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阑尾残端荷包包埋与单纯结扎的临床对比分析

2020-07-18张正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4期
关键词:荷包残端根部

张正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省无锡市 214105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病,主要依靠手术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以其术后创伤小、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术式[1-3]。阑尾残端有腹腔残余感染、阑尾残端瘘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4]。目前对阑尾残端的处理有不同的方法,我院 2018年1—12月行 LA共70例,阑尾残端采用单纯结扎、荷包缝合包埋残端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阑尾炎患者70例,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9例,阑尾坏疽穿孔1例,病程5~70h。术前查体均有右下腹固定压痛,术前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术前均予急诊CT检查提示阑尾肿大,管腔增粗,部分可见阑尾粪石,未见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患者均予入院后急诊手术,依据阑尾残端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结扎组:采用全身麻醉,于脐上缘行10mm横切口作为观察孔,建立气腹,压力设置为12mmHg(1mmHg=0.133kPa),仔细探查盆腹腔,明确诊断后,在腹腔镜直视下于下腹正中行2处5mm横切口穿刺置入5mm Trocarer作为主、副操作孔。患者取头低脚高体位(15°~20°),向左侧倾斜 10°~20°,沿结肠带找到阑尾后用超声刀沿阑尾切断阑尾系膜。用圈套器结扎阑尾根部,并于其远端0.5cm切断阑尾,用超声刀破坏残端黏膜。单纯结扎组阑尾残端处理结束。荷包包埋组:患者按结扎组手术方式切除阑尾,接下来将3-0单根可吸收线剪至15~20cm长,尾部做一活结,将缝针折成雪橇样后经操作孔放入腹腔,距阑尾根部5~10 mm处盲肠肌层缝合荷包,将针穿入活结后收紧形成第一个结,将残端内翻,牵拉荷包线,包埋残端,缝针经操作孔取出。阑尾穿孔或脓液较多者可吸净脓液后放置引流管。两组阑尾均用标本袋经观察孔取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情况。术后观察两组患者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时间,有无发热(≥38.5℃判定有发热),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5d复查血常规观察WBC情况。

2 结果

70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后一般情况详见表2、3。结扎组手术时间30~60min,包埋组的手术时间50~80min,手术平均时间结扎组短于包埋组。术后无出血、感染、肠瘘、残端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引流管放置率、术后发热率、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时间包埋组短于结扎组。术后4~5d复查血常规WBC均正常。术后病理:6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残余感染、发热等并发症。

表2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术后引流管放置、发热情况比较[n(%)]

3 讨论

LA手术简单、创伤小,能更好地探查腹腔,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成为切除阑尾的首选术式。LA的关键是对阑尾根部的处理。残端的处理主要有单纯结扎、夹子夹闭、残端包埋等。单纯结扎法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有熟练腹腔镜操作经验的外科医师,可用普通丝线替代圈套器结扎以节省费用。因腹腔镜下操作松紧度难以控制,最好双道结扎以减少残端瘘的风险。用夹子夹闭亦可得到相同效果,但对根部较粗、水肿明显的阑尾不适合,易切割阑尾、夹子脱落。荷包包埋阑尾残端操作相对复杂,难度较大,但其创面光滑,可减少残端对腹腔的污染,减少术后腹膜炎症,减少术后疼痛感,预防术后肠粘连[5]。有报道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阑尾取得良好效果[6],但其价格昂贵,难以在国内推广。

腹腔镜下包埋阑尾残端为延续传统的阑尾残端处理方式,残端有双重闭合保障,荷包缝合创面愈合快,效果较为牢靠,并可降低阑尾残端瘘及肠粘连的发生率[7]。包埋后残端不直接接触腹膜,可减轻肠壁间炎症反应,减少腹膜刺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但对于坏疽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患者,术后疼痛主要来自于残余腹腔脓液,术后麦氏点压痛减轻不明显,术后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减少不适。阑尾残端是否适合荷包包埋主要取决于阑尾根部及盲肠炎症轻重。对于阑尾根部炎症水肿严重,盲肠壁水肿质地偏硬时不可强求行荷包包埋。强行包埋易撕裂盲肠,增加肠瘘的风险。阑尾荷包不宜过大,过大的荷包将阑尾残端包埋后会影响回盲瓣的功能,增加残端脓肿风险。阑尾根部过粗(超过1cm)时,残端较大,较难塞入荷包,亦不宜行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根部水肿明显时,单纯结扎根部易切割阑尾,增加肠瘘风险。此时可行根部缝扎,再行荷包包埋以减少并发症。当阑尾残端包埋不满意时可外加“8”字缝合包埋[8]。行“8”字缝合时应注意松紧适度,以避免肠壁切割,同时可用周围的系膜、肠脂垂、大网膜覆盖创面,缝合固定,可降低肠瘘风险,减少肠粘连,促进组织愈合[9]。有研究尝试运用单孔腹腔镜行残端包埋[10],但其“筷子效应”较为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可能增加误损伤,增加手术时间,增加术后切口疼痛感及感染率,在技术成熟前不宜推广。

无论是否包埋残端,应常规破坏黏膜组织,避免黏膜分泌肠液,减少腹膜刺激,降低腹腔感染率。同时注意避免过度烧灼,增加肠穿孔风险。在用电刀/超声刀破坏黏膜时,应注意勿损伤周围肠壁、结扎线。残端大小一般保留0.5cm,过长增加包埋难度及感染风险,过短则易线结脱落。因为腹腔镜下包埋残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手术时间较单纯结扎稍长。包埋线在打结时易松脱致包埋失败。在包埋残端收紧荷包时,需始终保持缝线张力,以增加成功率。本文采用预做活结,待荷包完成后针直接穿过活结完成第一个结。这样即使在包埋时放松缝线,第一个结也不易松开,可多次按压残端,逐渐收紧荷包,提高包埋成功率。做荷包时,应“逆时针”缝荷包。笔者尝试“顺时针”缝荷包发现对于荷包大小,针距较难控制,考虑与平时缝合习惯相悖有关。由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及可吸收缝线产生的材料费,结扎组手术费用相对稍高。随荷包包埋熟练度增加,花费时间可有所缩减。缝线应尽量选取不可拔除缝针的可吸收线,以避免针线在腹腔内分离。将缝针折成雪橇状后可经5mm Trocarer放入腹腔。缝针也可经观察孔放入腹腔,但因无法直接经5mm Trocarer取出,仍需在腹腔中将针折直取出,增加针弹走寻找的风险。

切断阑尾系膜时沿阑尾离断系膜,可减少阑尾体积降低取阑尾难度,一旦系膜出血时有足够余地止血,同时减少热传导致肠管副损伤率。对于较粗的阑尾,应于根部结扎阑尾后再于其远端1cm处结扎阑尾,于其中间切断阑尾,这样可减少阑尾腔脓液对腹腔的污染。观察孔是LA常见的感染部位。阑尾经观察孔取出时应注意保护切口,勿让阑尾直接接触切口。取出前可于冲洗标本袋外壁减少脓液污染,取出后用碘伏观察孔全层消毒。

总之,LA中应用可吸收线行荷包包埋残端,符合传统手术的要求,无异物残留,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单纯结扎阑尾残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对于阑尾根部炎症较轻的患者亦是良好选择。

猜你喜欢

荷包残端根部
剪下个荷包样
一起GIS终端环氧套管法兰根部开裂的原因分析
戴荷包
航空液压导管根部喷丸强化性能研究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三角柱体对机翼根部马蹄涡的影响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支气管残端包盖与加固缝合对肺叶切除术后残端愈合的影响
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2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