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0-07-20蔡正哲罗焕荣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搏心肺存活率

蔡正哲, 罗焕荣

[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 急诊科, 广东 汕尾516600]

在开展心肺复苏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来创建人工气道, 帮助患者维持有效的呼吸, 这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必备措施之一[1]。 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基础措施, 通过不间断的持续按压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在2010 年修订后简化了基本生命支持的流程, 制定了心肺复苏的顺序, 从过去的ABC 更新为CAB, 也就是先进行胸外按压, 再开放气道, 最后进行人工呼吸[2]。 这样修改的意义是减少心搏骤停至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 能够更早开始胸外按压, 缩短通气延迟时间。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减少脑组织受到缺氧的伤害, 有效时间窗只有最开始的5 min。 相关研究[3]显示, 在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4 min 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8 min 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 能够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至43%。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100 例, 探讨心肺复苏初期持续胸外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 例我院2017 年5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 例。 研究组男性29 例, 女性21 例; 年龄32 ~73 岁, 平均 (42.13 ± 10.58) 岁;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12 例, 溺水15 例, 电击伤8 例, 药物过敏5 例, 休克6 例, 不明原因4 例。 对照组男性28 例, 女性22 例; 年龄33~74 岁, 平均 (43.12 ± 10.23) 岁;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14 例, 溺水12 例, 电击伤9 例, 药物过敏5 例, 休克8 例, 不明原因2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面罩吸氧, 同时医护人员为其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电除颤和常规使用复苏药物。 对照组患者在复苏初期进行气管插管, 完成后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等常规措施。 研究组患者在复苏初期先进行持续胸外按压, 给予患者面罩高流量吸氧, 电复律2 ~3 次, 按压2 min 左右再进行气管插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恢复正常的心音和大动脉搏动, 双瞳孔由大变小, 恢复自主呼吸, 收缩压≥60 mm Hg。 心肺复苏成功: ①自主呼吸超过2 h; ②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 满足任何一项均可判定为复苏成功。

1.4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 数据库,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复苏成功率为74.0%、 出院存活率为52.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 32.0%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比较 [n (%)]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骤然停止机械活动, 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无法探测脉搏和自主呼吸[4]。 此时如果未能及时给予心肺复苏, 患者会因缺氧、 血液循环中断等而死亡。 根据相关统计[5],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4.5 万。 超过70%以上的患者都是在院前出现猝死, 约有80%的患者猝死原因为房颤。 心肺复苏是指在发生心搏骤停后的4 min 内给予患者基础生命支持, 在8 min 内为患者开展高级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是由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徒手对患者进行抢救, 包括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和电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是指专业人员通过器械和药物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 包括开放静脉通道、 机械通气、 纠正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6]。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够极大地提高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这个过程中强调黄金4 min, 在这个时间窗内进行心肺复苏, 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接受心肺复苏患者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是决定自主循环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对患者开展胸外按压是提高再灌注的主要方法[7]。 在心肺复苏的早期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能够纠正患者的无氧状态, 让机体恢复氧气供应, 经过心脏按压将携带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位置, 让患者处于较低功能状态下, 避免组织器官因缺氧受损; 胸外按压能够提高胸腔内的压力, 同时直接按压心脏, 不仅可以让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得到携氧物质的血液供应, 还可以使胸腔压力超过颈动脉压, 让血液流向颈动脉和头部, 最终回流到颈静脉。 经过持续不断的胸部按压能够让患者机体有持续的血流供应, 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至少在60%。 但是如果停止心脏按压, 循环的血流就会完全中断。 患者发生心搏骤停以后, 绝大部分会在4 ~6 min 内出现脑组织损伤, 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 再经过数分钟的时间患者就会出现生物学死亡。 因此, 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非常重要。

在心肺复苏初期进行持续胸外按压和气管插管后再进行按压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体在发生心搏骤停后实际上处于濒死呼吸状态, 对气管插管有很大影响。 患者心搏骤停后如立刻进行气管插管, 势必会中断除颤和胸外按压, 中断血流循环。 临床研究[8]显示, 胸外按压每中断3 ~27 s, 患者复苏的成功率就会下降23%。 因此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初期, 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插管技术, 导致气管插管时间长等情况势必会造成胸外按压时间减少,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 在心肺复苏初期如果进行气管插管, 不仅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 还可能因为胸外按压被中断, 使患者发生生命危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复苏成功率为74.0%、 出院存活率为52.0%, 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为50.0%、 出院存活率为32.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明心肺复苏初期进行持续胸外按压的效果更佳。 心搏骤停后4 min 内, 在不借助辅助通气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可以保证血氧浓度处于安全水平, 等到患者恢复心跳后停止, 这时气道通气也会停止, 此时开展气管插管能够维持患者的心搏和血液循环, 对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患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后, 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并非首要任务, 插管的过程中会影响胸外按压的进行, 造成患者血液循环中断, 且在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操作难度较大, 一次性成功率也比较低。 研究[9]显示, 胸外按压这个动作可实现通气促进这一作用, 每次能够产生5 ~7 L/min 的通气量, 而且在经过胸外按压以后, 胸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有利于气体更好地进入气道, 保护患者的心肺。

综上所述, 在心肺复苏初期对患者进行持续胸外按压能够改善预后效果, 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搏心肺存活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心肺血管病杂志》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突然倒地怎么办?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