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是一种态度
2020-07-18王存瑞
王存瑞
摘要:融媒体时代,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场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趋势和潮流。文章通过对现场报道的特点的分析,阐述了现场报道的方式方法,以期对业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场报道 态度 融媒体
现场报道历来是电视新闻确立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筹码。随着自媒体持续兴起,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内涵和外延都必须重新打量。在舆论阵地争夺战日趋激烈的传播生态中,现场报道已不仅仅是一种电视新闻文体或表现手法,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说,现场报道其实是电视媒体恪守中立客观的传播态度、消除传播障碍、提升传播效果的战略诉求。
在好莱坞大片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针对一起新闻事件马上在现场展开报道。其实,电影中的场景就是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的传播常态。CNN、BBC、NHK等国际知名媒体都要求记者能够第一时间在现场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记者的现场感在长期的锤炼中都很强,语言表达也非常生动。对我国电视媒体来说,打破现场报道的观念壁垒,打造一支高质量的现场报道团队,更好地融入国际传播体系,是推进新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主流舆论传播力和感染力的一项急迫任务。
现场报道概述
现场报道的意义。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对新闻事件或相关当事人利用摄像机等设备进行直观、生动、真实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主要有现场录播和现场直播两种形式。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受众的选择性更强,为了适应这种传媒生态的变化,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将现场直播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报道样式。
现场报道特点。1.直观性。与其他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的一大特点即画面具有直观性。现场报道中,记者往往通过自身对新闻事件的参与、目击或在新闻现场采访参与者、目击者,叙述或评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直观迅速地展现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2.真实性。現场报道的现场感正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这也是现场报道的突出特点所在。现场报道外的其他报道形式都是采编人员通过采访、制作、审核以后发布的,而现场报道则是由记者进行采访后,直接通过镜头将新闻呈现给受众,其所经历的传播层次更少,可信度更高、真实性更强。
3.时效性。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融媒体环境下,任何人只要动动手指即可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大大落后,而现场报道则有效弥补了电视新闻时效性差的不足。现场报道由记者现场采访,借助影像设备记录采访全过程,直接通过卫星同步播放,将现场画面呈现给受众,整个过程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现场报道缩短了新闻事件与受众的时空距离,甚至能够同步传播,对于受众来说更具吸引力。
4.参与性。现场报道通过对不同参与者进行随机采访,面对面进行交流,将不同的感受、想法通过同一个平台传递出去,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贴近性,使受众身临其境。
5.针对性。一个新闻事件现场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记者需要从中拨茧抽丝,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恰当报道,从而把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准确传递给受众。从这一角度讲,现场报道的新闻传播更具针对性。
现场报道没有禁区
有这样一个观念,现场报道应在报道事件性新闻时采用。值得探讨的是事件性究竟应如何界定。领导开会是不是事件性新闻?时政报道可不可采用现场报道?为什么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实施一个报道之前,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心里对这条新闻能否采用现场报道提前作出了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准确?
