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见性: 寄情山水的“真我”追求
2020-07-18安图幼
安图幼
自唐代起,文人开始逐步地成为主要的茶人群体,在千余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上,他们从人生感悟中挖掘茶的深层次内涵,把茶的物质属性外化为社会文化属性,把茶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象征,把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融贯其中在。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茶作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体现出文人风骨人格和志向雅趣,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明代对文人实施示了高压专制的政策,中晚明期政治氛围则越加压抑,这使得很多文人的政治理想和意见都难以表达。在此情况下,不少文人的满腹志向与才华因无处施展,便转向寄情山水、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他们将茶作为媒介,赋予了茶文化更丰富的艺术境界和超然脱俗的审美寄托,从而达到个人“真我”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
明代茶人集团大多出现于中晚明时期,主要由当时江南六府、特别是苏州府文士集团中的嗜茶人士组成。受茶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当时以吴中文人为代表的茶人品茗尤讲究情境幽远,他们大都秉承自然派茶人之风范,将茶融于大自然之中,茶与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正如罗廪《茶解》云:“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艳敛。此时幽气,故难与俗人言矣。”达到一种难与俗人言的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
返璞归真
明代文人大多向往自然,推崇回归山水的质朴本性以及恬静随性、明心见志的修行状态。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是朴,人之心境最为纯粹便是质朴,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真切地体会到事物原本的自然之美,才能获得个体的解放和自由。
以文人士子领衔的明代茶人便是通过煮茶品茗打造一种质朴无华的状态,强调修养品德心性要努力将自己的内心引向虚静、超脱之境。明代中叶以降,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文士,为了领略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大自然的奥秘,经常归归隐藏匿在山林幽谷之中品茗煮茶。因此他们特别擅长以茶画来描绘江南山水美景以及置身其间、怡然自得的茶事生活。
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画卷里,描绘了他与友人在惠山品泉鉴茶赋诗的真实经历,其间空山井亭,四周松树苍虬、怪石林立,山房内竹炉已架好,侍童在烹茶、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等待。画风细致清丽、人物神情闲适。这是文征明心隐山林的真实写照,也是明代士人主张人与自然契合,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之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而他另一幅所作的《品茶图》是在碧山深处,坐在临水的窗前,此时谷雨刚过,春风吹拂,和来访的朋友(陆师道)烧水煮茶,相对品茗。画面上还提有优美的小诗:“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初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充分展现了恬淡和美的情怀和情趣。
“观生吾自得”,吴中文人将宁静澹荡的情怀寄寓于幽远超逸的自然之中,故他们的画卷往往于清山秀水间,草长莺飞、小桥流水,凸显清陋的茶寮、清逸的茶人,蕴含着明代茶文化虚静清雅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审美主体超然脱世、返璞归真的精神世界。明代茶人极力想通过茶达到天人相合的境界,因此他们追求的是对宇宙的独特理解,山山风物、品茶事茗,宁静而淡逸的状态。而在这种独特的状态下,心与万物相游,自我的天性在天地间自由地舒卷释放,最终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相应的境界。
隐逸自适
明代文人不仅利用茶来表现幽野的人生意趣,在面对世风日下的官场现实和郁郁不得志的个人际遇时,他们或科举失意,或致仕回田,或干脆终身不仕、避世于茗,希望通过茶创造一种“茶隐”的归隐生活。
因此,相较于宋元时期,明朝的知名茶人多为隐逸茶人。知名茶,人沈周三代隐居不仕,是后世推崇的吴中高士;文征明虽“奏授翰林院待诏”,但却“意不自得,连岁乞归”;祝允明“以弘治五年举于乡,久之不第”;蔡羽、吴纶、顾元庆、许次纾、陈继儒、吴奕、张志远等很多著名茶人都属于布衣文人。
作为一群无意或失意仕途的文士,他们普遍对功名抱有一种疏离的态度他们将自己从政治的枯燥与沉重中解脱出来,不挂心功名,尽量释放天性,享受“日长无所事,茗碗自赉持”的日子。
当生命的价值不再仅是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宏大政治理想时,文人们则更加趋向于一种洒脱自如、闲云野鹤般的性灵状态。因此,当时的茶人多是清高之人。正如明代名士沈周所云:“自古名山,留以待羈人迁客,而茶以资高士,盖造物有深意。”点出好茶只以资高士;而陆树声《茶寮记》更进一步指出“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煎茶法不是俗人能领略的,茶和人得相配才能相得益彰。
在隐逸的生活中,茶是文人的忠实伴侣,历代隐逸者对茶厚爱有加,视其为知己。茶是嘉木灵草,生长于深山幽谷中,蕴天地之精华,其秉性幽野,跟明代文人超然脱俗的性格、淡泊宁静的心灵相符。是故明代茶人善于在心性解放中寻求雅致,并将人生理想与人格追求融入茗事活动中,甚至自称“幽人”。
屠隆的《茶说》便提出一项“幽人首务”所谓幽人就是他自己这一类在日常可以超群绝伦,独处时又能安静身心之人。每个懂茶的幽人要建一个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在幽人生活中,物质方面可以简到极致,不要繁复只要清幽。“三径竹间,日华澹澹,固野客之良辰;一编窗下,风雨潇满,亦幽人之好景”。这样的生活状态与农夫没有两样,但情趣十足,在山水的诗情画意中传达隐逸遁世、虚静致远的心理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