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滨湖地区粳稻不同播期生态适应性比较分析
2020-07-20刘中来曹国军谢国强李坤李三元潘世文
刘中来,曹国军,谢国强,李坤,李三元,潘世文
(九江农业科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谷类作物面积的30%,人类约40%的能量来自水稻[1-2]。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自解放以来,经历高杆变矮杆育种技术应用、常规稻向杂交稻转变、超级稻育种3个阶段的高速发展,节本增效明显[3-4]。江西是我国双季稻区,是传统的籼稻区,也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主产省之一[5]。江西推行的“籼改粳”模式的推广效果不明显,其推广的粳稻品种主要是从浙江、江苏、上海引进的籼粳杂交稻,引进的粳稻品种难脱粒,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不适合江西的蒸煮方法和口味。但伴随饮食习惯的改变及城市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籼稻产区对粳米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以前限制粳稻发展的诸多因素也在逐渐消减[6-7]。针对赣北滨湖地区生态气候、土壤资源、油稻两熟种植制度等特点,要保持水稻持续增产,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丰富品种类型,把握茬口衔接[8-10]。笔者对目前江西选育的8个苗头的粳稻品种在赣北滨湖地区试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为赣北地区“籼改粳”以及油稻两熟推广的水稻品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Q6053、Q6045、Q71075、Q7419、Q6156、Q7398、Q7415、Q71090,均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常规粳稻品种。试验于2019年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九江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中等肥力水平,地力均匀,前茬作物为油菜。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2个播期:5月9日(Ⅰ期)、5月17日(Ⅱ期),采用湿润育秧。Ⅰ期于6月6日大田人工移栽,Ⅱ期于6月12日大田人工移栽,每个组合种植13.2 m2,移栽规格16.5 cm×19.8 cm,每667 m2栽插1.25万丛,每丛3~4苗。
肥料运筹。每667 m2施45%的复合肥20 kg作基肥;每667 m2施尿素15 kg、氯化钾15 kg作分蘖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拌氯化钾5 kg作穗肥。
1.3 测定项目
详细记载各品种的生育进程,成熟期参照《作物学实验实习指导》对每个品种随机取样考察产量构成,并进行实割测产[11]。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表1所示,8个粳稻品种分别于5月9日(Ⅰ)和5月17(Ⅱ)播种,Ⅰ期于6月6日移栽,Ⅱ期于6月12日移栽。在赣北地区作一季稻种植都能正常抽穗结实,品种间生育进程差异不大。参试品种在Ⅰ期播种的全生育期在140~146 d,Ⅱ期播种的全生育期在136~140 d,同一播期全生育期差异不大,但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差异较大。Ⅰ期播种的全生育期比Ⅱ期播种的成熟早4~6 d。表明赣北滨湖地区在5月中上旬播种粳稻均能正常成熟,但随播种推迟生育期缩短。
表1 播期对不同品种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
由表2可知,不同播期对8个品种水稻的产量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8个品种水稻的实际产量增加,Ⅱ期播种的667 m2产量比Ⅰ期增加27.8~150.6 kg。其中,Q6053增产最大,为150.6 kg。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发现,不同品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播期不尽相同;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有变化。随着播期延迟,总粒数和实粒数增加,Q6053、Q7419、Q6156随播期的延迟千粒重减轻,Q71090随播期的延迟千粒重增加,其他品种影响不大。
表2 播期对不同品种水稻实际产量的影响
2.3 农艺性状
由表3可知,播期对各品种的株叶形态没有影响,但随着播期延迟,成熟期转色明显好转,纹枯病的发病相对减轻,且Q71075、Q7415品种落粒性变难。
表3 不同播期不同品种农艺性状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不仅由品种本身的遗传因素决定,而且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12-13]。杨文钰等[14-16]认为,适期播种是水稻高产、优质的基础。播期是影响产量性状的重要因素,可通过改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终产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8个水稻品种产量均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8个品种水稻的实际产量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影响,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增加。Q6053、Q7419、Q6156随播期的延迟,千粒重减轻;Q71090随播期的延迟,千粒重增加。
8个粳稻品种在赣北滨湖地区作一季稻种植都能正常抽穗结实,但品种间生育进程差异不大。同一播种期全生育期差异不大,但不同播种期全生育期差异显著。产量与生育期长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较长的生育期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生产和生物量的积累[17],但本试验表现出负相关,可能与赣北滨湖地区8月中下旬进入持续高温(35 ℃以上),不利于粳稻的授粉,影响Ⅰ期播种的灌浆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