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护理体会
2020-07-18文翔玲周源源
文翔玲,周源源
(1.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504;2.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重要表现,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直接威胁。老年人群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发病人群,这一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临床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初期很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以及猝死,接近五分之二的心肌梗塞患者死亡发生在病变发生后的15 分钟之内,严重实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最主要原因[2-3]。因此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老年患者,必须注重积极的急救救治,且同时必须做好护理配合工作。研究认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护理质量,直接联系着患者的整体预后[4]。本研究以我院60 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总结护理的方法及具体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确诊的60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2 组,观察组30 例,男20 例,女10 例,年龄60-87 岁,平均(72.46±10.13)岁;对照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62-85 岁,平均(73.64±8.49)岁。2 组年龄、性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且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在急救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遵医嘱配合实施各项护理操作。观察组在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准确评估: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协助患者保持平卧,评估神志状况,测定血压与呼吸,进行基础处理。②吸氧处理:完成初步检查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 L/min 左右,吸氧期间按照胸闷程度对氧浓度进行调节,病情严重患者可适当调高氧气浓度。如果表现出心力衰竭征象,增加乙醇于湿化瓶中,实施高流量给氧。吸氧同时给予心电监护,做好急救准确。③止痛处理:左侧上肢较粗血管实施留置穿刺,注射硝酸甘油,控制好滴速。遵医嘱肌内注射50-100 mg 盐酸哌替啶,或者静脉注射2-10 mg 吗啡,帮助患者缓解呼吸不畅以及疼痛感。④心理护理:在急救护理实施期间,也不能忽视对患者的心肌护理,尤其为[n(%)],计量资料表示为,检验经χ2、t 完成,P<0.05 为存在统计学差异。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操作,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即能够顺利完成救治,保障生命安全,提升患者的信心,保持患者更高的依从度。⑤迅速转运:在患者病情经初步处理稍微稳定后,迅速转运到医院中进行下一步更全面的救治,转运时要保持动作迅速、轻柔、平稳。转运途中提前与医院保持联系,医护人员在急救中心等候就诊,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接受到治疗。⑥PCI 相关护理:入院后迅速实施PCI 治疗,先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确定符合适应证,治疗中做好持续心电监护,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各项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包括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出血等。术后指导患者多饮水,以帮助迅速排出造影剂,避免肾脏受损。⑦饮食护理:保持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高纤维、优质蛋白饮食,保持少吃多餐,初期以流食为主,之后慢慢转为半流食,主要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叮嘱戒除烟酒。⑧运动指导:先进行床上被动活动,1周左右开始练习坐立,2 周左右练习自己进食、如厕、洗漱等,并练习独立行走。运动期间要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患者安全。
1.3 评价指标。生命体征: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就诊时(医护人员到患者所在处时)、转运至医院时(转运到医院后第一次检查时)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水平。急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就诊时间(从进入急诊室一直到出急诊室的时间)、PCI 时间(完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后的急性心肌梗塞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利用SPSS 23.0 分析,计数资料表示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观察组与对照组院前就诊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水平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运至医院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水平均有下降,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急救情况。观察组急救室就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CI 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后情况。观察组救治成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后的心肌梗塞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入院时各生命体征水平比较
表1 两组入院时各生命体征水平比较
注:t、P 为两组转运至医院时统计值。
分组 n 时间 (呼次吸/频mi率n) (次心/率min) (收mm缩H压g)观察组 30院 转前 运院时就 至时 诊 医3 2 0 1..3 5 4 6± ±7 6..8 3 5 9 1 91 12..34 82±±12 50..83 21 1 1 5 2 4 8..2 8 8 6± ±1 1 5 3..2 3 5 4对照组 30院 转前 运院时就 至时 诊 医3 2 0 7..1 2 9 8± ±7 9..5 4 2 5 1 1 1 0 3 5..6 4 4 5± ±2 1 1 6..4 8 8 6 1 1 5 4 5 6..4 3 8 8± ±1 1 6 8..3 7 0 5 t - - 2.746 3.333 4.170 P - - 0.008 0.002 0.000
表2 两组急救情况比较,min)
表2 两组急救情况比较,min)
分组 例数 急诊室就诊时间 PCI 时间观察组 30 35.49±15.27 50.13±10.37对照组 30 53.31±18.49 62.47±12.46 t - 4.070 4.169 P - 0.000 0.000
表3 两组救治成功率、心肌梗塞再发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使得斑块破裂,进而冠状动脉急剧闭塞,使得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5-6]。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闭塞发生的时间不同会使得心肌出现坏死的程度存在差异,闭塞发生18 分钟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开始坏死,3 小时后坏死区域会占2/3,6 小时后会导致透壁性心肌坏死[7-8]。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做好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非常重要[9]。本研究实施的全面护理强调在患者转送到医院之前的时间内做好各项基础急救护理工作,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状况,为患者入院治疗争取更多有效时间。在具体护理实施中,首先强调进行准确的评估,准确的评估是做好后续护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另外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确定给氧浓度进行吸氧治疗,并正确使用药物进行止痛处理,以尽可能减轻患者不适感,这也是稳定患者体征的重要方方法。同时注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使患者作为主体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的进行,另外的转运中强调轻柔、迅速、准确,提前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最大程度缩短整个救治间隔时间。经各个环节的良好配合,保证整体急救护理质量。
本研究观察组接受全面护理后,患者转运至医院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急救室就诊时间、PCI 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表明全面护理相较常规护理能够更有效稳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体征水平,使患者能够维持更好的身体状况应对入院后的后续全面治疗,而更好的体征状况也更利于医院内急诊治疗的开展,各项治疗进行能更顺利,因此治疗所需时间也更短。类似研究[10]显示,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χ2=1.456,P>0.05),分析是由于本研究纳入对象较少导致,但观察组救治成功后的心肌梗塞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全面护理的实施能够保证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再发率减低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患者所需承受的医疗负担。在基础救治外,配合实施全面护理,能够确保各项救治措施的顺利实施,与常规护理比较全面护理的主动性更强,护理实施更具积极性,各项救治措施的效果能够更有保证,因而救治成功率更有保障。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全面护理的实施能够提升急救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