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学术道德思想

2020-07-20原悦婷

学理论·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顾炎武研究生教育

原悦婷

摘 要:顾炎武是中国传统学者的优秀代表,本文追溯顾炎武“博学有耻”学术道德思想之“原”与“源”,阐述了顾炎武做学问及学术道德思想的深刻内蕴,并从中进行审思,发现其理念对当今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顾炎武;学术道德;博学有耻;研究生教育

顾炎武自身所具有的学术道德思想和理念是他成为优秀学者的关键所在,他所主张的“博学有耻”的学术道德思想对当今学者思考如何研究与为人,起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他所强调的学术道德规范问题,直到今天仍存在于学术研究过程之中。近年来,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纯净和声誉,损害着我国学术自主创新。顾炎武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勇担“明道救世”的学术责任、追求“采铜于山”的严谨治学、坚守“耿介之气”的学术人格和坚持“自主创新”的学术理念。他的学术人格魅力和思想底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对顾炎武的学术道德思想进行深入探究和审思,在阐述其思想内蕴的基础上,获取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顾炎武“博学有耻”学术道德思想之“原”与“源”

每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发生的“原”与“源”,由“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而生发并不断完善,“原”体现的是文化形成的现实基础,而“源”指的是文化思想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1]。顾炎武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博学众多书籍,观览天下,视野和见识非一般人所及。在嗣祖顾绍蒂的影响下,他非常排斥明末的空谈理学,也不热衷八股。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宋明空谈义理的浪潮,众多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当时的“圣学”,发觉空谈义理之学无法保卫国家,更无法让民族强大,只会让知识分子局限于书本之内,生活在知识的象牙塔,缺乏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那如何看明末学术界空谈之风的盛行?顾炎武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者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最早出现在孔子的《论语》里,子路曾问孔子什么样的人称之为“士”,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言必信,行必果”。只要符合其中一条,都可称其为“士”,但是“士”有高低差異,懂得“行己有耻”之人为第一等的士[2]。“博学于文”内涵主要指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行己有耻”是指君子做事有羞耻之心。顾炎武在其最初意义上进行阐发,他将“博学于文”的外延扩大,这里的“文”不仅仅指文章,更是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以及处理天下事物的总称。这是学习的内容,而学习的目的是经世致用。顾炎武将“行己有耻”与国家相联系,即“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3]。这一思想对当时学术界产生极大的冲击,时至今日仍有着深刻的价值意义。

二、顾炎武“博学有耻”学术道德思想的深刻内蕴

1.明道救世——勇担社会责任

身为开清代新学风的宗师,顾炎武进行学术研究有着明确目的,即“救世”。他曾多次强调君子治学的宗旨在于明道和救世。作为知识分子,无论穷达与否,都应承担救济天下的社会责任。达而在位时,应该兼善天下;穷而在野时,也不可消极对待,不可只独善其身。顾炎武一生都未入朝廷庙宇,但他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所著述的作品皆有着明确的救世意蕴,比如《日知录》,这本经典著作寄托着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以治道为核心,分别阐述了经术、治道、博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对民生有益的实用学问。此外,他所编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是益于天下民生的著作,这本书记载着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重点编写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在这样的宗旨指引下,顾炎武主张君子做学问不为了自己,要有明道淑人之心,做拨乱反正之事,知晓天下大势的状态以及为何为此的原因,并且认真思考并奋起救国[4]。身为知识分子要以明道救世为己任,不为名利和官衔,要做实用的学问和有益于民生的事情。

2.采铜于山——追求严谨治学

为了达到明道救世的治学宗旨,顾炎武要求学术作品必须为精品。顾炎武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原创原则,主张搜集、阅读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前人经典著作,开拓新领域,提出新见解,被称为“采铜于山”。如何能做到“采铜于山”?有以下方法:首先,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进行阅读和抄录。顾炎武没有其他嗜好,只有一爱好,就是抄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5]。抄书时,我们阅读书籍并从中找寻所需要的信息,整理思路,对知识的掌握更有逻辑。我们也可以静下心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感悟书中奥妙。其次,重视实践工作。顾炎武在著述书籍时,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出游考察真实现状,收集第一手的实况,把实况和书本理论相对比,慎重思考再进行著述。再次,保持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他每编著完一本书,必然会向多方友人进行交流,认真听取朋友们的建议,并不断进行完善。最后,对作品进行反复勘对。他一贯奉行严谨治学的态度,对著作进行反复勘对、修改、完善,直至完美状态。在他撰写《日知录》时,潘耒要求刊刻,他却回信拒绝这一要求,他回复说:“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则以临终绝笔为定。”[4]这种严谨态度所著述的著作必然皆为精品。

3.耿介之气——坚守学者人格

顾炎武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负面国民性进行全面批判的第一人。他认为知识分子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内心存在“夸毗之性”,即善于巧言,懂得察言观色,知进退,内心没有原则和骨气。他针对这一问题,主张通过提倡“耿介之性”来拯救。“耿介”是顾炎武主张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气节,那学者如何能坚守独立人格,保持耿介之气,而不会沦落为夸毗之人?顾炎武主张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学者要保持自我独立人格,不去攀附权贵,不把学术研究与功名利禄相挂钩,他内心钦佩有高洁志向、刚正不屈的侠义之士,他所写的《谒夷齐庙》这首诗就表达了他赞扬伯夷和叔齐的耿介之心,也表明自己心怀高洁志向和忠心明室的骨气[6];另一方面学者做学问要坚持原创,要勇于提出新想法,坚持自己的个性特色,不可盲目模仿,只有勇于创新,才可获取佳作。

猜你喜欢

顾炎武研究生教育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拜师”
忠孝两全顾炎武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