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中主观感受的存在与作用

2020-07-18任义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

摘要:艺术自生成之日起,艺术家就在世间万物中找寻灵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创作,悲欢得失,无论是何情感,都能在艺术中寻得一席之地;狼群吠啸穿冷月,红猴吼啸震丛林,不管是何题材,在艺术的领域中都有其地位。关于艺术与描绘自然,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观点: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因艺术会对心灵产生影响而承认艺术的价值;柏拉图却以艺术是描摹自然的影子而贬斥之;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模仿自然的创造,从而给艺术很高的地位。对于绘画这一艺术门类,在进行创作时更是倾向于是对自然的重现与模仿,关于绘画与描绘自然的关系,唐代画家张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点。本文将从对感受的理解入手,以油画这门学科为例,简要论述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主观感受与所描绘客观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情绪内容;自我平衡;自我认知;自我表达

绘画是模仿与重现自然的艺术,可我们需要模仿与重现的,是怎样的自然,或者说我们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应如何掌握好重现客观自然与表达自我情感之间的平衡?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首先去认识自然,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句中所提“造化”是指自然万物及其蕴含的种种规律,而“心源”指的是画家内心的情感因素与感悟。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要创作出动人的作品,使艺术实现美的感受,艺术家要以自然的造化为师,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所悟。认识了解自然与万物规律的过程,就是“外师造化”。真实的艺术是要同世间万物的造化达成默契的活动,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感体验是艺术灵感的源泉。

认识自然首先要观察自然,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起初我们以为绘画要表现的是事物的外表,应当全神贯注地盯着现实世界,目不转睛。似乎对事物外表绝对正确的重现必定会产生最美的作品,艺术的作用也就在于正确的复制与模仿,可最终得出的结论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在一些欧洲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绘画与雕像中可以看到,在那些逼真到极点的作品中,圣者与僧侣往往面色蜡黄,皮肤干瘪,并不给人带来观赏的愉悦。这一观点便不再有说服力,在更能完全地复制自然的摄影技术出现之前就被推翻了。于是我们知道,观察自然要看到的,不应当是事物的外表,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与逻辑,艺术家需要复制与表达的并非单纯的外表,而是自然万物之间的组织与配合,是能体现生命丰富律动的内在节奏。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其实也就是哲学意义上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能成为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条路,而能体现事物本质的是事物所具有的主要特征,艺术家若想恰当地模仿自然,就要找寻事物主要的并且处于支配地位的特征,然后将其描绘出来。当我们知晓了绘画要表现什么之后,要做的就是练习,“外师造化”中的“师”字,意味着我们要满怀真诚进行刻苦的学习与训练,不掺半点虚假。因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是要忠实的展示自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进行虔诚的自我交流。自我欺骗很容易做到,用故弄玄虚与华而不实的幻影来欺骗观者也并非难事,但最终哄骗眼睛的东西依然不会受到重视。要想使艺术达到美的目的,真诚便是基础。

我们在面对所要描绘的客观物象时,要如何观察,应当去描绘物象的哪一部分特征,并如何去描绘。我们经过学校的一些培训获得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但这些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在训练中带着感受进行,并学会在观察与着手画画时注入情绪内容,或者说是情感因素(Emotional Content)。在这里我们可以结合素描的学习来理解此观点,正确的素描训练可以锻炼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特征有更加全面的体会,如物体的明暗、形体、结构、质感、空间这些因素。因为美的概念是相当抽象的,要能感受到抽象美层次的丰富和厚重,才能使画面更加完善,其途径就是素描的训练。素描这门学科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学习素描的过程更像是先画看得到的,事物表面的特征如明暗、形状、轮廓、最突出的色块、最吸引我们的表面特征,然后对完美画面的追求会刺激我们去慢慢了解一开始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内在规律,如事物的形体、结构、以及空间及透视知识,最后带着对这些内在规律的理解去表现我们所看到的整体对象。对物象内在内容的学习更多是记忆加思考的过程,而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更多的是感受的产物,但有时因为教学方式的偏差与自身理解的失衡,我们在了解所描繪的对象那些不容易被肉眼轻易发现的内在过程中,变得太过关注于某一细节和固定程式,渐渐忘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从肉眼的观察,带着对所描绘对象的感受去表现对象。在画画时要加入感受的成分,太过专注细节会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机械,而死板的固定程式会将我们的感受隔离,消耗了时间与精力却收获甚微。合理的素描练习是在刻苦训练的前提下,在寻求探索所描绘物体的内在规律与表达自我感受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由此一来,在面对大自然时便会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该如何去表达,目光不再凌乱,心情也得以平复。而对于素描以及任何倾向于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而言,最终理想的境界是带着主观感受自然地表现出所描绘的对象,从而忠实地表达自我,没有对某一细节的过分执着,打破了僵硬程式的束缚,使绘画的激情在更强劲的秩序约束下得以展示。正所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在对所描绘物象的主要特征与内在规律进行描绘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抑或是带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与内在规律进行恰如其分的表现,如行云流水一般,绝无半点刻意。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伊波利特·丹纳,《艺术哲学》[M],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简介:任义(1996.12—),男,汉,籍贯:泰安市,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
追寻自我之旅
从学生自我认知需求的角度解读《丑小鸭》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
基于消费者自我认知的品牌营销评价体系研究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