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2020-07-18蒋永穆祝林林

求是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列宁乡村振兴

蒋永穆 祝林林

摘要:思想的形成都以一定的背景为基础,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思想与批判其他错误认识的思想动因;二是解决苏俄农村发展中面临问题的实践动因;三是推动苏俄农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动因。它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主要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农村合作社、提升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完善農村政权等基本内容。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思想,也推动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还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新时代,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农村建设;农民利益;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  610065);祝林林,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  61006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精准扶贫思想: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和实践效果研究”(18ZDA035)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3.004

一、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和观念,其产生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基于一定的背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亦如此,它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思想与批判孟什维克等错误思想的思想动因,纠正实践中破坏工农联盟与团结的实践动因,探索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直接动因。

(一)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动因

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已有思想材料的奠基。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动因主要是发展与批判已有的思想材料: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建设思想与苏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其发展;批判实践中孟什维克等关于新经济政策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僵化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农村的建设,尤其十分重视农村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阵地作用,以及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如果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2恩格斯也指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权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3他们不仅意识到农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对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如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团结广大农村居民,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等,尤其还对苏俄的农村公社制度进行了思考。4思想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发展。列宁晚年在谋划苏俄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而且还根据苏俄小农经济成分较大以及文化落后等情况创造性发展了他们的思想,提出了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借助贸易流通、发展小农经济等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不仅在于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而且还在于回应与批判了部分人士对苏俄农村建设的质疑与错误认知。一方面,国内“孟什维克叫喊说,实行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和国家资本主义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破产”。5他们只肤浅地看到了政策的表面,而没有理解政策的实质。另一方面,在1921年国内出现了饥荒,“当时外国都大叫大嚷地说:‘看呀,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情”。6他们仅仅看到了实践中的表面形式与短暂困难,对这些举措的实际收益与社会主义的优势却只字不提,更没有深层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看到社会主义的长远优势。为了验证新经济政策的实用性与进一步明晰社会主义的优势,列宁不仅需要从实践层面打破这些荒谬的攻击,而且还需从思想层面拨开这些错误认知的云雾。

(二)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动因

如果已有的思想为其形成奠定了思想材料基础,那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则为它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动因主要包括列宁晚年对前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的经验总结与现行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它要求广大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剩余粮食卖给国家,农民不能自由处理剩余粮食,这保障了战争期间的物质供给。但战争结束后没有及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粮食政策进行修改,继续延用了这一政策,并把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捷径。这不仅严重超出了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使得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战后农民生活境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正如列宁在《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中进一步指出:“1920年的严重歉收,饲料缺乏和牲畜死亡,使农民经济的状况更加困苦不堪。”1与此同时,粮食短缺不仅引发了经济上的危机,还诱发了政治上的危机,如农民暴动、工人罢工以及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叛乱等。

当时,苏俄农村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农村居民文盲率较高,也是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动因。长期以来,沙皇专制主义以及官僚主义影响了苏俄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导致地方政府的首创性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农村广大居民的识字率普遍偏低。这就使得他们不但难以理解和接受新的粮食政策,反而还对新的粮食政策产生了怀疑和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税在农村的实施效果。这些问题使得列宁在晚年不得不深思如何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农村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三)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在苏俄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也取得了胜利。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因正是在于思考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生长出来,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过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马克思不仅指明了过渡时期在政治上采取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也指明了过渡时期在分配方式上应该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他们并没有为过渡时期指出特定的过渡方式,至于如何过渡需要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过渡方式。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过渡思路总体上是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列宁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已有的实践表明:我们用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已经失败,这需要重新思考过渡的方式。为此,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有政治上的过渡,还有经济上的过渡。在农村采取迂回过渡的方式就是“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3列宁晚年在农村建设实践中采取的粮食税、合作社以及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正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具体展现。

二、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921年以后,列宁以实施新经济政策来维护农民利益,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苏俄农村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散见于《论粮食税》《论合作社》《日记摘录》《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向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等文章、讲话与文稿之中,主要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合作社、发展农村文化以及完善农村政权等四个方面。

(一)实行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余粮收集制保障了国内战争期间的物质供给,但1921年的国内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1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尤其是粮食的供给。这需要改变以往的粮食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从而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行粮食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生产力,而且还可以改善工人生活状况与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

