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干预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0-07-20邓少芬聂玉兰叶肖霞
邓少芬, 聂玉兰*, 叶肖霞
(1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 体检中心, 广东 深圳518081;2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门诊客服部, 广东 深圳518000)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代谢紊乱, 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造成内部浑浊的一种疾病, 阻碍光线进入眼部从而导致患者视力障碍[1]。 临床治疗白内障通常以手术为主, 但相关研究[2]证实, 白内障患者由于认知、 手术和麻醉等影响, 术后极易产生紧张、 恐惧等情绪,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术后恢复极为不利。 社会心理干预通过把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 以维持患者身心健康和恢复社会功能, 并帮助患者改变自我和社会认知, 建立有效的应对方式, 从而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3-4]。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 例。 试验组中男28 例, 女22 例; 年龄48 ~73岁, 平均 (56.18 ± 2.49) 岁; 病程3 个月~2 年, 平均 (1.32± 0.48) 年。 对照组中男26 例, 女24 例; 年龄49 ~75 岁, 平均 (56.56 ± 2.27) 岁; 病程4 个月~2 年, 平均 (1.26 ± 0.42)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按时查看患者术后状况并更换药物, 指导和提醒患者多休息, 佩戴专用眼罩, 尽量避免揉眼、 挤眼等动作触碰患眼。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会心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①成立社会心理支持护理小组:选取工作经验丰富同时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储备和熟练操作技能的5 名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 要求护理小组成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责任心, 并给予集中技能培训。 ②患者心理护理: 主动向患者讲述白内障发病原因、 症状和治疗方式等相关知识,树立患者正确认知; 充分利用与患者沟通的时间,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介绍成功治疗的经验,消除患者的疑虑; 向患者讲解疾病与情绪间的关系, 若患者受疾病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甚至抑郁状态, 将会导致免疫力降低, 从而影响疾病的恢复, 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治疗态度。 ③家属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家属及主要照顾者的单独沟通交流,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楚讲述患者所患疾病及可能的预后情况, 并告知家属围术期需要密切配合的事项,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及应对措施,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开导、关爱患者, 并尽量体谅患者治疗期间的情绪波动, 给予更多的生活以及情感支持,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让患者能够始终保持乐观情绪,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④病友心理支持: 组织患者参与主题健康教育活动, 医生和护士负责授课和答疑, 并引导患者进行积极讨论和正面积极的分享, 释放焦虑抑郁情绪, 互相交流分享治疗期间的有益经验, 增强治疗信心,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鼓励彼此间相互支持,保持与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和信心。 由本科联系以往住院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友, 向其解释本研究干预的目的及方法, 并邀请其加入社会心理干预计划中, 病友介绍自己以往的治疗经验和效果, 现场回答科室患者的疑惑, 并通过自己的经验介绍开导患者的负面情绪, 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⑤社会关爱团体心理治疗: 科室护士对患者治疗前的心理状况进行详细评估和说明, 并提供宣传教室给社会关爱团体询问和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和患者交流过去生活中的经验, 鼓励患者分享生活中的乐趣, 激发患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组别 n 角色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50 56.4±3.0 83.4±4.2 60.4±2.8 82.4±3.9 55.4±2.8 82.0±4.8 61.5±3.4 81.5±4.6对照组 50 55.8±2.7 76.2±3.9 59.7±3.2 73.2±3.2 56.0±3.1 73.8±3.5 60.8±3.2 74.6±3.8 t 值 1.051 8.883 1.164 12.895 1.016 9.761 1.060 8.177 P 值 0.296 0.000 0.247 0.000 0.312 0.000 0.292 0.000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①采用SF-36 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包括角色功能、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四个方面, 满分100 分, 分数越高, 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得分越高, 患者抑郁、 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干预前, 两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干预后, 试验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2.2 心理状态 干预前, 两组的SAS 评分、 SDS 评分比较, 差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0.05); 干 预 后, 试 验 组 的SAS 评 分、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 评分、 SD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 评分、 SDS 评分比较
组别 n S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50 50.30±6.15 36.15±3.65 55.30±6.30 36.25±3.55对照组 50 50.25±6.20 42.85±5.40 55.35±6.25 43.35±4.70 t 值 0.041 7.269 0.040 8.524 P 值 0.968 0.000 0.968 0.000 SDS 评分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白内障通常以手术为主, 虽然手术治疗能有效促使患者痊愈, 但手术对患者而言是强烈的应激源, 可导致患者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而负性心理情绪会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还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不良影响, 进而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影响术后生活质量[5]。 因此, 需要加强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护理,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其心理状态。
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的心理护理多为宣教式护理, 主要为简要说明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告诉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护患双方互动较少[6]。 而社会心理干预的形式多样且护患多方参与, 实施干预者包括护士、 家属或主要照顾者、 病友和社会关爱团体, 实施干预者来自不同人群, 干预侧重点也不一样, 多方干预可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从而提升患者应激能力和手术治疗效果, 改善其生活质量[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 SAS评分、 SD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干预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SAS 评分、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表明社会心理干预在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社会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