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 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0-07-20刘梦瑶
刘梦瑶 刘 旋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认知语言学是近30 年来国际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范式。自20 世纪90 年代国内认知语言学起步,该研究已在国内学界掀起势不可挡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或致力于梳理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和热点[1],或系统阐释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2],为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参考[3]20-23。但也发现,国内研究引进、跟风居多,系统勾勒国内该领域研究热点、反思研究现状成果较少,且结论缺乏严谨性。如陈传显调查了国内2004—2009 年7 种外语类刊物登载的认知语言学论文,发现与国际成果相比,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相对落后[4]。俞建梁、黄和斌总结了近20 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状况,虽捕捉了相关研究动态,但因收集资源渠道过窄,恐难窥其全貌[5]。
鉴于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科学计量工具,以中国期刊网中收录的近20 年(1998—2017 年)认知语言学CSSCI 期刊和博士论文为样本,可视化分析认知语言学领域整体脉络,绘制关键词知识谱图、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提炼国内认知语言学各时期研究主题和热点,并与国外研究相比较,预测国内该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向和研究前沿,以期对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本文依托中国知网数据中的CSSCI 期刊和博士论文,高级检索1998—2017 年以“认知语言学”为主题的论文,结果显示共计1 854 篇,其中包括CSSCI 期刊论文1 369 篇,博士论文485 篇。将转换后的每条信息包括篇名、关键词、摘要等导入CiteSpace 实现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 平台开发的一款引文可视化软件,它通过高频关键词、摘要等内容绘制共被引知识图谱或复合型共被引网络,以探索某领域演进的主要发展脉络,进而分析该学科演变机制,对其研究热点和前沿做出合理预测。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趋势与特点
笔者利用Excel 对数据从年限和发文量两个维度统计分析,如图1 所示。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在1998—2017 年间先迅猛上升后趋于稳定,可分三个阶段。一是起始期(1998—2001 年):认知语言学年均期刊发文量为6~11 篇,相关博士论文还未出现。二是繁荣期(2002—2011 年):年均发文量升至34 篇,2011年到达峰值153 篇;2002 年出现1 篇相关博士论文,开启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新篇。三是稳定期(2012—2017):除2017 年因数据不完整致峰线下滑外,近5年期刊年发文量均保持在100 篇左右,博士论文年均发文量50 篇左右,保持稳定态势。可见,国内认知语言学发文量急速增长并于后5 年保持平稳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博士生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丰硕。
图1 国内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文献年均发文量曲线图(1998—2017 年)
(二)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分析
关键词便于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检索、分类和归纳文献,迅速掌握文献的研究领域,是读者了解某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向或某一时期的研究热点的桥梁[6],因此分析高频关键词利于发现学科领域研究热点。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建立运算目录界面,对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进行关键词词频的共现分析。在参数设置中,只将Node types(节点类型)改为“keywords”(关键词)、topN = 20[每个时间片(time slice)中提取20 个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其他参数不变。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谱结果统计如图2 所示,共得到259 个节点,392 条连线。节点代表论文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成正比,节点间连线代表其共现关系,连线代表共现实践。
图2 国内认知语言学关键词知识谱图
依据图2 所示的文献节点,本文选取了频次最高的前10 个关键词进行汇总,如表1 所示。
表1 显示,除“认知语言学”外,关键词“概念隐喻”频次和中心度位列第二,说明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之后“范畴化”“体验哲学”“构式语法”等研究内容成为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核心话题。归纳表1,国内认知语言学热点课题涉及如下三类:
第一,语言与哲学认知研究。语言哲学、体验哲学及近年的后现代哲学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高频词,国内学者王寅对“体验哲学”一词有深入研究。2001 年他系统总结了Lakoff 和Johnson 书中提出的体验哲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语言能力等方面论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7]74-90。他也投身语言哲学研究,使国内学者了解到哲学建构语言学理论的重 要性。
表1 认知语言学研究文献中高频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
第二,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追踪。表1 数据显示,构式语法、概念隐喻、体验哲学、范畴化等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一直是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此外,在检索的1 854 篇论文中,语料库研究法从2003 年出现到2017 年已有91 篇研究成果,可见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已从传统的自省法,向语料库、实证性实验、多模态等多种研究方法转向,国内理论语言学研究方法正在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三,认知语言学初步建立起以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为基础建立的跨学科理论。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诸多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等领域,形成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等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兴研究领域。
(三)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前沿可视化图谱分析
建立运算目录界面,只将视图方式选择“Timezone View”(时区视图)得到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如图3 所示。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研究者既能在时间维度上掌控知识演进路径,又能直观了解不同时区关键词的布局特征,进而从整体至局部获取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追踪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有利于把握认知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
图3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图3 中每3 年为一个时间切点,显示出国内认知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脉络。自最初的国外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引荐(1998—2000 年)到概念隐喻、范畴理论及构式语法等主题研究(2001—2003 年);从初步转向词汇翻译教学、语用学委婉语的跨学科研究(2004—2007 年),到以认知语言学为主体语料库、语篇分析的认知跨学科研究(2008—2010 年),直至依托该理论框架开展的认知诗学、认知翻译、认知批评话语分析的跨域研究逐渐成熟。足以见得,关键词随时间推移,布局不断变化,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发展。近几年,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心理实验法、神经语言学等学科对认知语言学的关注,研究方法也由内省式向实证研究方法转化,这使得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在语言学界地位更加稳固。
三、国内认知语言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国内认知语言学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推动了“中国后语言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梳理和反思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发展过程,发现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之路漫长。国内认知语言学界采用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多数仍沿袭内省法。在检索的1 854 篇文献中,借助语料库、实证实验和多模态研究方法的国内学者进行定量研究只占总数的8.36%、2.97%和3.99%。Janda 对国际认知语言学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收录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2008 年后半数以上国际论文采用定量分析法,2010 年甚至超过了80%[8]1-32。对比可见,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还处于定性向定量转型期。对此,国内认知语言学学者应学习国外先进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我国语言学研究当中。
第二,交叉学科研究亟待突破局限与国际接轨。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文体学、语用学、翻译研究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受到国内研究者广泛关注。其中最突出的专家当属张辉,他一直致力于语言与认知科学跨领域研究即EPR 研究[9-10]。 国外认知音位学、认知符号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创新研究范式早已呈蓬勃发展态势。相对国外而言,国内交叉学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需加快并跟紧国外步伐。
第三,认知语言学“本土化”研究意识有待提高。国内已有专家依托国外前沿理论基础,探索适合汉语研究的“本土化”合壁式创新之路,并取得初步成果。李洪儒指出,要立足本土,合理利用世界的知识和资源,在引进与诠释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结合本土问题进行验证、修改和发展[11]。因此,国内认知语言学学者不仅要把目光放在国外学者的论著上,还应注意挖掘本土的宝贵文化财富,加强与汉语界学者的交流,以拓宽研究视野。
结语
本文依托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对国内认知语言学领域引文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明晰了该领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梳理了国内认知语言学整体发展脉络,以期为国内该领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虽然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总体蓬勃发展,较之国外该领域研究,国内跨学科研究可拓展到认知音位学、认知符号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力争与国际研究接轨;国内研究学者须学习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研究方法,克服内省法的弊端,提高学术研究成果可信度;国内学者应积极打破学科壁垒,接纳汉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促进“本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