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面部软组织及下颌骨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2020-07-18唐洪陈丹
唐洪,陈丹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重庆 400016)
0 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部轮廓美的关注度与追求越来越高。多种因素均可影响面部轮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软组织、硬组织。硬组织具有支撑软组织的作用,通常决定整体面部轮廓的50%,而软组织则附着在硬组织上,同样会影响面型[1]。一直以来,关于拔牙影响颌面部的争论较多,多数认为拔牙后牙槽、牙窝、牙槽骨均会重建,由此改变面部美观。本文以我院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85 例患者为例,分析拔牙前后面部软组织、下颌骨形态学的变化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时间确立为2017 年1 月至2018 年9 月,研究对象选定于我院拔出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85 例,其中男20 例,女65 例,年龄20-45 岁,平均(31.1±1.4)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微创技术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具体操作为:手术前拍摄患者口腔及下颌骨侧位片,切开患者牙龈、翻瓣,剔除牙冠周边的部分牙槽骨,利用45°角高速手机以斜向、横向磨断中牙冠,拔除牙根,完成常规缝合,于缝合处放置棉球让患者咬30 分钟左右止血。
1.3 观察指标。分别检测患者未进行拔牙前,拔牙后6 个月,拔牙后12 个月面部软组织变化情况及下颌骨形态学改变情况。包括:面宽、下颌宽、口宽、下面高、骨性下颌宽、下颌升支前宽、下颌升支间宽、下颌软组织厚度。
1.4 统计学分析。将统计结果录入SPSS 19.0 软件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间差异情况以P 值予以验证,P<0.05 代表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拔牙后6 个月、12 个月后面部软组织、下颌骨形态学均于拔牙前未出现明显改变(P >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稳步加快,国内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谈和容貌,尤其是当代女性对于面部容貌的在意程度要远高于以往各个时期。人们往往觉得拥有美丽容貌的人生活得更加主动,且善于交际,也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因此,也使得国内近几年面部美容、正畸等治疗技术不断提升和完善,给我国美容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2]。
近几年中口腔医学界对于第三磨牙发育情况和影响面部软硬骨结构的问题的探讨越来越热烈,其中每个人第三磨牙产生的时间、钙化程度、牙冠形态、牙根生长、口腔中萌生位置、萌生时间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在大多数人体口腔内存在明显的阻生率。而牙齿的萌出情况、各牙齿之间的磨损等也成为阻碍第三磨牙萌生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医学界对于这一问题还未做出详细的解释,但绝大多数医学研究者均认为第二磨牙远中部和下颌的间距较短是阻碍第三磨牙萌生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第三磨牙应具备萌生的潜力时,人体口腔的下颌骨生长不足,使得下颌不具备供第三磨牙萌生的空间,也就阻碍其生长。同时,当牙齿间相邻面存在大量磨损时,也会导致第三磨牙萌生率下降,而磨损程度与个人饮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3]。当人体所食用的食物越精细,同时上下颌之间活动量也会降低,则牙齿间产生的邻面摩擦也越低[4]。
表1 拔牙前后面部软组织、下颌骨形态学变化情况
拔牙美容的方式目前也较为流行,其主要是依据牙齿拔出后面部软骨、硬骨会发生生理性、结构性等的改变[5-6],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当前磨牙缺失超过1 年时,该范围内牙槽嵴的宽度会缩减超过50%,其中超过70%的变化量是在牙齿拔除后的3 个月内发生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拔牙后牙槽骨中血管密度和巨噬细胞数量会在0.5 个月至1 个月内缓慢降低,而破骨细胞的活性则在拔牙后1 个月后缓慢降低,成骨细胞的数量则是在拔牙后1.5 个月至2 个月后达到最大值,此时牙槽骨的改变基本趋于稳定。束骨是保持牙齿稳定的主要结构之一,牙齿拔除后束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吸收,加之牙周组织中韧带的损伤,使得牙槽骨无法获得功能性刺激和足够的血液,从而引起牙槽骨整体体积的改变。统计显示拔牙3 个月至6 个月内牙槽骨的重建就可完成,因此在第三磨牙拔除后通常会在6 个月和12 个月时进行返院检查,此时患者的牙槽骨已经趋于稳定状态,能够准确测量拔牙后颌骨的变化情况。第三磨牙区域内软组织密度较大,且厚度较高,表面的张力要高于其它部位,这也就使得牙齿拔除后对硬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也就不会引起下颌骨宽度过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