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辩证法思维

2020-07-17张埔华高洁

理论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辩证法习近平

张埔华 高洁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习近平多次针对这一问题发表重要论述,其中彰显着丰富的辩证法意蕴。在思想定位上,把握了“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在方针遵循上,体现了“立”与“破”的辩证统一;在阵地建设上,凸显了“点”与“面”的互动互促;在话语权建设上,坚持“中”与“外”的协调共进。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辩证法意蕴,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迈向深入。

关键词: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7-0012-06

作者简介:张埔华(1991- ),女,河南商丘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高洁(1993- ),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针对意识形态工作问题进行论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53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与冲突十分激烈,成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全国人民共识便成为党执政的一项重要课题。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内蕴着深刻、丰富的辩证法思维。深入剖析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辩证法意蕴,能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迈向深入。

一、“源”与“流”: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互动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心骨,扮演着“源”的角色。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把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允许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形式、文化形式存在和发展,促进多元互动,实现“流”的发展。很显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在立场定位上的“源”与“流”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捍卫,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应当看到,正“本”方能清“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本”的地位绝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背离或放弃的,否则将失去继续前进的灵魂和方向[2]。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团结人民的思想基础。只有立在了马克思主义根基上,党和国家才能站得稳、行得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導地位一旦动摇,就会重蹈苏联覆辙。当前,消费意识形态、技术意识形态等正悄然进入人们生活,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趋于隐蔽化、复杂化。基于此,就必须确保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有力地凸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如此,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牢牢守住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之“本”。

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立党立国,而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源”远“流”长。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历经各种救国理论失败中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论等思想,才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逐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创新中彰显强大生命力。历史告诉我们,如果固守马克思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断,僵化、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实现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更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流”的形成。同样地,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流”的汇入,马克思主义之“源”也会逐渐封固[4]。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多元文化互动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生命力。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语境下,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国内外各种观念也呈现出相互交融乃至交锋的基本态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5],这些思想只要不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相悖,就应该允许其存在,进而“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6],这正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这种包容是有底线的,即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要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将其团结起来,在多元互动中实现统一。

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上,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源”,以多元互动成果为“流”,始终把握好“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原则遵循,坚持多元互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二者作为彼此支撑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过程。显然,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真正画好“同心圆”。

二、“立”与“破”: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辩证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交织影响下,意识形态的嬗变逐步加剧。历史不断告诫我们,“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7]习近平透视了这一规律,并颇有洞见地将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红色、黑色和灰色三个“地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红色地带是必须坚守的主阵地;黑色地带内充斥着负面信息,需不断压缩其地盘;而作为“中间力量”的灰色地带,则要努力争取,促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8]。也就是说,要采取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的方式,让黑色地带“褪淡”,让灰色地带“转红”,以此不断扩大红色地带。

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必须首先“立”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基,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1]55共产党对正面宣传的策略是一以贯之的,《共产党宣言》就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从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在新时代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策略,就是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锻造稳定的舆论环境。如果不正面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舆论领域便可能充斥杂音,让人民在不自知中受到侵蚀。因此,只有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才能将民众凝聚在社会主义旗帜之下。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必须勇于、善于发声,要主动输出我们希望外界了解的信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从深层次上说,就是要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让科学理论“立”在人民的头脑之中。正面宣传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改变“一刀切”的宣传方式。当前,我国颁发共和国勋章、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集中报道英雄人物事迹等做法,有效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可以推广这一做法,评选先进典型、开展教育活动,让正能量充盈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155。

必须注意的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并不代表放弃舆论斗争。习近平十分看重党员领导干部的“斗争”能力,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9],可见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更需要贯彻斗争精神,“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155舆论中的杂音会扰乱、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表态、不发声,不是做开明的绅士,而是做黑恶的帮凶。因此,必须主动“破除”错误思潮存在的土壤,揭露错误思潮的本质。例如,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惯于将真实目的隐匿于“学术争论”“揭露真相”的幌子之后,其本质上是为了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扰乱主流舆论的声音,最终威胁我国的政权和政治制度。对这类思潮就要展开有理、有力、有利的斗争。“有理”,主要是从学理角度进行分析,直指其本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直接揭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直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各类思潮,都是西方社会的话语,它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宣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价值观。“有力”,就是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主动出击、敢抓敢管。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对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潮,必须坚决打压。主动出击、敢抓敢管就是积极主动站到错误思潮的浪潮中斗争,对于恶意散播这些言论的人或者团体亮出法律之剑。有利,即舆论的斗争结果必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舆论斗争的最终目的,也是核心要义。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不放弃舆论斗争,是习近平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中“立”与“破”辩证关系的体现。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意识形态“立”下根基,让人们在主流舆论的熏陶下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程度地团结人心、凝聚力量。但思想舆论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对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悖的、危害党和国家的错误思潮必须与之斗争,“铲除”其存在的土壤和生存空间,让主流话语成为最强音。只有将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破”“立”并举,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点”与“面”:坚持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的辩证统一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等诸多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和统筹兼顾相统一,以防顾此失彼。说到底,意识形态工作要着眼于“面”,但功夫在“点”,能否准确抓住重点,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与否。当前,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等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更被视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如何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如何在互联网中强化主流舆论的影响力,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所在。

