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0-07-20于斌
于斌?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运用骨折内固定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同期观察组则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 2组的术中失血量比较中P>0.05;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而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优于骨折内固定术,前者更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并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
该骨折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这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反应迟钝以及股骨颈脆弱等因素有关,患者若未能进行妥善治疗,还可能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使得患者的病死风险增加[1]。目前外科手术是对此类患者治疗的常用措施,以下将探究运用骨折内固定术或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5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术式方案分组,即观察组:27例,男/女:14/13;年龄58~83岁,均值为(72.5±0.3)岁。对照组:27例,男/女:15/12;年龄57~84岁,均值为(72.3±0.4)岁。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术中保持平卧体位,常规麻醉后对患肢进行适当垫高,于X线辅助下行髋部手术切口,确保骨折局部可充分显露,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操作,并以三枚克氏针给予加压固定,最后切口缝合;同期观察组则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患者术中保持俯卧体位,常规硬膜外麻醉,以髋关节后侧作为手术切口,使关节囊充分显露,并对其进行切开,从而使股骨头和基底部得以充分显露,对股骨头胫骨进行详细探察,利用股骨头取出器对股骨头进行取出,之后进行测量并合理选择人工股骨头。对小粗隆游离状态患者还需要实施复位固定。首先实施人工股骨头的试放操作,效果满意后方可固定,并进行人工股骨头复位以及负压引流。
1.3 评价标准
(1)比较2组患者的常规手术指标,如手术用时、失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和患者住院天数等;(2)患者均于手术后随访6个月,并应用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评价,该量表中包含疼痛度、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关节畸形等情况,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以SPSS 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x±s)描述,组间数据t、x2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常规手术指标对比
2组的术中失血量比较中P>0.05;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长于对照组,而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且P<0.05。
2.2 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Harris评分为(76.19±3.56)分,术后6个月时Harris评分为(82.62±3.15)分,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52.64±1.19)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70.62±3.06)分。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
3 讨 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主要存在髋部功能障碍、疼痛和畸形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骨折内固定术是对此类骨折患者治疗的常用措施,为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奠定良好基础。然而该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同时患者多数为老年人骨质疏松情况严重,使得术后股骨头坏死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较高,因此限制了该手术的应用。随着近年来人工髋关节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材料的更新,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该假体的生物相容性优良,同时具有较优的机械性能,能够切除病灶并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有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离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该组术后随访中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更有利于提高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优于骨折内固定术,前者更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并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路 曉,徐杨俊,郑卫平,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9,21(12):1687-1688.
[2] 翟洪亮,毛海燕,郭敬山.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