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沧州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7-18宋伯存

决策探索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大运河传承文化遗产

宋伯存

【摘要】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沧州是大运河流经城市中的一座古城,本文以沧州运河文化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运河文化的历史发展,探讨在当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沧州运河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发展,为运河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

一、沧州运河文化简介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被称为南运河,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第六屯,北至青县李又屯,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州市区、沧县、青县,全长200多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1/8,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现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省级非遗项目。

沧州是大运河流经城市中的一座文化古城,这座城市的得名,始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而城市的繁荣兴盛,却得益于明代运河漕运的开通与发展。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沧州理所当然地成为运河上的一座重要码头。清代诗人刘梦在《述沧州诗》中写道:“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诗中文字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沧州经济繁荣兴盛的景象。伴随行经此地的全国各地的漕船而来的是各种不同地域特色文化涌入沧州,并迅速地同沧州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沧州地区兼容并蓄而又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运河文化是沧州六大文脉之一,沧州运河文化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幅具有豪爽、苍凉、悲壮韵味的历史画卷,远近闻名的沧州“武术戏”“木板大鼓”和沧州人的侠义豪爽之风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特点。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淀、文化象征和文化自信。随着大运河项目申遗的成功,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关注日益高涨。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旨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大运河流经沿线城市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大力挖掘、传承和发展运河历史文化,打造更加具有绿色、智能、生态、环保特征的运河经济文化带。大运河流经沿线城市所在地部分高校专门成立研究中心进行大运河文化学术理论研究,推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学术作品,为弘扬和传播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起到了积极有力的助推作用。各地搜集整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相关历史文献、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口耳相传的有声资料等,并在地方博物馆举办长期或定期展览,提升社会大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二、“互联网+”背景下沧州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微信等途径建设专门的沧州运河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当下,传统的媒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需求,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建设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有助于利用智能手段增加互动性和吸引力,同时可以加快运河文化的传播速度和拓宽传播渠道。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将有关运河文化的历史文献、地方档案、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进行整理、分类、建档,信息化手段下对数据资料的存储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可以建立系统、完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库,打造运河文化数字化博物馆。还可以利用3D影像技术拍摄反映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宣传片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立体、动感的介绍与展示,全方位展现运河文化的历史风貌和城市变迁,播放时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从而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具立体性、震撼性。

三、结语

“互联网+”的大背景给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能仅仅将目光限定在建设专门网站、公众号等手段上,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协作性的工程,我们应不断变换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8.

[2]郭静.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3]陈玉红.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猜你喜欢

大运河传承文化遗产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放歌大运河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