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边“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演化模式研究
2020-07-20陈田王新哲
陈田 王新哲
[摘要]新时代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加大力度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发展总体滞后,城镇发展模式趋同;东兴和凭祥在沿边城镇发展模式趋同的情况下,在“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演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深化内外合作,实现了城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生物学“趋同进化”理论为基础,结合新发展理念和东兴、凭祥的发展经验建议:广西沿边民族地区采取“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发展模式,以创新增强各城镇内生动力,以互补合作促进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道路助推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加强内外市场的联动性来深化城镇开放、合作式发展,以“省-市-县”、“县-镇-村”的互联互通推进共享发展。
[关键词]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凭祥;东兴;演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0)03-0090-08
作者简介:陈田(1989-),男,湖南永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四川 成都 610041通讯作者:王新哲(1964-),男,河北任丘人,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商学院教授,泰国兰实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广西 南宁 53000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集“三区”①于一体,拥有东兴市、凭祥市、防城区、那坡县、靖西市、宁明县、龙州县和大新县8个与越南接壤的沿边县(市、区)。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人文、历史等大环境存在诸多共性,使得这8个城镇发展模式呈现出较大的趋同性,如城镇主体产业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尽管产品特征不尽相同,但能发挥较大经济带动效应的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缺乏。由于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城镇发展模式的趋同性反过来阻碍着城镇的发展,如加剧城镇之间的恶性竞争、只注重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展、争夺经济要素等,造成沿边区域城镇之间缺乏互补和互动,这是广西沿边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地区产业集聚效应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东兴市和凭祥市在历史的发展中脱颖而出。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的经济发展都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沿边民族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城镇经济得以加快发展。从总体上看,广西沿边民族地区依然是经济发展的边缘区,但从各城镇来看,东兴市和凭祥市发展迅速。1997年,广西沿边东兴市、凭祥市、那坡县、靖西县②、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的人均GDP分别为9867元、8236元、1566元、1777元、4330元、3947元、2321元;2017年,东兴市、凭祥市的人均GDP已分别达到65738元、64147元,而其他县(市、区)经济发展依然相对滞后,防城区、那坡县、靖西市、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4元、16696元、41363元、39180元、53702元、42027元。③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广西沿边民族地区总体经济较为滞后、发展大环境存在较大共性的情况下,东兴和凭祥何以脱颖而出,获得跨越式发展?本文聚焦的问题是,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模式是否存在趋同性,这对探明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至关重要。本文关注的焦点是:“东兴和凭祥市演化的轨迹是怎样的?”“东兴和凭祥市跨越发展的经验是什么?”“新时代,怎么样促进其他县(市、区)乃至整个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在对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研究中,王新哲和陈田(2017)就发现了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城镇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共性问题,即沿边的城镇大多呈“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初级产品加工”型的发展模式,指出城镇发展过程中,这样的产业模式在各城镇中独特性不突出、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各城镇产业多样、不强,使得产业集聚的规模小、集聚效应有限、城镇间互补性差、互动性弱,进而指出应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加强城镇间合作,但是这篇文章没有解释城镇发展模式为什么会出现趋同。[1]同时,在他们的另一篇文章中,虽然关注到了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发展的总体滞后以及东兴市和凭祥市发展的迅速性,也归纳总结了东兴和凭祥城镇发展的模式,但并未对如何抵消趋同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做出探讨。[2]针对以上两个不足,我们从生物学“趋同进化”的理论视角依次分析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趋同性的产生、趋同不利后果的规避、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前提下的合作式发展。
二、“趋同进化”与东兴、凭祥的演化
进化,又称为演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其中心观点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3]“趋同进化”源自生物学,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早在1859年的时候,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就对各地方生物的相似和不相似做了研究,且尤其注重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趋同进化”的释义是: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也指不同起源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出現相似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将“趋同进化”应用于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缺乏。但对“趋同”的研究则有很多,如区域经济趋同(即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趋向均衡)[5]、产业结构趋同(即“地区之间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以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6]、城市增长趋同(即各地区城市经济增长趋向均衡)[7]等。事实上,经济领域乃至人类社会也是存在进化的。在经济学领域,一些学者将演化用于研究变化发展的经济现象。由此,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即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达尔文主义为基础,以进化论的三种机制(遗传、变异和选择)为分析框架。由此,演化经济学就包含了生物学的隐喻,即将生物学的隐喻用于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8]这也说明了,从生物学“趋同进化”的角度研究沿边城镇的演化具有现实依据和可操作性。
