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英歌舞民俗文化遗产探究

2020-07-18沈润森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俗文化

摘要:在潮汕地区,每当春节期间的游神庙会活动或者其他的盛大喜庆节日,都可以看到一群面画脸谱,身着传统戏服,手执双短棒的青壮年男性表演者伴随着锣鼓声叩击起舞,这就是潮汕英歌舞。本文通过对潮汕英歌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进行介绍,浅析潮汕英歌舞民俗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潮汕文化 英歌舞 民俗文化 民族舞蹈

一、潮汕英歌舞简介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民俗,是汉族舞蹈艺术的一种,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潮汕英歌舞表演融舞蹈、戏剧、武术、传统民族音乐为一体,是具有驱邪祈福、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功能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潮汕英歌舞表演时尽显阳刚之气,表演场面十分恢宏壮观。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潮汕英歌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潮汕人民赋予了吉祥平安和扬正压邪的象征寓意。潮汕英歌舞以普宁和潮阳地区的英歌舞表演最为出名,普宁被称为“英歌舞之乡”,而潮阳英歌舞则是潮阳民间文化的“三瑰宝”之一。在2006年,潮汕英歌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汕英歌舞这种汉族男性群体舞蹈,给人一种阳刚壮美的感觉,其表演内容来源于水浒传的故事,表演的是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在《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中,众多梁山泊英雄乔装成耍蛇的、舞枪弄棒的、踩高跷的江湖表演艺人混进大名府中,救出了卢俊义。潮汕人民将这段故事改编成英歌舞,从明朝流传至今。

二、潮汕英歌舞历史溯源

我们要追溯潮汕英歌舞的历史,就有必要先说英歌舞名字的由来。根据潮汕民间传说,英歌舞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由一个叫陈大器的潮汕人从山东传到潮汕地区的,其原型为山东秧歌。可是现在却找不到对这件事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于是此事的真实性也不得而知。但根据《潮州风俗考》中记载的“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而秧歌的“秧”字在潮汕方言中的读音与“英”极为相似,故随着人们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也就叫成了“英歌”。对于英歌舞名字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英歌舞的表演内容为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是对梁山泊英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英勇事迹的歌颂,可以说是“英雄之歌”,便简称为“英歌”。而现在有关潮汕英歌舞起源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有秧歌说、“及时雨”说、傩舞说这三种。

(一)秧歌说

秧歌说认为潮汕英歌舞是伴随着中原移民,由山东经安徽再入福建莆田最后传入潮汕地区的。此说法的理由有二,一是山东的秧歌在进入安徽当地之后变成了今天的打花鼓形式,再加上已经证实了福建莆田一带在新中国成立后确实还有英歌这一民俗;二是英歌舞的舞蹈阵势及表演程序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山东的“柳林秧歌”和“大鼓子秧歌”这两类秧歌有部分相似之处。

(二)“及时雨”说

这个说法跟梁山泊头领宋江有关,持这个说法的人认为英歌舞最初的功能是为了祈雨,而宋江在《水浒传》中的绰号就是“及时雨”,故人们为了祈雨就扮成梁山好汉的模样。也就是说,这个说法认为英歌舞其实是一种带有舞蹈性质的化装游行活动,而依据可以在明末清初学者张岱《陶庵梦忆》这本书中找到,《陶庵梦忆》里有一节记载到:“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余中扮水浒……三十六人,个个呵话,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为“及时雨”说提供了相关历史记载。

(三)傩舞说

还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说法就是傩舞说,傩舞说认为英歌舞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为了逐疫驱鬼。理由是今天的英歌舞在农村表演的时候,如果有村民邀请,英歌队队员会进到该村民家中庭院跳一圈,而村民们认为英歌队进到家中能够驱除鬼疫歹运,带来吉祥安康。还有就是英歌舞的引舞者是装扮成时迁的表演人员,表演时,时迁除了舞蛇开路还会以手中的蛇指挥队列阵型。傩舞说认为时迁手中的蛇其实就是古代傩舞祭祀中祭祀者手中拿的长鞭,是驱鬼用的。除此之外,有的英歌舞表演者背后佩戴着交叉的双剑,而古傩舞就是使用桃木剑进行驱鬼。而且英歌队里通常都有两个戴着大头面具的“伯公伯妈”,这跟古傩舞里的傩公傩母也很相似。

