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探究
2020-07-18郭琳
郭琳
摘 要 在当前新课改的环境下,对于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不断地在进行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绘本教学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地使用,绘本教学是利用生动的图画,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本文主要阐述绘本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6-0110-01
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中绘本的图文质量相对比较高,漂亮的绘本图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观察力都有一定的帮助,可见做好绘本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相互融合,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点工作,要引以重视。
一、绘本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问题
当前绘本教学在好多小学英语教学中都在使用,有效地打破了枯燥的书本教学。传统教学教师只是单一地教授方法,学生一般生硬地背诵,课堂中学习的这些英语词汇与实际的运用很少衔接,学生记忆很困难。当前绘本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但是需要教师首选对于英语绘本详细地研究,找到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提高英语的知识学习。教学中避免教师生硬地对于绘本教材讲解,或者借助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粗暴地来讲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教学中不要单纯地以教师为主导,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设置好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my classroom这个单元内容时,whats in the classroom? One blackboard one TV many desks and chairs....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要引导学生根据目前班级的现状,用英语进行描述,教师要多给与鼓励,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提高对于新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小学英语绘本教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英语绘本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但是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辅助教学,让绘本教学发挥其作用。比如在小学英语一些低年级词汇教学中,人体五官的词汇教学中,嘴、脸、头、眼睛、脚等,教师可以采用绘本教学,然后在学生通过游戏相融合的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老师根据单词的特点来拼读单词,学生根据教师描述的词汇,快速地用手指点出自己身体相应的部位,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放慢语速,让学生听明白后用手指出绘本上的图画,同时指出自己身体的部位,接下来就快速地读出该词汇,不断训练学生对于词汇的熟练程度。在绘本教学穿插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来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绘本和游戏中学生可以不断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多次的表演和大量的阅读提高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英语绘本教学要不断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当前的英语教学往往忽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当前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到的词汇应用到日常的交流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当前绘本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思维,积极地把英语的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英语课本my friend中who is she?She is thin and short.这个对话内容可以让学生来演示,首先学生可以看下绘本教材,然后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来相互交流,首先教师可以找一名学生来做示范,指下同桌,然后问who is he?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问题作答,然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问题也可以多样性,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口语能力,同时也能很快地熟悉本课的知识点内容,让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
四、英语绘本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英语绘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英语绘本选择的科学性,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英语绘本选择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除了具有生动的图画页面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验,同时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能够对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实现提供帮助和理论上的依据。
五、結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探究绘本学习中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好的英语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高英语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晓萍.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绘本教学的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