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租界,本土精神与西洋气象融汇地
2020-07-20田可可
田可可
汉口自古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地处武汉市长江西北、汉江以北的地域,东南隔长江与武昌相望,西南隔汉江与汉阳相望。汉口坐拥长江、汉江便利的水路交通,历史上,湖广的漕粮、安徽的淮盐都是在汉口通过水运送往全国各地。之后在汉口随之出现早起商铺,汉口迅速崛起。清代诗人查慎行曾有诗云“南行控巴蜀,西去连鄢郢”,描写的便是汉口四通八达的航运盛况。到了清嘉庆年间,汉口已经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位居全国商业重镇之首。近代,汉口于1923年短暂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直辖市───汉口市,一时间,与武昌、汉阳两城并称为武汉三大重镇。到了1949年以后,汉口不再是一个官方的行政区划名称,这一点与武昌、汉阳不同。武昌、汉阳至今仍是区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而汉口被分割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成为由三个主要区组成的一块区域。
今天,人们提起汉口,大多只将其认作“武汉三镇”之一。其实,历史只有短短500多年的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开埠,让汉口商贸国际大门从此打开
汉口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心”位置,区位条件优越,商业基础繁荣,还有关键的一点在于汉口“似城而镇”,相较于“城”的严格管理更显“自由”,因此很快引起西方列强的注意。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过程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帝国主义资本沿长江而上,强行将汉口开辟为商埠,允许外国商船驶入长江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经商,并在旧市镇下游设立汉口租界。
第一个来汉口勘探租界地的是英国人。1861年3月11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几百名水兵组成的舰队抵达汉口,他要求湖广总督划出一块地方作为英国人的区域。3月21日,巴夏礼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订立了《汉口租界条款》,确定界内一切事宜由英国驻汉口领事管理。汉口的第一块外国租界地开始设立。根据《汉口租界条款》记载,中英双方“实地查勘,定准汉口镇市以下街尾地方,自江边花楼巷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量得共长二百五十丈,进深一带一百一十丈”为租界范围(约为458亩),即今日南起江汉路,北抵合作路,西至鄱阳街,东临长江。当时这一带地势低洼,水坑较多,基本无人居住。英租界设立的同年,即动工兴建英领事馆。在租界内,英国先后开办了太古、怡和、太平等31家洋行,主要从事茶叶、木材、机器等贸易。英租界工部局修建的歆生路,也就是今江汉路,不久就发展成武汉最繁盛的商业街。至今,江汉路的道路两侧仍存留着13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成为汉口英租界时期、江汉路繁华商市的历史见证。
在英国设立租借区之后,德、俄、法、日等国租界先后设立。这些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和法律约束,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成为列强实行殖民统治的“国中之国”。而外国各路商人也“立即趋之若鹜”。美国、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瑞士、秘鲁等国先后来汉通商。与此同时,外国商人也开始在汉口开办原料加工厂,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称:“约在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于是汉口成为中国最佳之红茶中心市场。俄人最初在此购买者为功夫茶,但不久即改购中国久已与蒙古贸易之砖茶。”与此同时,外国商人也开始在汉口开办原料加工厂,据统计,至张之洞督鄂前,外商在汉口开办的原料加工厂达11家。外商的原料加工厂不仅减少了他们的贸易成本,也更巩固了汉口在国际贸易上的重要地位。
作家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里写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本形成的商业基础,使得汉口成为洋人眼中的热土。一经开埠,洋人纷至沓来,及至租界圈定后,汉口一时洋行林立。”据史料记载,19世纪汉口开埠后,外国资本纷纷进入汉口开设洋行。到20世纪初,汉口洋行一度超过百家。汉口逐渐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金融商贸区。
开埠以前,汉口商贸为内向型,影响区域局限于内地。开埠之后,因成本低廉,大批外商涌入,以汉口为枢纽收购中国的矿石、钢铁、煤炭、棉花等生产原材料,之后,外商开工厂、洋行、銀行,进一步满足其经济扩张的需求。于是,汉口的贸易影响力延伸到海外,这使得武汉的间接对外贸易大幅增长,间接贸易量稳居全国前四,仅次于上海、天津、广州,不仅超过长江沿线港口南京、镇江、重庆等,而且超过青岛、宁波、厦门等沿海港口,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专家指出,汉口开埠后,促使汉口渐次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
各国建筑中的异域文化风情
现在我们通常讲的汉口旧租界区,是汉口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统称。100年前,洋人们在靠近江边的地方划定五国租界,一幢幢洋房拔地而起,畸形的繁华书写了“东方芝加哥”的鼎鼎大名。时光流转,侵略者们早被我们赶出了国门,而大批优秀的近现代历史老建筑遗留至今,它们主要集中于长江西岸,在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之间,其分布之密集,给今天的武汉带来了无尽的独特韵味。
近幾年,武汉市政府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建立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并对这里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维修和改善。通过几年的努力,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历史老建筑重展昔日辉煌。漫步租界区,江汉关、瞿秋白故居、 泰兴里老巷、中山大道物外书店、东正教堂、宋庆龄旧居、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和八七会议会址等这些矗立的百年老建筑,堪称街头博物馆,它们的每一扇旧式门户和别致的窗棂,都能透出一种神秘与深沉,流露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参天绿树在红砖房子间交错生长,穿越岁月的骄傲,和浓得化不开的市井情怀,在中山大道、珞珈山街、黎黄陂路、胜利街、兰陵路、蔡锷路、沿江大道上奇妙融合。
其中黎黄陂路是武汉著名的文艺慢生活街区,来到汉口租界区,这条街是必逛的地方之一。它全长604米,建于1900年(光绪26年),后划入汉口俄租界,称作夷玛路。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 ,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这条道路虽窄,但却绿树环绕,花草遍布,四周布满了形态各异的历史建筑。如今,在道路两侧仍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 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
如今租界的功能早已消失,很多临街的建筑开成了餐厅和咖啡厅,楼上还是居民住宅,走上宽敞明亮的楼道,依然能感觉到当年的奢华与讲究,只是年久失修,与建筑外面的光鲜亮丽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但它身上岁月的刻痕,有着重大的历史以及现实意义。它所记录的中国的地域特色和异域文化风情,在历史文化意蕴上混合后折射出来,给汉口增加了一道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