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悦读”兴趣
2020-07-18高银平
高银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道:“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为了使少年儿童们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阅读的滋养是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基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课外阅读 激发兴趣 推陈出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孩子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同他全部精神生活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在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对阅读产生兴趣?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论述。
一、我是中华故事王,不光会读还会讲
低段孩子识字量少,阅读能力相对较低,仅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小孩子大都喜欢听故事,也都喜欢讲故事。因此,利用小孩子的这一特点,我组织孩子们在班级进行“我是中华故事王”比赛,看谁能把自己读到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故事講得既生动又好听。孩子们爱分享,自然兴致勃勃,读起书来也比以前更认真。于是,每周五上午的早读课就成了故事王们展示的舞台。瞧,朱柯菊为我们带来的《腊八粥》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腊八粥的来源,更让我们懂得了做人不能偷懒;刘雅涵为我们带来的《年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年的原因,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赵一博为我们带来了《打灯笼》,他为了讲故事不仅仅在家认真练习,甚至还自己动手制作灯笼,灯笼底部还配上自己编的字谜,小听众们猜起字谜来别提多起劲了……不仅如此,为了鼓励孩子们的积极性,家长们不仅为孩子找来动听应景的伴奏音乐,还为孩子们配上了精美的PPT,不仅使讲的孩子们兴致高昂,就连听的孩子每次都热烈鼓掌。有的孩子意犹未尽,甚至下课后还缠着同学继续为他们分享更多的故事。基于此项活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仅提高了,就连表达能力也渐渐提高了,甚至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我们班的朱柯菊和赵一博还在校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故事”比赛中分别荣获男生组和女生组第一名。看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不断增强,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更激发了我开展“悦读”活动的想法。
二、晨读经典日日诵,斗诗大会来PK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为了让学生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利用空闲时间将与中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来,并将其按照九个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分为九种类型,孩子们可以利用暑假、寒假每天背诵一首。同时在每首诗的下面,我还特别做了“背诵日期”“我会背了签字”以及“家长签字”三个标记,孩子们每背会一首诗,家长则进行相应的签名。与此同时,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就定下了晨诵读书规矩,由班级每周选出一个“晨诵领读课代表”,每天早晨来,晨诵领读课代表就带领同学们把之前背诵过的古诗一起背诵回忆,并于晨读结束前的10分钟,朗读未背过的古诗并加以背诵。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们班的孩子不仅养成了背诗的习惯,而且还经常在课下进行“斗诗大会”,甚至向老师们发出“挑战”。我们围绕“节日”的主题进行斗诗,我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左欣然接“路上行人欲断魂”;我说“独在异乡为异客”,赵宇泽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我们在“斗诗”中领略传统诗词的魅力,更在晨诵中培养阅读的兴趣。
三、亲子阅读记录卡,每天内容我记下
学生在校读书容易,回家主动阅读就显得有些困难,而孩子的课余时间才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所在。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家长的榜样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我在任教班级倡导亲子共读。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你也许拥有无限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在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会上,我把这段话送给了家长们,动员家长们每天尽量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尽可能地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同时,我还列了亲子读书目录——《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团圆》《清明节》等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书籍,结合学校发的阅读成长记录册,要求各位家长与孩子一起及时记录每天亲子阅读的内容,并在一周的亲子阅读结束后,用几句话对孩子的阅读进行评价。家长们不仅非常支持这项活动,还按照要求每天与孩子共读至少半小时,并与孩子一起记录阅读时间、阅读收获,同时针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进行文字评价。不仅如此,孩子们每周一把阅读成长记录册交到我这里,我根据每周记录的内容进行星级评价,每个月根据星星数量颁发“阅读小博士”“阅读小硕士”“阅读小学士”等奖状。在这些活动的促进下,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渐渐养成了,阅读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四、传统故事换新颜,揣摩文字我来演
为了让孩子们更开心地享受阅读,我想了一个点子,把传统故事改编成剧本,把读书改成“演书”,过去我们有“读书围炉会”,现在我们有“演员的诞生”。我把班级48个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请他们自愿挑选传统故事剧本,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必须揣摩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甚至为了演好主人公的动作,一个动词都值得细细品味。孩子们都是单纯的,他们的好胜心和表演欲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瞧,石翔演起“年”来还真有怪兽的威风呢;季昌树演起爱国诗人屈原时多么生动呀,惹得台下的小观众都流下了眼泪;平时不愿意拿起书本的朱浩铭演起《牛郎织女》中的老牛来别提多卖力了,当他演到和牛郎生死分别的时候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采访他为什么会把老牛演得这么生动,他说,因为他通过牛郎照看老牛的一系列词语“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等感受到他们两个感情之深,相依为命。有的孩子虽然没能演上主角,但是通过品味文字、揣摩图画等,能把一棵大树、一只喜鹊、一个粽子、一条小鱼、一个老百姓等小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着实是“最佳配角”!孩子们喜欢将故事搬到讲台上,家长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更多的闪光点,而且还把孩子们表演的故事视频发到了班级微信群众,得到了家长们的转发、点赞和一致好评!我也会坚持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评价,多以鼓励为主。一段时间后,家长指出,孩子们为了能演好更多的传统故事,由原来的被动阅读渐渐地开始主动阅读,由原来的阅读半小时渐渐增长到阅读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有时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情节,还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表演。
以上是我基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培养低年级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几种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都收到了不错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孩子爱上课外阅读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推陈出新,用心构思一些可行的金点子,做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指明灯、引路人,这样才会让孩子越来越喜欢阅读,快乐“悦”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