管教,这里伸出一枝,那里冒出一截,李师傅就拿起锋利的砍刀,一一地把它们削平了,修理得服服帖帖,结掌子,也就是编簸箕背开始了。

只见他左手掰起坚韧的洁白柳条,拿着绳锤的右手飞快地缠绕,若织毛衣一般,绳锤来回往复绞缠,柳条在手指间左右翻飞,手指头游走在柳条间,手中的线穗匀称地咬死条子,一根根“蹦来蹦去”的柳条,最后被绳子牢牢固定。上下翻飞的指尖娴熟的穿梭在柳条间,老人粗糙的手一下变得灵巧起来,这柳条仿佛也变得有了生命一般。编织中,李师傅一直半蹲着,等编织起大半个簸箕面后,他直接蹲在上边:“编簸箕时人不能坐,必须圪蹴(gē cù,方言,蹲的意思)着,要不然编不紧而且不均匀。” 李师傅随心所欲与我聊天,却一点也不耽误手中的活计,看来早已熟中生巧,是在凭着手感走。不一会,一张状若扇形的敞口大簸箕编完了,新结出的簸箕洁白如雪,熠熠生辉,无声地流敞着柳编手艺人的智慧与心血。不知不觉间,枝条们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家伙儿”,靠着墙上的,立在地上的,都是白亮亮新嶄崭的柳编。在过去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人们手头的很多“家伙什”,大都出自这些乡土艺人之手,不仅方便实用,而且感情亲切,件件家伙里盛着的,其实是生活,是日子,是期盼,是美好!

寿阳民俗竹马戏里的农耕风情

从寿阳向西沿G307国道出发,春季郊野,阳光和煦,空气清新,万木吐翠,芳草茵茵,随着布谷鸟儿那“布谷”“布谷”的歌咏,大山的人们憋足了劲儿,都忙碌起来了,预备着在春光里释放了。春风催人,不觉间就到了罕山村。

在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寿阳竹马戏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平头镇罕山脚下郭家沟(罕山自然村)。竹马戏是郭家沟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盛行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

每年春天,竹马戏要在山上的文昌庙春祭中演出。在古人眼中,竹马是神马,是可以救人们于水火之中的神灵。在进行完祭祀、经典诵读、儿童竹马表演后,竹马戏在一声高亢的战马长嘶中开始,古庙前的空场上,旌旗猎猎、锣鼓铿锵,让人感觉恍惚来到了古战场,竹马戏《三英战吕布》开场了,几位战将踩着高跷,跨着战马,拿着兵器,全身披挂闪亮登场,马身披着红、黑、白等各色彩衣,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真如神兵天将,策马从远古飞奔而来。刹那间,虎牢关下,诸侯云集,刀若闪电,矛似流星,。刘、关、张三英合力攻杀,战得难分难解,意欲将吕布斩于军前。战将们时而随着马蹄声微微侧步、时而以臂当剑挥向敌军,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武艺尽显,如履平地。“刘备”圆润高亢的唱腔引得人们连声叫好、“关公”策马扬鞭的潇洒令人啧啧称赞,这两个演员虽是两个是姑娘,却颇具大将的气势,挺有男儿气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这种踩着高跷,穿着戏服,还得打打杀杀的表演难度很高,不仅得有扎实的踩高跷的基本功,还得有唱戏的范儿。表情、唱腔、动作样样都得到位。演得最好的就数“吕布”了,他的戏份最多,举手投足,一喜一怒,一皱眉一挥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那么投入。正在打斗激烈时,他突然“脚”下一滑,腿上还绑着木棍,就坐倒在地。正在人们惊叹之时,他居然两手拽着另外两个演员的枪头就“腾”地起来了,原来这叫“马失前蹄”,是竹马戏中一个高难度动作,观看的人看了这精彩的表演,不由得掌声雷鸣,竖着大拇指!

畅行寿阳大地,感受春风浩荡,因为有过祁寯藻这样的人物,因为保留着千年来的民俗风情,使得这方土地多了几分厚重,文化多了几分魅力!这是一条探索北方农耕文明的寻根之旅,熔铸的是农耕文明魂和韵,只有记得住“乡愁”,才能经营好“未来”。

猜你喜欢

寿阳方山马戏
马戏团来啦
寿阳曲·江天暮雪
论寿阳福寿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马戏大篷制作
健康监测技术在寿阳淮河大桥的应用
探索政策体系对小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