三、潮汕英歌舞表演形式

因为梁山有一百单八将,故英歌舞表演人员一般不会超过108人,具体人数由当地具体情况决定。潮汕英歌舞表演者都是梁山泊英雄的装扮,穿着跟京剧里面的紧身短打戏曲服饰很相似。表演者的臉谱都是按照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和性格特点来画,脸谱有文、武面之分,文面代表正义凛然,武面代表忠义刚强。其中,红脸红须为秦明,黑须满腮为李逵,白脸行者为武松,和尚装扮为鲁智深等。一般来说,一支英歌舞表演队伍中,击大鼓的为宋江,耍蛇开路者为时迁,队伍分为相同人数的两列并行,左列头槌为李逵或者秦明,右列为关胜或者杨志,二槌的是林冲,三槌一般为武松和鲁智深。虽然英歌舞队伍里都是男性表演者,但有些英歌队里还有男扮女装的扈三娘,孙二娘等人物。这可能是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一般不能轻易抛头露面,所以整个表演队伍都没有女性表演者。不过近几年来,在潮汕潮阳地区,出现了清一色为女性表演人员的女子英歌队,其表演动作跟传统的男子英歌队有很大的不同。

英歌舞队员的主要表演器具是两根长度一般为40厘米到60厘米尺的短木棒,名为“英歌槌”。英歌槌法有交替直槌、双抛槌、横槌、醉槌等。表演动作千变万化且迅猛,主要表演动作有“洗街” “背槌” “勾脚” “过跨” “抱槌”等,其表演动作张扬有力,一般都是运动幅度比较大,带有一定的武术成分,且还有单打、双打、群打之分。英歌舞表演时队形丰富多变,有长蛇挺进阵、双蛇盘圈阵、双龙出海阵、四虎并驱阵、八卦阵、孔雀开屏阵、粉蝶采花阵、双鼓圆阵、叠罗汉阵等十几套阵式。

潮汕英歌舞表演队员们是在潮汕锣鼓和螺号的伴奏下进行表演的,其中,英歌锣鼓的乐器有中鼓、大钹、斗锣和钦仔,都是典型的潮汕传统打击乐器,同时还有一高一低的两个螺号共同组成英歌舞的伴奏乐器。在表演时,时迁扮演者手里拿着用布制作的长蛇,在队伍里穿梭腾跃,其他表演队员在“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和螺号声的伴奏下,以双槌翻转相击发出清脆一致的敲击声,边走边舞,再配合时迁的引导进行队形的调整,不断地变换着丰富的阵型。英歌舞通过刚劲有力的敲击,将梁山好汉豪迈英勇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紧凑整齐地动作和变化莫测的阵型更是将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时的战斗阵势生(下转58页)(上接31页)动地演绎出来。英歌舞表演风格豪迈粗犷,威猛雄浑,具有很强的震慑力,表演现场感染力很强,给观众力与美的震撼,让人叹为观止。

四、潮汕英歌舞文化价值

“北有安塞锣鼓,南有潮汕英歌”,从这句话中我们足以看出潮汕英歌舞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潮汕英歌舞是岭南民间艺术文化的瑰宝。

在潮汕的农村地区,人们认为英歌舞能够驱邪除恶,带来吉祥平安,是英雄和正义的化身。在潮汕的普宁、潮阳地区,基本村村都有英歌队,有的村还不只有一支英歌队。传统的潮汕英歌舞表演人员都是村里英武潇洒,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加上人们认为英歌舞是英雄的化身,所以在以前,有很多本村的姑娘对英歌队员会有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里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随着时代的进步,潮汕英歌舞已从原先只在游神赛会时表演,发展成为潮汕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舞蹈艺术活动,比如在一些喜庆的节日或者在一些庆典仪式都能够看到英歌舞的身影。英歌舞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的驱邪纳吉,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潮汕民众喜闻乐见的强身健体及娱乐方式。英歌舞具有很强的健身性,而且对丰富人们工作之余的文娱活动有着积极意义。

英歌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它丰富了我们中华文化宝库,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更加璀璨耀眼。潮汕英歌舞在刚劲有力的表演中充分展示了表演者的豪迈气概,弘扬正气,歌颂团结,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洗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团结一致、奋力向前的精神风貌和可贵品质。潮汕英歌舞是我们宝贵的民族记忆,继承和弘扬潮汕英歌舞文化,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未来,我们还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潮汕英歌舞的独特魅力,让英歌舞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民族的又一张华丽名片。

参考文献:

[1]颜海滨 文明华. 潮汕英歌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80-82.

[2]吴绚婷. 共时的艺术形态——以后溪英歌舞蹈文化现象为例[J]. 民族艺林, 2015(02):87-92.

[3]陈军. 浅谈潮汕英歌的艺术形态及其舞台呈现[J]. 大众文艺, 2011(21):175-176.

[4]李文. 仪式的返祖:英歌舞“共同事件”的秩序再造——一个潮汕村落民俗体育秩序叙事[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8(5):6-6.

作者简介:沈润森,广东财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舞蹈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与生灵共舞
民族舞蹈的特点与民族韵味分析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