何为粮食税?粮食税是小农人口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经济形式。列宁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2“粮食税是从征收农民的全部余粮转到工农业之间实行正常交换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办法。”3从列宁关于粮食税的相关论述来看,粮食税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的粮食政策是征收农民剩余的粮食,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不仅征收农民的余粮,甚至把农民的口粮也征收了。粮食税就是废除这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的粮食政策,是农民按照粮食税率上交粮食给国家,农民拥有剩余粮食的支配权。二是用流通的方式交换粮食。农民自由地支配剩余粮食,从改善其生活状况的角度,他们更希望换取更多的工业产品。即在小农占多数的无产阶级国家,农民按照粮食税上交的粮食满足了军队和工人的需要,而国家所需的剩余粮食需要用工业产品与农民剩余的粮食交换。三是在粮食交换在国家监督下进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剩余的粮食进行自由的流通交换,但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这种流通需要在国家的监督下进行,以保证国家进行社会生产的核算。

(二)发展合作社,改造小农经济

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环节。如何改造小农经济?列宁认为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暂时还不能将其消灭,需要借助农民感到简单且容易接受的合作社来进行过渡。列宁指出:“合作制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把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比较容易在相当期间内,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4合作社是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重要载体。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社,列宁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政策上给予合作社支持。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合作社发展的前提条件。列宁认为国家对待合作社的态度应该是这样:国家要从政策上经常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并在经济、财政及银行等方面给予优待。他指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5据此,他进一步指出,国家给予合作社的资金要比私有企业要多,甚至可以与重工业一样多。二是发展群众真正参与的合作社。国家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但并非支持所有的合作社,而是支持那些在实践中起到实际效果的合作社。如何发展群众真正参与的合作社,列宁认为需要从政策上支持和奖励那些真正带动农民发展的合作社,即给予政策优待之前,需要检查农民的入社情况以及他们的自觉性与质量。三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主动性。广大农民是农村合作社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实践效果。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既需要奖励参与合作社的农民,也需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在实践中既要考虑他们长远的经济利益,也要考虑他们眼前的经济利益,使他们尝到入社的甜头,从而自愿加入合作社。

(三)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質

农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合作化的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保障。正如列宁所说:“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1要使社会主义在苏俄深深扎根,就需要完全实现合作化,而要实现完全合作化就需要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但苏俄广大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普遍偏高、旧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及城乡文化相互交流较少等,使得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列宁晚年认为需要积极发挥教育的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投入。正如列宁所说:“因为没有国家政权机关,没有物质和财政上的帮助,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开展起来。”2因此,列宁主张成立专门的国家机关负责教育的发展,以及削减其他开支,来增加农村教育经费。二是发挥教师对农民的教育功能。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也是发展农村文化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关键力量。列宁晚年十分重视通过提高教师地位,以及完善教师保障体系等手段,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农民在他们的感召下,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三是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农民是发展农村文化和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主体。因此,列宁晚年提出尤其要保障农民享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3四是丰富教育农民的载体。教育载体的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文化水平提升的效果。列宁晚年十分重视采用广大农民便于接受的电影、报纸、图书馆等载体,来培养他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

(四)完善农村政权,发挥地方积极性

农村政权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党和国家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堡垒。因此,列宁晚年既十分重视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也十分重视农村政权的建设。列宁晚年通过不断完善农村政权,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也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能动性,从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快速发展。列宁晚年关于完善农村政权建设的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列宁从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出:革命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对地方政权和地方经验的重视。据此,列宁提出完善农村政权建设需要给予地方必要的权限,充分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列宁不仅提出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首创精神,还提出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与监督。二是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的重要组织。列宁晚年通过派遣中央工作人员来培养农村党员干部,他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某些工作人员可以而且应当调离中央机关到地方上去工作:他们以县和乡的领导者身份,在那里模范地做好整个经济工作,就会有很大的贡献,就能比有的中央机构做出更重要的有全国意义的事业。”4三是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列宁晚年认为完善农村政权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民主建设。他认为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尤其需要保障农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并建议从他们之间选出一些代表进入新的中央监察委员,并且“当选者也像一般中央委员一样,应该经过党的资格审查,因为他们也应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1

三、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

列宁晚年基于苏俄整体的实际情况与农村的具体情况,对农村的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真知灼见的具体举措。这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苏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史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们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思想的时代化与具体化,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思想的发展,也对苏俄农村建设与整个苏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对中国革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指导作用。

(一)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目的。他们的农村思想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从而形成了如何推动农村革命与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农村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既认为广大农村地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阵地,广大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也看到广大农民具有天然的落后性与保守性,广大农民仅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军,而不是主力军。为了保障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他们认为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造小农经济。

