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叫武汉
2020-07-20宁志浩
宁志浩
大武汉,从这里开始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就仿佛在热闹的街头,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这无数陌生的脸庞中,只有一张面孔面带微笑地对着你,向你露出熟悉的笑意,而在我心里这个地方就是武汉。
武汉人常说一句老话来夸耀自己。他们说:“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汉口。”说的就是汉口之大。汉口何止是大!尤其是1861年开埠以来,西方商业贸易纷然登陆武汉,沿着江边圈起租界,盖起高楼,仿照着上海,也形成了汉口的外滩。灯火通明的街景,霓虹灯不灭的晚上,使得汉口颇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味道。繁华的概念便从这些夜夜欢场处处笙歌中透露出来,汉口也至此由内陆型的封闭性城市向开放性的国际性城市迈进。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仅仅作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已经高度繁荣,武汉三镇综合实力曾仅次于上海,位居亚洲前列,武汉之“大”由此埋下伏笔。
“武汉”作为城市名称,最早出现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这一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其实,“大武汉”并非武汉人自诩,而是源于孙中山先生的设想。百余年前,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指出:“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战中心。当时有一首响彻全国的歌,歌名就叫《保卫大武汉》,歌中唱道:“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保卫她,像西班牙保卫马德里……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这里承载着历史,记录着人生,渗透着风情,这里不乏自然风光的静谧,更有人间烟火的温情。
它是一座已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城
有人说,武汉的城市之源应该是在江夏金口,因为武汉有确定的县级行政建制是在西汉,为荆州江夏郡沙羡县,汉代沙羡县治所就在今江夏区金口;也有人说,武汉的城市之根应该是筑在武昌蛇山三国时期的夏口城,因为夏口城是武汉建城史上最早有明确文字纪年的城池,但是,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有诸多疑点无法解答。武汉城市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武汉人不断地追问和探寻,直到一块陶片与一位年轻人奇妙相遇……
1954年初冬,在黄陂一片荒无人烟的野外之地,一位年轻人捡到了一块陶片。仔细端详之后,年轻人犹如重逢旧友般兴奋不已:“这不是普通的陶片呀,这可能是历史老人派来的信使!”之后六十年间,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再也不荒芜了,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寻宝之人,其中不乏考古界的知名专家。随着考古人员抽丝剥茧,一座尘封之城——盘龙城穿越3500年的历史惊艳地向我们走来。
盘龙湖畔的盘龙城,筑于商代,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东汉末年,江北先后称曲阳县、沌阳县、汉津县、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称汝南县、江夏县(589年)。自汉以降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由汉阳龟山之南入江的汉江主道改由山北入江,由此而形成汉口新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明末清初,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与北京、苏州、佛州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它是有着浓郁的荆风楚韵、汉腔汉调的文化之城
武汉,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曾因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所作诗词:“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得到江城的雅名,可见唐代的武汉便已是很有名气了。千百年来,武汉以一部以文化感动世界的宏大叙事随着长江滔滔的江水徐徐展开——从“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到“驾鹤登仙”的美丽神话;从孙权屯兵江夏、“以武而昌”的经典传奇,到张之洞经略武汉、开启近代风气之先的不世勋名;从武昌城头举义旗、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石破天惊,到开国领袖毛泽东常驻东湖、畅游长江的闲庭信步……这部洋洋洒洒的宏大叙事,带着浓郁的荆风楚韵、汉腔汉调,一路绘声绘色,娓娓道来……
江山形勝,钟灵毓秀,文化滥觞,自得风流。在这里,我们可以坐在江堤上,遥看龟蛇两山的行云,倾听长江滔滔的流水。还有白云黄鹤、琴台知音这样美丽的传说和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这样雅致的典故相伴在我们的身边。虽然它们与我们相隔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可此时此刻,你不觉得它们都近在咫尺么?诗说“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诗就站在黄鹤楼上写的。黄昏的这个时刻,读了这样的诗句,不觉得我心你心还有诗心都是相通的么?
它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国之中心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主政湖广,促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以汉口为起点修筑了贯通南北的京汉铁路,使“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实至名归。然而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做梦都想不到,他的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步枪,竟使三百年的清王朝倒台。1911年辛亥首义的一声枪响,把几千年君主专制的长夜打得仓皇而退,民主共和的启明星从武昌城头升起。1956年毛泽东旧地重游武汉,欣然提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用这诗句为武汉的沧桑巨变描绘了刻度。
以加速度求新求变的武汉,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已有十几座造型各异的桥梁飞架长江、汉水之上,把三镇紧密连成一体。新建成的地铁,将由两条快速增加到多条,构成地下交通网络。那句“紧走慢走走不出汉口”的老话也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如今的武汉是我国中部六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中经济水平最高的城市,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和特大城市。武汉不仅在中部六省中是龙头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也是特别高,全国十五个新一线城市之一,GDP水平在万亿以上。这座城市用五十年的光景,从当年的汉口、武昌、汉阳三个镇,发展成如今的十三个区,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繁华大都市已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千百座摩天大楼相继拔地而起,纵横交错的湖汊河港点缀在星罗棋布的城市格局中,呈现出一幅壮美的水乡城建景观,让人看了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