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论析

2020-07-17鲁宽民李运

理论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思想儒家思想

鲁宽民 李运

摘 要: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博大深厚的思想精髓及其所表征的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教育学说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德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德育思想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一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儒家思想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过程中的涵育功能,对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儒家思想;德育思想;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7-0126-04

作者简介:鲁宽民(1964-),男,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运(1995-),男,陕西商洛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奋斗中,所开展的精神活动、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重要思想资源。传承、弘扬儒家优秀思想文化已成为时代之需。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因而,要进一步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充分彰显其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起到价值引领与精神滋养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儒家思想文化中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有益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和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涵

1仁爱思想。“仁”是道德教育的最高道德原则,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极其重视道德人格教育,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作出明确回答,“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5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是一种大爱,把仁爱视为人的本性使然与道德价值追求。仁爱精神是儒家学说的灵魂所在,彰显了孔子仁爱思想的本质内涵,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孝悌是“仁”的本原,是实现“仁”的道德前提,也是成为“仁”的根本之所在。儒家德育思想十分重视家庭德育在孩子道德人格培育过程中的教化与引导作用,以“孝”作为“仁”之本,注重孝道的培养与传承,从而达到归仁的境界。

2义利思想。“义”是道德教育的最高行为准则。儒家德育思想中的“义”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应符合道义的标准,要与社会内在规定性的道德规范相一致,“义”与“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一以贯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义”的道德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做到“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42,旨在强调“义”对一个人道德修养所起的内化作用。儒家学说对“义”的追求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追求,也标识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禀赋。

3礼乐思想。“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儒家德育思想中,“礼”与“仁”两者紧密联系、互为表里,“礼”是“仁”的核心内涵的外延表达形式。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注重礼乐的学习,应该“立于礼,成于乐”[2]81,即凭借“礼”—个人才可以立足于社会,而“乐”可以成就人格的圆满,以“礼”践行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作为道德仁义之具,通过不同的礼仪形式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们懂得仁爱、孝道、道义,让每一个人都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礼仪准则,以“礼”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4“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儒家德育思想将育人和培育品行放在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仁君。“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 39,强调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君子”都应以“仁”的道德原则约束自己,以“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儒家德育学说积极倡导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追求精神世界,塑造“君子”理想人格,培养“君子”型人才。

二、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影响因素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實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学生人数和规模总体呈现出线性递增的特征,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转变。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网络信息化挑战以及错误思潮的干扰,高校学生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工作,进而导致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认知、行为认知等方面受到极大冲击,甚至出现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扭曲、理想人格丧失等一系列失范现象。造成这种情况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育人环境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感情和经济的港湾,是培养一个人道德素养最初的地方[3]。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是自己的家庭,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他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对外界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教育环境及成长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父母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部分父母过多关注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对孩子采取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孩子在心理和道德意识层面的需求被忽略,错误的价值观极易造成孩子道德失范行为,使得家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家庭呈现“421家庭”模式,大部分大学生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是家庭成员共同关爱的对象,长辈们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溺爱孩子,极易造成家庭之间子女互相攀比的心理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将压力无形地施加于孩子,忽视子女的精神需要,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实效性的弱化。

2学校育人环境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主要因素。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3],大学是大学生人生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拔节孕穗期”,高校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是进行教育内容传递的载体,创新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方法呈现单一化的育人特征,仍以传统的说教与灌输为主要教育方式,注重理论层面的传授,没有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忽视精神层面的交流,使得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低,难以唤起大学生的兴趣,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認知和行为能力的个体,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但是,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仍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两者之间表现为“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导致主体性教育的失范,使得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无法使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环境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现实因素。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标识着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产生势必会受到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但是,受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认知,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许多大学生将大量时间和金钱耗费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导致学业荒废。又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违反道德原则,触犯法律,致使大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得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效性明显减弱。

三、儒家思想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当代启迪

儒家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中,德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旨,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德育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内容,还在于思维领域[4]。儒家思想文化极其重视道德教育的引导与教化作用,强调将道德作为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同时注重用“礼乐”制度来规范自身行为,塑造“君子”人格。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5]儒家思想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其文化精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儒家思想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启迪。

1有利于挖掘中华传统德育思想中的宝贵资源,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提供精神指引。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均有其独特的社会标识,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精神。儒家思想文化中丰厚的道德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以文育人”的重要支撑[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形成过程中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行为层面分别作出表述,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旨在强调通过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来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主旨思想与儒家思想文化通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仁爱”思想高度契合,是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质言之,儒家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工作有着重要启迪与参考价值,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内生动力。

2有助于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交互性。儒家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育者所思所悟分享给受教育者进行探讨,充分发挥教育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指向,就是要通过德育培养受教育者主体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7]。当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过程中,要在继承和弘扬儒家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而且是交互的主体,教育者在教育内容的传授过程中既充当了主体角色也充当着客体角色,教育者在教育内容的传授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充当着客体角色与主体角色,受教育者在教育内容的参与与内化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习近平指出:“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8]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转变道德教育视角,采取交互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精神上的互动、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此,则可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优化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道德情感,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进而塑造大学生具备健全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3有助于发挥环境对道德养成的熏陶作用,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儒家德育思想尤为关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成效所产生的影响。只有构建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才能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效性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提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8]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主要場所,时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家长的知识素养、品德修养、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孩子具有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良好家教与家风传承,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积极发挥家庭育人环境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求真求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要遵循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与培育,要将校园环境建设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两者有机统一,营造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良好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创设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以有效发挥学校育人环境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社会是立德树人的软环境,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儒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真正的归宿[9]。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素质教育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将道德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充分发挥社会育人环境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过程中的支持作用。因此,要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格局,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过程中的优势作用,形成同心同向、合力合为的道德人格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骨干和栋梁。教书育人是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目标。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思想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引,表征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文化的魅力与真谛之所在,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01).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许文静.从儒家德育思想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S1)∶134-137.

[4] 冉亚辉.孔子儒学对中国德育思维领域的历史影响[J].理论月刊,2018(6):67-73.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6] 郑秋月,郭亚苹.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及促成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90-91+96.

[7] 渠彦超.以德主教:儒家德育思想之内涵与当代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112-115.

[8]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人民日报,2020-02-20(09).

[9] 王笑风,肖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93-94.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思想儒家思想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