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人类学视角下中国俄罗斯族认同研究

2020-07-20于晶

学理论·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于晶

摘 要:本文以300名中国俄罗斯族为样本容量运用问卷法对中国俄罗斯族的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运用田野调查法走访了中国俄罗斯族聚居的七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继而得出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受到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中国俄罗斯族是从俄罗斯移居而来,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有其特殊性。中国俄罗斯族并不单纯是俄罗斯本土的俄罗斯人移民中国的产物,而主要是俄罗斯人与汉族、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民族通婚的后代。并且俄罗斯族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别形成的。俄罗斯族的形成问题贯穿其历史的始终,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1]。

一、中国俄罗斯族概况

当代中国俄罗斯族同胞中最早的一批移民源自1648年起至1685年止的雅克萨之战。约一百名左右归顺清军的哥萨克人,被陆续安置到北京,编为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因雅克萨在俄语中称为“阿尔巴津诺”(清史稿中称“阿勒巴沁”),此批俄罗斯族也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1935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对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1953年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将“归化族”改为“俄罗斯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俄罗斯族总人口数为15 393。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俄罗斯族8 489人,占全国俄罗斯族比例55.15%,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阿勒泰、昌吉等地。塔城市二工镇下卡浪古尔村、额敏县良种场哈萨克拜村、霍城县伊车嘎善乡加尔苏村被认定为俄罗斯族聚居村,享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和兴边富民行动政策。在伊宁市建有伊宁市俄罗斯学校。

黑龙江省俄罗斯族312人,占全国俄罗斯族比例2.03%,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沿岸和原中东铁路沿线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未登记为俄罗斯族的华俄后裔约有一万余人。根据1984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即使未改俄罗斯族的,政策上规定一视同仁作为少数民族看待”的政策规定,未登记为俄罗斯族的华俄后裔仍然可以享受到诸多政策优惠,在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聚居的村寨,可以申请建立民族村,享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和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目前在黑龙江沿岸共建有17个俄罗斯族村,分别是嘉荫县常胜乡的常家村、桦树林子村、勤俭村;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小新屯村、白石砬子村,爱辉镇外四道沟村;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哈达彦村;逊克县车陆乡车陆村、宏疆村、下道干村,奇克镇边疆村、高滩村;漠河县北极乡北红村;塔河县开库康乡开库康村,依西肯乡依西肯村;呼玛县鸥浦乡怀柔村、李花站村。除黑龙江沿岸,哈尔滨、齐齐哈尔、绥芬河等原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也居住着一定数量的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

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族4 673人,占全国俄罗斯族比例的30.36%。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未登记为俄罗斯族的华俄后裔约有六千余人。大部分生活在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沿岸和原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市、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满洲里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等地。在额尔古纳市建有全国唯一的恩和俄罗斯族乡。额尔古纳市的蒙兀室韦苏木和黑山头镇作为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区域,同样享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和兴边富民行动政策。

北京市俄罗斯族343人,占全国俄罗斯族比例的2.23%。北京的罗、姚、杜、贺、何五姓阿尔巴津人一部分登记为俄罗斯族,一部分登记为满族。

二、中国俄罗斯族认同研究

(一)民族认同概述

最早给“认同”下定义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在这里,弗洛伊德所讲的认同,“既是在个人核心里面的一个‘安顿的过程,事实上,正是这个过程,对这两种认同的认同才得以建立。”[2]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吉恩·菲尼认为民族认同包括民族的自我认定、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认为民族认同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大家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自己人的心理。中国心理学家万明钢和王亚鹏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的动态过程,是民族成员在民族交互活动中对自己民族以及身份形成的反观思考过程,民族认同的构成成分包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的消极认同以及对民族的积极认同[3]。

(二)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中国俄罗斯族对本族的身份、语言及习俗的认同,进而推论出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情况。

(三)研究意义

认清中国俄罗斯族的身份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团结以及边疆地区的稳定具有促进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中国俄罗斯族身份认同的调研对于了解文化边缘族群的心理归属具有借鉴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结果

1.问卷法

(1)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针对300个中国俄罗斯族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2)调查问卷组成以及实施结果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总计15道题,包括对俄罗斯族身份认同、语言认同、习俗的认同,以选择题形式进行网络调查问卷,结果如表2所示。