习近平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和理论学習中心组等都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1]154。党校、干部学院作为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要阵地,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由党校和干部学院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如果党校、干部学院不宣传马克思主义、党员不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无法保持党的纯洁性。党校、干部学院必须姓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党员、干部,在其带领下,将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术阵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防止以学术自由的方式质疑马克思主义。必须看到,高校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状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就与高校知识分子密不可分,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都把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基于此,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发挥高校应有的优势便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2011年之后,全国高校先后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此基础上开展评定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并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招生,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各科专业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切实防止出现一些人担心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被边缘化的问题”[10]99。这就需要重点建议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以思政课为着力点,有效开展这一工作。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同志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注重统筹兼顾各种关系”“真正掌握了普遍联系这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11],他对意识形态工作也是着眼于全局进行布局。重点关注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意识形态工作,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1]154如果只注重对“点”的突破,不加强“面”的推进,最终只会造成意识形态工作的低效甚至失效。所以,在推进高校等重点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外,必须将全国人民团结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习近平一贯认为,要把宣传教育工作渗透进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融入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全过程[10]126-127。因此,要切实统筹其他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不可偏废,否则,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实效会被家庭和社会的反对声音减弱、消解。习近平高度重视家庭的教育价值,指出“要在家庭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10]148。通过此举,能够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构筑起全方位育人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除高校外,互联网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战场。习近平多次指出,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在这一战场上的表现,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将产生直接影响[10]28。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12]很明显,网络已经与人民生活高度融合,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因此,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便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而做好这项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力度,使网络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当然,凝聚共识并不能局限在网络之中,需要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协调推进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网上网下齐发力的良好局面。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坚持以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和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重点阵地,构筑全社会立体育人空間。同时,以网络为传播主战场,融合多样传播途径,切实做到“点”与“面”的统一推进,即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学校对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科学院、高校和理论学习中心小组对理论界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并将之熔铸于社会、家庭教育之中,要重点关注网络中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网上网下同时发力,切实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点”与“面”的辩证统一。

四、“中”与“外”: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辩证统一

在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导权,而国际话语权则意味着“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社会发展事务和国家事务等发表意见的权利,其表现为影响和控制国际舆论的能力”[13]。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可谓是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国际话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变。因此,如何促成“西退我进”的转变便成为关键所在。

思想只有扎根于本土,才能强基固本。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意识形态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156,也就是说,要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融入中国精神文化特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13。这表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要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继承红色文化基因,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应当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思想理念、精神价值、伦理规范等,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动力,也能为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助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走访延安、遵义、古田等革命圣地,反复强调“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传承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持续,永远保持老红军本色”[14]。只有铭记革命文化,才能理解历史如何以及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才能对“中国特色”有更深刻的把握。同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3],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从深层次上看,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的精神标识,是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习近平认为,要“重点展示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10]20。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底蕴深厚的见证,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彰显着新时代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中国形象,这些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是凝聚共识、团结民心的精神纽带。因此,它们不仅能够形塑出生动鲜活、独具特色的国家形象,还拥有着极强的感召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5],而要想在国际话语权中更有影响力,除了“中国特色”,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是多元化的,如果在国际交往中片面强调中国特色,难免会陷入“听者寥寥”的尴尬局面。习近平强调,要积极宣传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传播各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在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打造出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1]156。显然,这意味着要在对外话语中借鉴国际语境具有共识的表达,解释中国人民追求与人类进步的同质性。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赢得共识,离不开习近平的国际视野。这一倡议是在深刻洞悉国内外局势、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度关切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各国人民的期待和利益。同时,“共同体”本身就借鉴了西方的术语,以被西方广泛接受的词汇传达全球治理的理念,更能引起国际认同。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赢得广泛共识,无形中增强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中的话语权。中国在话语权建设中,必须与时代观念、世界形势相适应,如果所谈内容脱离于时代、脱离于世界,再动听的中国故事、再富有智慧的中国方案都会陷入难以与世界接轨的困境。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工作辩证法习近平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网络政治动员新思想阐析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