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20谌礼辉刘卓
谌礼辉, 刘卓
(湖南省脑科医院 急诊科, 湖南 长沙41000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组织缺血、 缺氧所致的脑部病变,可损伤患者脑组织、 神经, 引发机体认知、 运动、 语言、 咀嚼等功能障碍, 若未予以及时抢救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 目前静脉溶栓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其效果与时间窗密切相关, 一旦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则预后效果不佳[2-3]。 近年来, 我国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依旧存在患者自发病到溶栓开始时间过长的问题。 基于此, 为缩短院内时间窗,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 例, 旨在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经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 发病时间短于3 h。 排除标准:静脉溶栓禁忌证者; 癫痫发作史者; 资料不全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35 例。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0 例, 女性患者15 例; 年龄46 ~78 岁, 平均年龄(59.22 ± 13.14) 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 7 ~13分, 平均 (10.15 ± 2.37) 分。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 例, 女性患者13 例; 年龄47 ~76 岁, 平均年龄 (59.41 ± 13.25) 岁;GCS 评分8 ~12 分, 平均 (10.22 ± 2.41) 分。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予以急诊分诊, 行常规挂号、 就诊、 评估, 并检查患者意识、 脉搏、 血压等, 行给氧、 对症用药治疗, 予以常规检查后, 转回急诊或相关科室, 安排住院及治疗。 实验组实施急性脑卒中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 措施如下: ①予以所有急诊室、 相关科室护理人员理论与临床规范化培训, 经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 患者入院后, 采用NIHSS 量表快速评估患者情况, 先分诊后挂号, 将患者即刻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 并马上告知急诊科做好相关准备, 此过程时间不可超过5 min。 ②由责任护士负责抬高患者床头30°, 监测患者血压、 心电、 血氧饱和度等, 确保其呼吸畅通, 并立即于肘正中静脉开放外周静脉通路, 采血后行血常规、 血型、 血生化、 凝血功能等检查, 该过程时间不可超过15 min, 且CT 检查时间不可超过30 min。 ③待患者确诊并已排除早期大面积脑梗死、 颅内出血后, 行静脉溶栓治疗, 遵医嘱用药, 该过程应在入院60 min 内完成。 ④溶栓时应每15 min 进行一次病情及用药监测并做好记录, 确保血压维持在185/110 mm Hg 左右, 同时监测患者意识、 瞳孔改变情况, 每0.5 h 采用NIHSS 量表进行1 次评估, 及时处理并发症。 ⑤护理人员做好交接, 持续监测患者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及抢救效果。 ①急救时间包括急诊分诊时间、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CT 或MRI 完成时间、开始静脉溶栓时间; ②抢救效果包括呼吸道阻塞、 脑疝、 神经功能后遗症等发生情况以及死亡、 溶栓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急诊分诊时间、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CT 或MRI 完成时间、 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急救时间比较
表1 两组的急救时间比较
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实验组 35 2.26±0.47 9.45±0.46 25.24±5.27 42.13±10.15对照组 35 4.23±1.84 11.84±0.73 29.28±6.42 54.33±11.56 t 值 6.137 16.387 2.878 4.692 P 值 0.000 0.000 0.005 0.000组别 n 急诊分诊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CT 或MRI完成时间
2.2 两组的抢救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呼吸道阻塞、 脑疝、 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溶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抢救效果比较 [n (%)]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具有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致死率高等特点,临床需早确诊、 早治疗方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 对于急性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 其梗死处脑组织分为3 个区域带, 即中心坏死区、 缺血半暗带区、 正常组织区, 其中处于半暗带区的脑组织受损部分神经功能已丧失, 但该处神经细胞尚未完全坏死, 若予以患者及时溶栓治疗可因血供恢复而使该部分脑组织避免因缺血而坏死, 从而使脑功能得以恢复。 相关研究[5]表明, 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溶栓开始时间每多1 分钟可导致更多的神经元、 神经突触、 髓神经纤维坏死, 进而加重患者病情, 降低患者预后效果。 因此, 如何缩短患者自入院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窗是临床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就需要临床不断强化急救护理措施,经护理干预缩短抢救时间。
以往常规的急救护理无法责任到人, 致使抢救各环节无法顺畅衔接, 难免会出现重复工作而严重浪费时间的情况[6-7]。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对护理操作予以规范, 去除溶栓前不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 并严格限制各环节时间, 责任到人, 分工明确, 进而避免重复或疏漏护理情况的发生[8]。 因护理人员均已清晰各自环节的工作内容, 并知晓如何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从而使抢救更具针对性, 进而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中,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 实验组实施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 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急诊分诊时间、 静脉通道建立时间、 CT 或MRI 完成时间、 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05); 实验组的呼吸道阻塞、 脑疝、 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溶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上述结果表明, 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后, 患者的抢救时间有效缩短, 更利于保护缺血处脑组织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明显, 可缩短急救时间, 提高抢救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