2.田野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只能反映出中国俄罗斯族身份、语言及习俗认同整体概况,然而只有通過田野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验证假设。笔者走访了哈尔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呼伦贝尔、黑河、北京的俄罗斯族家庭和东正教堂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访谈。调查结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俄罗斯族除新疆有少部分纯血统俄罗斯族家庭外,绝大部分都与其他民族通婚。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俄罗斯族大多与祖籍为山东、河北的汉族通婚;北京阿尔巴津人多与满族、蒙古族及汉族通婚。

第二,山东、河北的汉族文化同时影响着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俄罗斯族。比如:很多中国俄罗斯族家庭喜欢食用鲁菜;他们会按照山东、河北地区习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

第三,区域性文化影响各地俄罗斯族的生活方式。比如:新疆俄罗斯族会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锡伯族的文化影响,他们喜欢吃抓饭、纳仁面、大盘鸡等;黑龙江俄罗斯族会受到满族文化影响,他们喜欢吃东北炖菜、黏豆包等;内蒙古俄罗斯族会受到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的文化影响,他们喜欢吃手把羊肉,喝奶茶等;北京的阿尔巴津人会受到满族、蒙古族的文化影响,例如,称父亲为阿玛、称母亲为奶奶、称东正教神职人员为喇嘛,称东正教堂为喇嘛台等。

第四,通过对俄罗斯族俄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到:14%的俄罗斯族既懂汉语又懂俄语;6%能听懂俄语但说不好;7%会简单的俄语;73%不懂俄语。其中,大部分80岁以上的老人既懂俄语又懂汉语,极个别老人只能讲俄语,汉语讲不好;60岁以上部分人能听懂但不能说,部分人既听不懂也不能说;60岁以下基本不会说。俄语在俄罗斯族中呈逐渐消失状态。但随着中国与俄罗斯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俄罗斯族家庭意识到俄语的重要性,因此,30岁以下年轻人中懂俄语的人数呈增长趋势。

由此可见,中国俄罗斯族受山东、河北文化影响较大,并且随着在各个地区的生产生活,俄罗斯族已同生活所在地的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五)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知,中国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交往大都心态比较积极,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民族身份,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倾向,并且他们的民族认同是开放的民族认同而不是封闭的民族认同。在语言方面,中青年俄罗斯族对自身俄语期待值并不高,但是对下一代能够学好俄语抱有很大期望,很多说俄汉双语人群在事业发展中得到了极大的助力。在文化习俗方面,多数俄罗斯族兼具承袭了中国传统民俗和俄罗斯民俗。但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俄罗斯族群众也存在一些认同阻碍,比如小部分人当了领导后会掩饰自己的民族身份,不在公共场合说俄语等等。由此可见,心理意义上的身份认同不等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定。前者具有自愿性,个人想承认与否完全凭个人偏好,而后者则具有强迫性,个人不得不承认[4]。从心理层面看,如果个体能在民族以及国家中实现其个人价值,那么个体就会主动地认同群体;反之亦然。

中国俄罗斯族因与其他民族大量通婚,除认同本族群外,对与其通婚的其他母族群也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在族群认同上具有依附性,兼具多种文化特点,是典型的文化边缘族群[5]。

(六)结论

中国俄罗斯族就其身份而言绝大多数认同自己的俄罗斯族身份,同时又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种认知促使个体在亲近本民族成员的同时也为整个多民族国家的交互融合做出贡献。血统为他们贴上民族标签,这种标签不仅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契机,为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提供条件。

三、文化展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人的多重认同中,文化认同占据重要位置,它是民族共同体稳固的黏合剂,是民族乃至国家得以发展的保障。各地区的文化融合将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人们串成一线,弥补了特定群体的创造力不足问题,对于国家以及民族的创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國俄罗斯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既认同自己的俄罗斯族民族属性,又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国家属性,在与其他民族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改变与融合,构建了既尊重传统又反映现实经验的新的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被不断建构与塑造,提供了在当代世界全球化趋势下超越种族、民族、国家和地方文化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时春丽,祁惠君,唐戈.额尔古纳俄罗斯族现状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张积家.民族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万明钢,王亚鹏,李继利.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5]唐戈.俄罗斯文化在中国[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民族旅游与民族认同:互动与建构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