通过关注世界一些著名的电视新闻栏目可以发现,现场报道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没有什么禁区,但这里其实隐藏着媒体的价值观。比如时政活动,如果按照既定的程序去报道,则这条新闻的潜台词是媒体处于从属位置,即媒体在报道之前已经被新闻“绑架”。客观地说,不管采用什么报道方式,并不能改变媒体实质上的职能地位。但是现场报道至少可体现一种姿态,记者是在现场适时追踪新闻的进展,媒体的诉求中立客观,受众在观看报道时对媒体的心理感觉完全不同。所以,现场报道对于电视媒体来说适用于任何一条新闻,因为这种报道形式的价值远远超过新闻本身,它是电视媒体重塑传播话语体系、强化媒体属性、用新闻的方式释放喉舌功能的重要路径。用尽可能自由的形式,表达主题事先确定的新闻,可有效消解受众的抵触意识,增强媒体的亲和力。
比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了两会vlog大型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揭秘全国两会“台前幕后”的故事;《南方都市报》记者吴斌通过两分钟的《南都记者两会vlog:今天,我在两会上提问了!》记录自己参会、采访、发稿的全过程。通过现场报道,严肃的新闻也能做得活泼有趣,富有亲和力。
现场报道需要策划
现场报道由于事先被设定了游戏规则,所以现场报道针对的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策划现场报道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新闻规律的破坏。如果清除了现场报道的禁区,人们会发现现场报道的设计是电视媒体越来越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比如,浙江卫视曾经轰动一时的抗台风报道,七位柔弱的女记者伫立在狂风暴雨之中发布台风信息,女性和台风之间的强弱对比本身就是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实,这些女记者现场报道的防护十分到位。新闻传播讲求人性,灌输是一种面目可憎的行为,精心设计的现场报道恰恰可为冰冷的新闻事件注入真实的温度,减少传播中的阻力。
关于现场报道的策划策略,很难有统一的规范,但还是可以寻找到组织实施现场报道的基本立脚点。
其一,根据时间顺序,使现场报道层层推进。比如,关于国庆阅兵、奥运火炬接力等带有较长时间的延续性报道,电视媒体可在起点、中间及终点都安排一个现场报道点,用记者的现场述说串联,既保证报道的完整性,又体现报道的过程感。
其二,根据空间顺序,使现场报道在不同的空间运动。比如,央视在报道台风、暴雨、地震等重大事件时,经常选择几个不同的地点,让记者在现场介绍新闻事件的场景,组合在一起反映事件的全貌。
其三,根據逻辑顺序,使现场报道层层深入,在感性的事件中呈现理性。这是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采用的形式,记者在现场除了解说,还有评述,追求报道的纵深感。
其四,根据心理特点,重点突出报道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让女记者去操作如台风等一些习惯上让女性回避的报道,在画面效果上营造记者和环境的巨大反差,激发受众的收视预期,强化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五,强调记者介入,让记者在现场通过个人努力,引导新闻事件的走向,这是一种争议重重的现场报道操作方式。记者可不可以介入新闻事件?文章认为,如果记者介入是为了引导新闻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介入应得到肯定。
现场报道成就“秒杀”。在理念和策划层面确立现场报道是一种态度,为的是促进电视媒体全方位彰显现场感的核心优势。传播已进入视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将信息传播的时效提升至“秒”一级,事发现场的社交媒体用户可拍摄图片或视频在朋友圈裂变式进行网络“直播”。这种“秒互动”与“现场感”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在自媒体的围剿中,电视新闻更需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记者跑着做新闻,做出新闻特有的质感,做出泥土和汗水的味道,在增强感染力的同时,更好地为实施高质量的现场直播奠定基础。
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最能集聚受众的杀手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已摆脱必须使用直播车的困扰,一部手机、一个现场播报能力突出的记者,就能随时随地介入直播流程。他们往往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进行快速深入的思考,挖掘新闻事件背后暗含的深意;他们时刻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用敏锐的洞察能力捕捉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现场画面;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善于沟通、表达准确、条理清晰。
电视媒体全力培养能战斗的直播团队,迅速介入对热点新闻的捕捉和引导,可不断优化“秒杀”能力,在舆论场中占据头部位置,避免跟着自媒体跑甚至依赖于拿着自媒体视频做新闻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才有可能在更高维度上得到确立。
结语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极大冲击着传统的电视新闻。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电视新闻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创新理念、方法和手段,在时效性、真实性上下功夫,现场报道应运而生。现场报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录像+解说词”的传统制作方式,使声画同步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增强了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但现场报道对于记者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不仅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选择独特的报道视角,而且要求记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及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做优现场报道,给受众带来良好的新闻体验,提高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的综合竞争力。(作者单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
参考文献:
1.郭刚华,张田鑫:《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西部广播电视》,2019(14)。
2.李娟:《论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新闻传播》,2019(8)。
3.居来提·牙合甫:《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新闻传播》,2017(15)。
4.易油均:《从“独白”到“对话”: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到移动新闻直播的叙事嬗递》,《新媒体研究》,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