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人林羽自述

2020-07-20林乾良

茶道 2020年6期
关键词:功效

编者按>>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最初便是从药用开始的。即便是茶文化盛行的当代,茶依然发挥具有药用价值,并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林乾良先生,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也是知名的中药学大师。他在精研中医药的同时,也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观茶,深入发掘茶的药效与疗法,并于1983年提出了“茶疗”之说。此说一出,受到了茶界乃至中医药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科学饮茶、饮茶保健日益备受关注的今天,“茶疗”更是日益备受关注。而且,他在治印上也是独树一帜,是西泠印社的名家之一。在“茶疗”提出后的30多年时间里,林先生置身于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典籍中,广征博采,爬梳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茶疗的著作。同时,作为福建人的他,时刻关心家乡茶文化及茶业发展,与本刊联系密切,常有文章见赐。尽管他已年逾耄耋,但依然笔耕不辍,并坚持手书信件寄送,让人倍感温暖,也令人肃然起敬。

浙江长兴的大唐贡茶院是当今的茶文化旅游名所。就在顾诸山下,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凭门票可以领一杯紫笋茶。茶寮处处,游客既观景又品茗,乐而忘忧。由此,长兴的农家乐业十分兴旺。

5年前,我曾与三家友人两度度逗留长兴,多次到院。首次来时,见到陆羽真人小之塑像。先恭容礼敬,再坐与其多对友人畅谈陆羽的生平与功绩以及《茶经》概况。当夜,我失眠了。想到我与陆羽有三大共同处:孤儿身世,自幼好茶到老、茶著影响深远。因此,我替自己起了另一名字,也和陆羽一样名“羽”。虽然今年已89岁了,仍然可以每日工作十小时,在多个领域不断有文章与专著交表。有关情况请诸君,上网一查即知,兹不赘言,故本文只言茶。

发现“茶疗”,大有文章

我是1932年生于福州。翌年发生“闽变”(编者注:即“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养父被炸死。赖寡母十指(缝衣),始得存活。日寇攻入福州,母携儿仓皇“走反”至闽北南平。偶得机缘,入教会学校求学。1950年,考入浙大医学院,1955年毕业留校任外科医师,后调往卫生部办的上海中医研究班(前后三年)。先留沪,后返浙,于医教研颇多建树,由中医又进入中国的多领域传统优秀文化。

我首倡“國学三系论”:一为人文国学,即固有之文、史、哲;二为自然科技系,如“四大发明”、茶瓷玉、青铜器、中医等;三为艺术娱乐系,前者如书画、篆刻、雕塑(均属造型艺术),与音乐、戏剧、曲艺(均为表演艺术);后者如棋、牌、体育、功夫等。此三系,余均略有涉猎。譬如,“印文化”与“镜文化”均由我首提,各有专著。

1977年,我分别从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养生保健、本草文献以及食疗五个领域都及于茶,令我大感惊奇。后来,综合各方面材料,搅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就先从茶的传统功效与茶史这两方面全面搜集古今资料。

1983年暑假,我做了件很辛苦的工作,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曾前后查不下五百种的文献,包括茶学、医药学及经史子集三大块,将其中与茶叶功效有关91种文献,依时代次序排列起来。由于仅是资料汇编,自觉还未大成。后因参加部办老年医学的研究,就把这件事搁起来了。

爬梳文献,广搜博采

1983年的“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使我撂下其他课题,赶写出两篇论文:《茶叶药用之研究》与《茶史片甲》。尤其是前者,我将前此所得之资料逐条剪得粉碎,再逐词加以标志。“明目”“益气动”、“止渴生津”之类,各注以文献出处的序号。大盒中,放满数千小片,然后,再按中医论药的功效各装入几十个小盒中,再数度排比调整,终于得出茶叶药用功效共20项。仅仅剪、标、分、理,整整花了五天的工夫。必须一次做完,否则花时既多,也给家人生活造成了不便(只因到处摊着大小盒子)。

1983年这次大会,是我国茶学、医学(中、西及基础、临床)与文化人的首次大聚会。我的两篇论文,竟然引起广泛的重视,后来都在《中国茶叶》上发表了。在此基础上,我的第一本茶书一《养生寿老茶话》,于1988年由中国农业出放社发行。上述两篇论文的发表,仅是这次会议对我的一大推动。此外,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茶疗”的提出。中国自古有“药茶”“茶药”之词,但并无“茶疗”。