(一)“趋同进化”的特征与作用机理
趋同进化是不同物种在进化中由于适应环境而产生相同特质的现象。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语言,但“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南美洲的两种不同鸟类却因解决‘领土争端的需要而进化出了相应的‘通用语”研究还显示“彼此争夺空间和资源的不同物种可以因社会交往而产生‘趋同进化,但这种趋同性会被其他方面进化出的不同特点所抵消,如羽毛颜色的不同,这样可以避免种间杂交繁殖等不利后果。”④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趋同进化”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不同物种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之中,对相似环境具有适应性;二是不同物种在适应相似环境的过程中彼此间产生了结构和功能上的某种相似性;三是由于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促使争夺空间和资源的产生;四是在竞争交往过程中进化出解决争端的“通用语”(或路径)。
趋同进化的特征可概括为:不同物种对大环境的适应性、适应大环境而产生的彼此间的相似性、由相似性所带来的竞争性、竞争逐渐转向合作的趋势性。
因此,趋同进化有三个作用机理:遗传性进化、变异性进化、选择性进化。
遗传性进化:大环境能够为物种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包括提供生存的物质基础、优化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以使不同物種在相互交往中各自处于有利地位,物种在适应这种大环境时,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特点得以形成和稳定。
变异性进化:不同的物种,彼此争夺空间、抢占生存机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各项机能,从而促使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增强进化能力。
选择性进化:物种因竞争或者社会交往而产生“趋同进化”,趋同进化会带来种间杂交繁殖等不利后果,然而,物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某一选择不同,该选择就会进化出与其它物种的不同特点,从而有效抵消趋同性,避免不利后果的产生。
(二)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两个基本事实
1.城镇发展模式的趋同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城镇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在国家政策、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经济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沿边城镇发展模式逐渐呈现出产业、经营模式、对外经济交流方式等的趋同。国家政策层面,1998年国家民委倡议发起“兴边富民行动”,目前兴边富民行动已覆盖整个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围绕产业兴边,大力发展沿边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开放睦边着力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是兴边富民的重要内容,产业兴边包含推进特色农业、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升沿边开放便利化水平、加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是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此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也特别注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提高了沿边地区的地位,也为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家政策为沿边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政策保障。然而这也促使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建设,同时,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经济要素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造成了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模式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反应出来的是发展模式的借鉴与模仿,而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挖掘的少。其结果是带来城镇间竞争加剧、城镇创新性不足、城镇可持续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内部动力等不利后果,进而不利于区域间、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表1列出了广西沿边民族地区8个县(市)的主要支撑产业,从总体上看,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农业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沿边贸易的推动。表2对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的主要相似产业进行了归纳。广西的东兴市、凭祥市和防城区,其城镇发展都主要依靠沿边贸易、跨境旅游和进出口加工的推动;靖西市和大新县都发展锰业、旅游业和边贸业;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都同时发展蔗糖业、旅游业和边贸业。然而由于受交通基础设施、沿边地形、产业规模小等因素限制,相似产业并未联成片区,也未发挥沿边相似产业的规模效应。相反的,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产业的相同,产品的加工、制作也都是进行初级加工,产品的特色及附加值较低。甚至,在产品销售、投资和人力资本引进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往往忽略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不重视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对当地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阻碍城镇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因此,要推动城镇的升级与发展就必须将趋同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抵消掉,并建立新的发展机制、走特色发展道路。
2.东兴、凭祥的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开放开发程度较小,各县大都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农业人口比重非常大,人均农业产值也较低。以1984年为例,凭祥市、那坡县、靖西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的农业人口占比分别为82%、94%、95%、90%、89%、93%,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08元/人、186元/人、200元/人、225元/人、259元/人、226元/人,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7602元/人、5838元/人、6041元/人、10483元/人、9062元/人、8189元/人。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之初,广西沿边总体发展程度较低,凭祥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低。⑤
从面积上和人口方面看,东兴市和凭祥市行政区域面积远比其他城镇小,人口也比其他城镇少,1997年,东兴市与凭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大幅超过其他城镇,其中东兴市为9867元、凭祥市为8236元,见表3。到2017年东兴市和凭祥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5738元、64147元,与其他城镇形成较大差距;东兴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其他城镇;凭祥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相对较高,仅次于东兴市和防城区;东兴市和凭祥市的财政赤字也比其他沿边城镇低,详见表4。
