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习题引发的反思
2020-07-17盛维林
盛维林
(韶关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常微分方程在科技理论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方程[2].通常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有常数变易法[3-4]和积分因子法[5].此外,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还有其他一些解法[6].这些解法中,“常数变易法”是求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通解的最重要的方法[7],但由于“常数变易法”过于巧妙,学生在做题时,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求解一道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习题中,学生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解法,其中有两种解法有别于常规解法,笔者对这些解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常系数变易法
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
其中P(x),Q(x)是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称:
为与(1)对应的一阶线性齐次微分方程.常系数变易法通常是先求出(1)所对应的齐次方程(2)的通解.因为方程(2)是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分离变量得,
两端分别积分,得:
即
然后设y=C(x)e-∫P(x)dx为(1)的解,代入(1)求得C(x)=∫Q(x)∫P(x)dx+C,从而得到(1)的解.以上是课本上的推导过程.
2 一道习题引发的不同解法
在这节课的课后,笔者布置了以下这道题目作为课后习题[1].求方程
的通解.
(5)式所对应的齐次方程为:
解法(一):对(6)式分离变量、 两边积分得,
令y=e-x2+c(x)代入(5),得
解法(二):对(6)式分离变量、 两边积分得:
解法(三):(5)式变形为
分离变量、 两边积分得:
解法(四):对(6)式分离变量、 两边积分得:
将y=C(x)e-x2代入(5)得C'(x)e-x2=4x.
所以(5)式的解为y=2+Ce-x2,其中C 为任意常数.
3 对这些解法的分析与思考
解法(一)、(二)、(四)都是用到了常系数变易法来解题,只是在解齐次方程(6)时出现了(7)、(9)、(11)不同的表示,导致后面代入求通解时也不同,转化为(8)、(10)、(12)求解C(x),显然(8)、(10)求解起来要比(12)复杂一些.其实解法(一)中(7)式令eC=C1,解法(二)中(9)式令那么后面的解法就和解法(四)一样了,但是即使这样做了,由于C1≠ 0,(7)、(9)与(11)比较就少了y=0 这个解.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解法(四)也少了y=0 这个解.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在两边同时除以y 时,没有讨论y 是否为0,应该分y=0 和y ≠ 0 来讨论,y ≠ 0 时是以上解答,其中C ≠ 0,由于y=0 也是解,所以将C 改为任意常数即可.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但对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是有益的.后来笔者查看了几本《高等数学》的教材:《大学数学——微积分及其在生命科学、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第三版,谢季坚,李启文主编;《微积分》第三版,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微积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朱来义主编.这几本教材无一例外的都是直接两边除以y.另一本由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编写的《常微分方程》中,是分y=0 和y ≠ 0 来讨论的.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妥当.
反观笔者的教学过程,在(3)式之前分离变量时讨论y=0 是齐次方程的解,y ≠ 0 时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的C ≠ 0.由于C=0 时,y=0,所以将C 改为任意常数.紧接着让学生观察(4)式,如果把C1写成ln│C│(C ≠ 0)行不行?学生心里肯定产生疑问,可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提示学生考虑ln│C│的值域,这样做是可行的.为什么这样做?联想对数函数的运算性质,可以简化运算,很快得出y=Ce-∫P(x)dx(其中C ≠ 0)当C=0 时,对应的解为y=0,此时只需要将C ≠ 0 改为C 为任意常数即可.由于部分同学中学时对数函数的运算这里掌握得不牢固,导致在C1写成ln│C│时,所以出现解法(一).解法(二)的出现是因为在解(3)式时,为了不节外生枝,没有说明如果负号放在y 这边的情形.但既然作业中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跟学生澄清一下.回到(3)式,如果是改成则这里可以令C1=C(C ≠ 0),即y=Ce∫-P(x)dx,这样费一番周折之后还是与之前一致.因此,通过这道习题,可以跟学生强调,在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时,如果有负号,负号不要放在y 那边,如果有系数,也不要放在y 那边.
反观解法(一)、(二),虽然有些不严谨的地方,但是也不是毫无意义,它们最终转化为(8)、(10)的解答,怎么解出C(x),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步都是要将含有C(x)的项放在一边,由(8)得C'(x)eC(x)=4xex2,由(10)得得到然后解答这两个方程,这里要用到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和除法法则才能求出来,这无疑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挑战.通过对比,可以总结出,常规解法(四)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强调常数C 的变形是有益的.同时对给出解法(一)、(二)的同学给予肯定.对于解法(三)的同学也要表扬,因为他们观察很仔细,这个方程可以看成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解答起来更简洁.
4 结语
一些教材限于篇幅和体系安排,比较注重传授知识,而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就相对偏少.另外,会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可能考虑不到.这就需要老师平时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另外,在教学中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8],作为教师,不要盲目否认学生的思维,当出现非常规的解答时,教师应该认真反思,查找思维形成的原因.对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