由于这次大会历时六天,大家都食宿在宾馆中,大大促进了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亲密交流。在会程的后半段,我想到,纤纤茶叶,竟有如此多防治疾病的功效。除了我总结的20个中医传统功效外,又有减肥、降血脂、降压、抗动脉硬化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抗菌等现代发现的功效,堪称中西医药中独一无二之事,不可小觑。联想到自我1955年从医学院外科系毕业以来,经历过种种疗法,如理疗、食疗,睡眠疗法、封闭疗法,鸡血疗法、鹵碱疗法、巴甫洛夫疗法等,何以不能有“茶疗”呢?

我在分组讨论时提出:唐时陈藏器已有‘茶为万病之药”的意思(但今辑的《本草拾遗》尚无其文),加上千年来的补充,应可专列“茶疗”。后来,我又向几位大师级人物请教,医学方面如王季午、何任、杨继荪,茶学方面如吴觉农、张天福、庄晚芳,均微笑以为可,令我大为振奋。于是,会后,我立即行动建起来。作为试探,1985你那,我在《福建卫生报》以《茶疗专栏》发文21篇,又于1985、1987两度在杭召开的国际茶学会议上发表“茶疗”专文,在国内外造成很大的影响,距今正好35周年。

十五年磨一剑,终于在1998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茶疗》一书。这本书面世后,在国内外造成了不小的反响。这里插两句:一是其间又进一步追查古今文献(以古为主),得到材料者照样分条梳理,遂从99种文献中,共梳理出茶的传统功效24项,收入《中国茶经》,遂成经典。二是曾在1991~1999年《茶叶》发表《茶疗》专栏18篇,又于2004~2006年在《茶博览》发表相关文章10篇,其它专著如《茶印千古缘》、《茶寿与茶疗》等。另,。《茶功与茶德》及《茶与中医药》二书,将由中国农业出社发行。

“中国茶疗”走向世界

《中国茶疗》初版三次曾三次重印,可知畅行海内外。在大陆,先后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二版,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三版)出版。此外,《中国茶疗》与我的其它4本医书合刊为《林乾良医学丛书》,于2012年出版。2006年,中国台湾宇河出版社以《我的第一本茶疗全书》为题出版了中文繁体字版。

2013年初,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美国贝特林阁出版社(Better Link Press)联合将《中国茶疗》摘译成英文版《Tea Therapy》。此书刊行后,在西方世界颇为流行,以至于在波兰、法国又相继推出了波兰文版和法文版。现今,罗马利亚文版也正在洽谈中。同时,拙作的外文版还有日本版的《不老宝典》(1985年)、加拿大出版的《养生之道》以及美国出版的《药对》,这些著作都是当年去海外讲学时的内容总结。

在我看来,茶疗,可分三大类:单味茶(为疗之主体)、茶加药与代茶。代茶其实无茶,用的是其他食物(如大麦、焦米),或物(如菊花、胖大海),但“一依煎茶”(宋《太平圣惠方》)。其用法以内服为主,亦可外用与体应用。内服又以汤为主,兼有茶剂、丸剂、散初与食疗等,效佳、面广、无毒、味美、价廉、便用等六大优点。

妙哉!伟哉!茶疗!

附记>>

我7岁在福州为自己刻了两方印,至今已整整82年。1999年,加入西泠印社,为“西冷五老”之一。书画印全能,并及收藏、鉴赏。近些年来,又忙于从画、印、陶瓷等方面,致力于宏扬茶文化,己著《茶印千古缘》,是国学中茶与印两项交融的佳作,堪称首创。随文发表篆书“茶寿”亦可见书法功力。前人多以“茶寿”与“米寿”出自日本,拙文从所藏清人严冠印知其斋号为“茶寿盒”。

猜你喜欢

功效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以及对其药理作用分析
家的“自留地”
墨镜的功效
自编“延年操”
这些“屎”,也是药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物理理想实验及其教学功效探微
由一则数学教学片断看教材的“微创”功效
同角三角函数的神奇功效
功效 品牌中不可缺少的“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