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反思:中国本土文化导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之途径研究
——以《现代大学英语》第四册课文Thinking as a Hobby 为例
2020-07-20张锦红
张锦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英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语言能力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目标语文化的单边输入,还应体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外语教学体系中应有效导入中国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1]。
由于片面地强调目标语文化的单边输入,我国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本土文化输入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这是导致我国外语学习者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互动中患上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原因。从丛认为,在多层次英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既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2]。目前,已有很多一线外语教师针对本土文化引入外语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笔者发现相关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不少误区,例如:不少外语教师认为中国文化渗透就是在外语课堂上聊聊中国节日、传统习俗、中国名著,或者做几道中国文化的翻译练习。这种完全脱离教学目标、生硬加塞中国文化的做法,不仅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而且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所以,要将中国文化引入外语教学课堂,就必须与教材有效融合,不能为“教”而“教”。
一、实践:教学过程
英语精读是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一门专业技能主干课程,做好英语精读课程的中国文化导入,积累宝贵经验,对其他英语课程引入中国文化的实践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第 二 版 第 四 册 第 一 课Thinking as a Hobby[3]2-6为例,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引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导入材料的选择和设计
中国本土文化的导入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并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预期达到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母语文化素材作为导入材料,这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关键。课文Thinking as a Hobby 探讨的主题是“思考应该作为一种嗜好”,作者Golding 把思考分成3 个等级,并分别论述了每一级别思考的典型特征。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延伸性的教学目标——中西方“真正思考者”的文化差异,以期以跨文化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真正的思考者”的理解差异,并能进一步从文化根源上分析中西方价值体系存在差异和分歧的原因。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找到合适的中国本土文化素材作为导入材料,该材料既要能积极促成预定教学目标,又要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否则很难调动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此,笔者决定以故事性较强,但人物和情节较简单的故事“子贡问时”作为导入材料。该故事来源不详,据说为后人根据孔子及门徒的事迹杜撰而成。另外,从内容上看,这个故事讲述的“三季人”的故事,与预设教学目标,即关于中西文化价值体系差异的讨论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二)导入过程
笔者将这个故事作为课文讲解前的“热身”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导入结束后,明确告知学生该导入材料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以及使用导入材料的方法、步骤。总之,导入材料应成为可以被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并进行理解、判断、思辨的工具,即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由于课文中作者把人分成了3 个级别的思考者,而“子贡问时”的故事中出现的3 个人物“绿袍客”“子贡”“孔子”正好能对号入座:“绿袍客”大致等同于“三级思考者”,子贡等同于“二级思考者”,孔子等同于“一级思考者”。当教师讲完课文中关于“三级思考者”的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级思考者”的特征,让学生对“三级思考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例如:hypocritical,stubborn,full of prejudice,ignorance,immense solidarity,enjoy agreement,stampede easily……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剖析导入材料中“绿袍客”的特征,例如:固执、无知、依赖感官判断、莽撞、冲动以及昆虫式的低级思维……然后,以同样的形式依次启发学生完成对二级思考和一级思考的对比总结。
不难发现,学生对中西文化中代表较低思考水平的“三级思考者”和“二级思考者”的评价大致相同,而对代表最高思考者的“一级思考者”和“孔子”的评价却大相径庭。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西两种文化中人们对于“真正思考者”的本质认识。Golding 理想中的一级思考者从本质上说包含两方面的特质:一是追求真理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二是脱离一切社会制度、规范、道德、传统的独立的纯理性思考。而“子贡问时”中的“一级思考者”孔子则体现出以下3 个方面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一是“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观,二是强调以“和谐”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三是注重“变通”的哲学观。具体总结如表1 所示。
表1 中西文化中关于“真正思考者”的本质认识
到这里,通过引入中国本土文化,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思考1:在西方价值体系里,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智慧,如随机应变、看破不说破等,可能会被视作虚伪、世故、圆滑的表现,你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这种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碰撞?
思考2:从以上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推崇的是脱离一切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制度习俗的完全自由独立的“纯理性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建立在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框架上的,更多体现的是“非理性思维”。如何从根源上解释这种本质差异?
思考3:当今中国,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以上3 个选题的其中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如辩论、文化主题创意写作,等等。如果课时允许,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课堂展示(Group Presentation)之类的文化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深度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养。当然,考虑到学生知识积累或者认知能力有限,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提供支持,例如:上面第一道思考题可以推荐学生参考连淑能教授《论中西思维方式》这篇文章[4];第二道思考题,教师可以提供关键词如“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第三道题目教师可以提供如“树立科学价值观”“批判继承”等关键词,以帮助学生课下更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保证课堂展示的质量。
二、反思:教学后记
(一)积极反馈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笔者组织了针对本次课堂教学效果的书面反馈,下面是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自我评价:
“过去精读课是全英文满堂灌,我们马不停蹄地记笔记,可是下课合上课本,大脑却一片空白。而这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很有挑战性,好像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大脑在不停思考和切换,一波接一波,那种感觉特别奇妙。”
“这堂课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眼界一下开阔了,这是以前任何英语课都没有过的感觉,特别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认认真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我觉得学习兴趣更高了。中国文化导入精读课文没有增加学习的难度,由于有熟悉的母语文化的比较,感觉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本单元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集中在新的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句子结构、修辞以及关于Golding 提出的关于3 个级别的思考者的理解。而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科技井喷式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丰富、便捷,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如词和短语)学生完全可以靠课下自学完成。而中国本土文化的导入,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教学内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做到了真正意义上激活课堂教学。在笔者看来,本次课堂教学实践的意义更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中国文化引入英语课堂,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他们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这其实是无形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像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季羡林等,既是外语大家,又是国学大师,而翻译家傅雷和美学泰斗朱光潜都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扎实的国学功底。英语课堂导入中国本土文化,不仅不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还能通过文化比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掌握学习规律,促进英语学习。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正是片面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造成的恶果。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普遍较为缺乏,即使一些具有相当英语程度的中国学者,在英语语境中也根本没有能力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优秀文化,无法发出“中国声音”。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和加强中国文化的课堂引入,在文化融合和碰撞中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文化对比有反省功能,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可以使我们对中西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批判学习西方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抛弃过时、落后、腐朽的糟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二)母语文化导入原则
中国本土文化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4 个原则。
一是实现导入形式的多样性。中国本土文化的引入,可以实现多种形式和途径上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合,多元化开展英语教学[5]。例如:中国文化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导入,或者就某一语言形式上的典型特征进行比较教学,或者从中国文化的某个角度进行课文的文本分析,或者中国文化的导入促成跨文化话题的课堂讨论,等等。
二是保证导入内容的关联性。本土文化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关联。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做到本土文化导入的自然过渡,保证教学环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露痕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突兀、不生硬。
三是坚持导入材料的可学性。本土文化的导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本土文化关联的课堂训练或者练习应在保证完成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效率最大化,并适当考虑趣味性。
四是注意导入材料的非主导性。本土文化的导入是为了促进英语教学,不是替代英语教学。母语文化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的是熟悉的文化语境,因此,本土文化的引入应该作为教材教学内容的支撑或者延伸,不宜单独作为独立的教学任务,避免本土文化的学习成为学生的新负担。
结语
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第四册课文Thinking as a Hobby 为例,探讨了中国本土文化导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的途径和原则,并给出了教学反馈。笔者以为,英语精读课程传统的全英文浸入式教学虽然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母语文化教育,学生长期“一条腿走路”,并不能培养顺应全球化趋势、真正能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跨文化交际者。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层次、系统性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