(三)广西沿边东兴、凭祥城镇的趋同演化
1.演化历程
东兴和凭祥作为沿边城镇,其城镇演化的历程大致相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1992年,农业和轻工业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促进作用,经济平稳发展;第三阶段是1992年至今,1992年东兴和凭祥成为边境对外开放城镇,并设立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至此东兴和凭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东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东兴的发展更加迅速,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凭祥的发展迎来崭新时期。
2.演化机制
(1)适应性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得到长足发展。但沿边民族地区的城镇发展依然滞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如兴边富民行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促使沿边地区的地位空前提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为民族地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广西沿边民族地区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特征,另一方面又积极去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东兴与凭祥市同广西沿边其他城镇一道,积极融入新的环境之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竞争性演化
由于发展大环境是一致的,且沿边民族地区的城镇在区位、经济基础、交通设施、人文历史等发展条件上具有极大相似性,东兴与凭祥市同广西沿边其他城镇一样,不免产生产业、经营模式等的相似性,如各城镇不约而同的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进出口加工,这种趋同性是适应发展大环境和当地具体实际的结果,在城镇发展初期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城镇间可以相互借鉴和模仿。各城镇发展模式的趋同,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各城镇只是顺应趋势的发展,并未充分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且这些产业规模较小、分散在沿边区域,集聚经济和规模效应难以发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由发展模式的相似性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暴露,最明显的表现是城镇间为抢占最优发展区位而产生竞争,而这种竞争长期持续下去可能发展为恶性竞争,对其城镇本身而言,缺乏特色和优势,则会造成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对区域而言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东兴和凭祥在这样的竞争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如东兴利用沿海沿边的优势,积极加强道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打造成中越边境面向东盟最大的商贸物流基地;利用独特的沿海优势、京族文化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业;此外,还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凭祥凭借友谊关、平岗岭地下长城、镇南关起义古炮台等历史人文景观大力发展边关文化旅游;利用浦寨、弄怀等边民互市点,发展边境互市贸易;另外,还积极发展红木产业。东兴和凭祥的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抵消了趋同性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3)合作性演化
在竞争演化过程中,竞争引发抢夺资源、空间等后果,造成城镇间互补互动性差,反过来又制约城镇发展。城镇间逐渐由竞争态势转向合作。而合作的基础是发挥比较优势、树立自身的特色,也就要求区域内的城镇间加强沟通与联系,优势互补,不断创新发展动力,实现城镇的转型升级。1992年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成立是东兴和凭祥深化内外开放,走合作性演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开端。自此,东兴和凭祥加强经济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开放式合作平台,积极吸引國内外投资,经济要素得以集聚、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三、新时代广西沿边城镇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呼唤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目前,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创新性明显不足,各城镇间呈现出发展的极不平衡特征,部分城镇还保留着传统的以资源开采和消耗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各城镇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依然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各城镇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依然突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前提、生物学“趋同进化”理论为基础,结合东兴和凭祥市的发展经验和不足,提出新时代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总模式:“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发展模式。
新时代广西沿边民族地区“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发展模式包含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适应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适应新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适应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第二,竞争是产品质量上的竞争、是机制体制上的竞优、是发展路径是否具有特色性和科学性的竞争,竞争强调的是特色与创新,注重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力求避免恶性竞争。
第三,合作是多重合作,既有区域内城镇间的互补合作,又有开放式的区域内外城镇间的合作,注重的是城镇间的互补与联动、协调与共享发展。
第四,适应、竞争、合作是并行的,是相互融合的。
在“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发展模式下,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的具体路径是:
(一)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增强城镇内生发展动力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趋同性,这是由于发展的大环境(如政策、区位、经济基础等)的相似性造成的,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发展,但长期看,由于缺乏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经营管理、品牌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势必造成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趋同进化”理论也体现了只有采取创新式发展,才能抵消发展模式趋同所带来的诸如恶性竞争、发展动力不足等不利后果。东兴和凭祥的成功也正是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的结果。因此,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积极抓住国家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倾斜政策,根据各城镇的具体实际情况走特色发展道路,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城镇发展路径的创新、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产品品牌的创建等,不断增强城镇的内生动力,逐渐摆脱发展模式趋同的不利后果,进而实现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城镇的转型升级。
