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浅谈
2020-07-18胡书锋
胡书锋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更是素质教育推行的需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73-01
素质教育逐渐推行,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文本的教学理念,强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轨迹展开教学,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高效课堂,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性的采取多种有效策略,强化课堂互动。
一、创建适当情景,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建。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当堂教学内容构建起能够便于学生理解的情景,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老师在创建课程情景的时候,不能脱离教材和生活实际,以方便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老师在课程开始之间,一般会采取课程导入,此时将创造的课程教学情景融入其中可以实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学习状态之下,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内容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间,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桂林山水的风景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通过收集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通过图片和小视频等方式,将桂林山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桂林山水的美如画。在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知以后,老师便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总结关于桂林山水的特点,归纳桂林山水的形态特色和组成特色。通过学习《桂林山水》,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逐渐学会自己主动思考,通过有效的情境引入为学生加快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效帮助。再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学生在阅读到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上的表述,不能准确的感受到洞口的狭小。老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将金华的双龙洞通过小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看到游人在双龙洞中如何通过外洞的缝隙进入到内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通过合理引导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如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只传授课程知识点,而是更加注重养成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本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提高引导能力。比如在学习《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首先按照教案进行学习,通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将陌生的词语和汉字进行标注,将自己的疑惑记录下来。之后,再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解答,分析了解春天在哪里?春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春暖花开?在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明确完成后,基本上就对文章的主旨大意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可以通过相关的资料,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课文阅读之中,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善于赏析文章的习惯。
三、改进教学评价,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总结学生上课质量的有效方式,也能够推动学生及时将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在语文课堂中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让老师和学生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比如在学习《父亲的菜园》这一课时的时候,老师的教学评价就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先对学生的导學案情况进行批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打分,让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另外,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相互评价,让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利用书面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认识课文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认识和强化。老师要对测试题的填写情况做出批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高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无论是课前和课中,老师都要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有机结合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老师评价,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主动提高学习热情,才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伟霞.也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以《黑板跑了》(第二课时)为例[J].课外语文,2018(36):87-88.
[2]罗明娇.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创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1):79-80.
[3]陆阳.铸造高效课堂的“最佳路径”——以《最佳路径》一文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3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