列宁晚年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革命思想的精髓,也基于在小农占多数且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实际情况,指出要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尤其要高度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立足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以实行粮食税、发展合作社、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农村民主为具体的举措。列宁晚年的这些农村建设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农村革命与认识农村农民地位的核心方法,也结合苏俄农村具体实际情况发展了其思想。

第一,创造性地运用新经济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列宁晚年结合苏俄实际情况,提出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进行农村建设,从而有效解决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濟的矛盾。第二,创新地提出改造小农经济的方法。列宁晚年继续坚持把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观点,并提出先发展小农经济,再借助电气化来改造小农经济。第三,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运用合作社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晚年在《论合作社》中详细阐述了合作社的性质、作用以及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社与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第四,拓宽了无产阶级民主领域。列宁突破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出要不断完善农村政权,从而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利。

(二)推动了苏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

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是对苏俄农村实际情况的正确反映,也是落后国家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思想,而且也对解决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第一,有利于保障苏俄粮食的供给。列宁晚年通过一系列举措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扩大了种粮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正如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时指出:“一年来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交纳了大量的粮食税,现在我们已经得到几亿普特的粮食,而且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手段。”2第二,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的发展。粮食供给得到了保障,不仅为工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生产资料,保证了工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还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产品流通与交换;最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有利于维护苏俄社会的稳定。在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农村各方面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尤其是粮食的增加,不仅解决了农村的农民暴乱问题,还解决了城市的工人罢工与士兵叛乱问题,从而巩固了社会的稳定。第四,有利于巩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随着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民主政权的完善,以及工人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拥护无产阶级专政的信心更加坚定、工农联盟的基础更加牢固,最终使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更加强大以及阶级基础更加牢固,从而巩固苏俄无产阶级专政。

(三)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

列宁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建设的开创者,晚年在经济文化落后且小农占多数的苏俄形成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思想,不仅推动了苏俄的社会主义进程,而且为世界上其他想要走上社会主义的国家贡献了苏俄智慧与苏俄方案。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贡献了方法论的指导与实践路径的借鉴,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

第一,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体现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列宁在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指导下,把维护农民利益作为突破口,从而取得了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成绩。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毛泽东等同志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实践方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而且还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毛泽东等同志借鉴了列宁晚年提出的发展农村合作社实践经验,在新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大力推广农业合作社,成功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第三,为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中国“三农”探索的实践中,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实践问题,而且使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活水的源头与成长的根基。

四、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列宁晚年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形成了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它不仅对于当时苏俄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列宁诞辰150周年,再来温习与回顾,其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道路

列宁晚年根据苏俄内亟需解决的任务以及农村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农村改造与建设思想。列宁晚年农村建设思想是一个守正与创新的过程,守了马克思恩格斯解决农村问题原则之正,创了富有苏俄实际情况农村思想之新。这个过程是列宁晚年对苏俄农村建设的深邃思考,也是探索具有苏俄特色的农村建设道路的有益尝试。新时代我国农村正面临着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主要任务,如何更好更有效地高质量完成这三大主要任务,需要我们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道路。

第一,守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思想之正,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建设道路之新。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要求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实践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思想为理论支撑。但作为一个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在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国情农情,积极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建设道路。第二,守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农村建设经验的方法之正,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道路之新。列宁晚年十分重视向其他国家学习,新时代中国农村建设亦是如此。在实践中需要積极向其他国家学习他们实践中好的做法,但也需要结合中国实际的学习,警惕简单的“拿来主义”。第三,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农村建设思想之正,创新时代中国的农村建设道路之新。自古以来,农村就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阵地,并且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农村建设思想,比如费孝通以及晏阳初等人关于农村建设的实践。新时代农村建设需要汲取他们的养分,结合新时代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探索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道路。

(二)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组织基础

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倡导运用流通来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但他也一贯主张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农村建设的领导。正如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一文指出:“在这种国内形势下,苏俄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规定并实行一些必要的办法,以便领导农民,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通过许多渐进的过渡办法实现使用机器的社会化大农业。”1在这里,列宁既强调使用渐进的办法使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化大农业,也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农民的领导。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2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保障。新时代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保证其得以顺利实施。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各级党委把“三农”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并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一方面,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发挥党中央对“三农”工作总揽全局、统筹谋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确保事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顺利出台,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航行。3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积极性,确保事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