(二)优化城镇间互补、合作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例如,2017年东兴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738元,而那坡县仅为16696元。除了极化现象,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形成该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城镇在适应沿边经济发展浪潮中,模仿、学习其他城镇,而并未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相反的由于产业模式的趋同,使自身陷入恶性竞争之中,致使发展受阻。东兴和凭祥的发展也正因为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因此,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将发展的重点转到优势特色产业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强城镇之间的互补性。
虽然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发展的产业类型具有相似性,但事实上,各城镇拥有各自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业在各城镇都有分布,但游客通常选择最具独特、且交通方便的地方旅游,如各城镇之间加强合作,积极打造别具一格的旅游景观,使各城镇的旅游业形成沿边旅游带,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规模效应,这将极大的促进整个沿边经济的发展,使沿边经济更加的协调。
(三)倡导绿色经济,增强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各城镇经济粗放式发展,资源消耗较大、污染排放较为严重,但这种发展方式并未取得高的经济绩效,反而使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但广西沿边民族地区许多地方是生态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因此要加强生态的治理与保护。同时,要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相结合,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机制,增强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增强内外市场联动性,深化沿边城镇开放式、合作式发展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面向东盟国家,具有广阔的内外经济腹地,应充分发挥沟通国内外经济腹地的桥梁作用。东兴和凭祥正是采取了大开放、大合作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迅速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思想保守、合作意识较为淡薄。因此,要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开放发展、合作发展。积极寻找地区合作的切入点,努力打造跨境、内陆经济合作区,加强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提升开放开发水平。要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逐渐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层次,最终带动整个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开放、合作式发展。
(五)建立“省-市-县”、“县-镇-村”两类城镇合作发展机制,推进共享发展
广西沿边民族地区是经济边缘区、地理边缘区,与内陆其他地区收入、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同时,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各城镇之间的分配不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沿边县域城镇的发展不是单纯的自身式发展。首先,要加强与省、市城市的沟通与联系,要建立省际、城际、县际三个层次互动、互补共同推进沿边城镇发展的合作模式;要完善三个层次之间的基础设施,促进各层次资本、人才、产品等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广西沿边区域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推动沿边县城与其他地区县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次,建立“县-镇-村”协同发展的机制,完善县通镇、镇通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镇-村”商品流通、人才输送、经济交往等互联互通机制,促进县、镇、村收入差距的缩小。
结语
本文以生物学“趋同进化”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模式趋同的事实和原因,剖析了东兴市和凭祥市趋同演化的过程和成功的经驗,并结合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趋同进化”理论、东兴和凭祥发展的经验,对新时代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发展路径做出思考。主要结论是:由于发展基础的相似性,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的城镇发展模式出现了趋同性;东兴和凭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路径、培育特色产业,抵消了发展模式趋同所带来的恶性竞争、发展动力不足等不利后果,并采取开放、合作的发展策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而广西沿边民族地区目前存在创新性不足、发展不均衡、发展方式粗放、开放领域缺乏广度和深度、收入和公共服务不平等的问题,因此建议采取“适应-竞争-合作”式城镇发展模式,并以创新增强各城镇内生动力,以互补合作促进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道路助推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加强内外市场的联动性来深化城镇开放、合作式发展,以“省-市-县”、“县-镇-村”的互联互通推进共享发展。
注释:
①广西沿边民族地区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体。
②2015年,撤销靖西县,设立县级靖西市。
③数据来源于各年《广西统计年鉴》。
④据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kj/200909/t20090911_1021475.htm
⑤数据根据《广西统计年鉴1985》原始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王新哲,陈田.广西沿边民族地区城镇合作与共生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1):128-133.
[2]王新哲,陈田.民族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广西边境凭祥、东兴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75-84.
[3]张梦然.最该知道的10大科学定律及理论[J].党政干部参考,2011(6):52.
[4]遗传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M].科学出版社,2006.
[5]覃成林,刘迎霞,李超.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5):76-94+206.
[6]刘杰.山东省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9):101-106.
[7]殷江滨,黄晓燕,洪国志,曹小曙,高兴川.交通通达性对中国城市增长趋同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10):1767-1783.
[8]朱富强.演化经济学面临思维转向:从生物演化到社会演化[J].南方经济,2016(3):8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