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2020-07-20沈全清
沈全清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122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为突然且进展速度快,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利多可因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药物,但是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诸多资料显示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病患,依照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实验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0.6±8.4)岁、平均病程时间为(8.6±3.4)年。对照组中有17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1.1±9.6)岁、平均病程时间为(9.2±2.8)年。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777;生产企业: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l:0.1 g;2%~4%溶液一次不超过100 mg)治疗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稳定后立即停用利多卡因。
实验组应用胺碘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923;生产企业: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 ml:150 mg;负荷量按体重3 mg/kg,然后以1 mg/min~1.5 mg/min维持,6小时后减至0.5 mg/min~1 mg/min,一日总量1200 mg。以后逐渐减量,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过3~4天)治疗方法,对病情控制不理想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重复推注两次,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稳定之后再持续静脉推注24 h,再停用。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显效: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室性早搏比治疗前降低幅度超过85%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有效: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室性早搏比治疗前降低幅度为50~85%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无效: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室性早搏比治疗前降低幅度小于50%且室性心动过速未消失)、并发症(恶心呕吐、头晕、低血压以及心动过缓等)发生率。
1.4 使用的统计学方法
所使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 21.0,使用这一统计学软件的目的是可以较为直观地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相关资料使用“率”或者“构成比”来表述,组间对比所使用的是x2、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全部统计检验属于两侧概率检验,检验标准为0.05。
2 结 果
2.1 2组(对照组与实验组)该病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病患的临床治疗疗效对比[n(%)]
2.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恶心呕吐、头晕、低血压以及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其一,缺氧型坏死;其二,心肌缺血[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有: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肌缺氧和缺血情况日益严重,心功能日益恶化。临床需及时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从而降低死亡率。利多卡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头晕或耳鸣等并发症,以往常常使用利多卡因[4-5]。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药物,相比起利多卡因具有更高安全性和价值性。胺碘酮能够显著阻滞钙、钾、钠等离子,延长动作电位,继而显著抑制肾上腺素受体、稳定心脏电生理。胺碘酮能够有效扩张冠状动脉,积极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和短暂性心动过速情况。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恶心呕吐、头晕、低血压以及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从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高于利多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