(三)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村建设的成效与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紧密相关。能否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关键在于他们的正当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了维护。4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列宁晚年认为,在大工业产品不能完全供给农民的时候,调动广大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需要照顾小农的利益。6因此,他从广大农民的经济成分出发,积极探索与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动因,通过实行粮食税等举措来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新时代无论是实现乡村振兴,还是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都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第一,切实了解广大农民利益需求。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共同的利益需求,但农民作为一个个体也有其差异化的利益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俯下身子,深入农村,认真倾听农民的实际需要,从而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提供可靠的一手材料。第二,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诉求。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他们不仅渴望有质量更加高的物质产品,也渴望享受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以及更好的社会保障等。这要求各项惠农政策与举措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切实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群体,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切身正当利益得到满足,也渴望自己的劳动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需要称赞农民,而不是贬低农民。

(四)發展乡村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农民的文化素质更是影响其主体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列宁晚年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他把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正如他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如果不经过这一历史时代,不做到人人识字,没有足够的见识,没有充分教会居民读书看报……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1为此,列宁晚年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并使他们学会使用农业机械。

如果没有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新时代农村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建设需要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抓。第一,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发展农村教育是提升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农村教育依然是一块“短板”。补齐这块“短板”需要政府增加对农村教育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第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农村教师在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实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需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各种待遇与运用政策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师资力量与水平。第三,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识字与知识水平,还需要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通过农民夜校、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推广以及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

(五)培育农民合作社,凝聚农村发展合力

列宁晚年既认识到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先发展小农经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也认识到小农经济自身的不足,提出需要改良合作社,并引导广大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从而实现在发展小农经济的过程中,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晚年提出,发展合作社需要从政策、物质等方面给予支持,但他也指出,需要支持真正有实效的合作社发展,并且发挥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作用等。

在新时代,中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具有“单打独斗”的特征,实现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任务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农村发展合力。农民合作社是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常见形式,2培育农民合作社需要警惕虚假合作的增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应增加对有效农民合作社的投入。农民合作社发展离不开配套资源的支持,政府应加强对经济效益强,且社会效益好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第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构成主要包括村委会、农民、社会企业等,这要求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合作社良性发展。第三,遵循农民自愿入社的原则。农民合作社的宗旨是将小户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凝聚成发展的合力,更好地抓住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与共同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需要遵循广大农民的意愿,通过农民便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自愿加入合作社,从而真正凝聚成一股发展的合力。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在合作社中的主体性作用。农民是合作社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其发展的推动者。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需要将农民作为合作社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性。

(六)确保粮食安全,巩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粮食不仅是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列宁晚年汲取了国内战争以后的粮食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他认为粮食危机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还影响到了工农联盟。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1这也包括增加粮食的数量,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为此,列宁晚年在探索苏俄农村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把提高粮食产量作为当时的重要任务来抓。

在新时代,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的安全,更是质量的安全,这需要牢牢守住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底线以及提升农产品的供给质量。2保障新时代的粮食安全,需要坚持“稳”字当头,具体包括:第一,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出台。新时代确保粮食安全,依然需要坚持和完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第二,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播种面积。粮食的种植面积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划定的耕地保护红线,对于随意变更土地用途与破坏耕地的行为,需要从法律层面给予严重惩罚。第三,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食物产量。粮食产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显性指标。新时代需要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方式来保障粮食数量,从而确保粮食安全。

总之,虽然列宁晚年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诞生于20世纪的苏俄,但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我们学习和运用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来指导我国农村实践,需要学习列宁晚年思考问题的思维与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农村思想的态度,我们既要重视“本本”,也要反对“本本”。这要求我们需要深入农村实践,了解中国农村建设中的真问题,以及知晓广大农民的真需要,从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思路。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内容丰富,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探索。这座思想宝库还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从而使其真理的光芒照耀新时代中国农村建设的道路。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ideas is all based on a certain background, and the formation of ideas on rural construction in Lenins later years consisted of three main reasons: first, the ideological motivation for developing Marxs and Engels rural ideas and criticizing other misconceptions; second, the practical motivation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rural development in Russia; and third, the direct motivation for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rural Russia. It is centred on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ry, and mainly includes such basic elements as the introduction of a food tax,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s, the upgrading of peasants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power. It not only develops Marxs and Engels rural ideas, but also advances Russian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as well 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arian socialism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China. In the new era, Lenins idea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his later years are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e resolution of relative rural poverty,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ountryside and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 modern and strong village.

Key words: Lenin, rural construction, peasants interests, rural revitalization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列宁乡村振兴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