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遗传视角下中华武术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2020-07-17王晓燕

四川体育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遗传武术

文 宽,王晓燕,徐 飞

社会遗传视角下中华武术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文 宽,王晓燕,徐 飞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311121。

社会遗传是指人的实践能力或社会文化成果的传递和积累,社会遗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文章通过梳理中华武术的起源于发展相关文献,以社会遗传为理论视角,回顾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探讨中华武术在历史长河中的社会遗传规律,对中华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大变革进行审视和反思。旨在为中华武术之传承提供新思考,为武术现代化发展提出建议和参考。

社会遗传;中华武术;发展;回顾;反思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武术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记忆一直流传至今。中华武术走过了一条由早先抵御外侵到现代重视套路和竞技对练之路,武术从最早的封闭在国门之内的秘术,发展到如今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的国粹精华,中华武术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遗传复兴之路[1]。现代武术以大众武术、学校武术和竞技武术为基本形态,竞技武术是武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今,中华武术正在力争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寻求更高规格,更深层次的认同和发展。本文从社会遗传视角出发,阐释了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程,旨在为中华武术现代化复兴提供思考和启示。

1 社会遗传的内涵

所谓社会遗传,是指人的实践能力或社会文化成果的传递和积累。社会遗传的概念是相对于生物遗传而言的,若将社会看成有机体,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则是社会遗传多样性的表现。生物遗传是由物种性状决定的,而社会遗传是由文化成果的多样性决定的[2]。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遗传与社会遗传的关系,作如下比较(表1):

表1 生物遗传与社会遗传的比较

俄国思想家尼·彼·杜比宁认为:“社会遗传是这样一种动力,它把人类生产力、整个文化的发展结果都集中在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中,从而被纳入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中。”[3]社会遗传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在掌握已有社会“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有目的改变社会的过程。社会遗产包含社会礼仪、法律、习俗和传统、语言、哲学体系、宗教、书籍、图片、艺术品、建筑纪念碑等。社会遗传对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形式上看,社会遗传具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纵向遗传表现为异代之间的继承,横向遗传表现为同时代人之间的交流。广义的社会遗传指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递与发展;狭义的社会遗传指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遗传方式)[4]。实际上,人类的社会遗传与生物遗传是相辅相成的,生物遗传是生物界共同拥有的繁衍后代的现象。而社会遗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遗传方式,伴随着个体社会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但社会遗传仍然具有与生物遗传相似的“基因”“性状”和“胚胎”,依然有其规律可言。这种规律可能是隐性的或显性的,如果可以清楚的把握中华武术发展脉络的社会遗传规律,掌握其规律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2 中华武术在历史长河中的“遗传”脉络

2.1 “基因”:中华武术之“性状”源泉

中华武术的基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即注重内外兼修、阴阳变化、动静刚柔说等,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武术文化体系风貌。中华武术亦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究其根本其基因来源于传统的文化意向和文化观念,中华武术自古以来从未跳出传统文化圈子,在传统文化内部不断的吸收和成长,逐渐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并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华武术[5]。

2.2 孕育中华武术“胚胎”的社会环境条件

中华武术,可以追溯到中华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以狩猎、占领、繁衍等并不复杂的社会活动为主题。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自制石斧、石刀和石矛等生活器具。这些生活器具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生产工具以外,在占领或抵御外侵时这些器具成了得心应手的战斗工具。原始人以群居、狩猎、生存为基本的生命活动,以身体和工具为资本,开始最原始“生命之道”的探寻。原始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和思维为中华武术之孕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历史条件[6]。在上古时期,据《世本》记载,五千年前部落领袖蚩尤已经创造了“戈”“殳”“戟”“酋矛”和“夷矛”。兵器创造的目的为了服务战争本身,使其战斗力倍增。无休止的部落战争以及专门打造器械作为攻击武器,在部落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简单的操练和攻击技巧在此时悄然形成。此时虽然谈不上武术,但实为武术形成不可忽视的阶段[7]。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周至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在各种社会背景和文化争先斗艳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形成独具特色的身体活动方式[8]。这一时期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武术开始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形式。如“角力手搏”、“剑术技艺”“武舞”等活动使武术的功能和形式开始最初的流变。

2.3 “发育”:中华武术之雏形与成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形成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争先斗艳、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思想对武术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表现为武术功能多样,出现竞赛、娱乐和表演形式的武术;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最早的剑术理论;武术中的武德也有传统文化的烙印[9]。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军事活动,使得用武之地的军事武艺促使中华武术的形成,逐渐从军事活动,衍生为多种形式的娱庆、教育活动,衍生出各种武术理论及礼仪的文字记载。如此一来,民间习武之风渐渐盛行。

先秦时期为武术形成的初始期,在活动形式和理论建树上均有深刻的反映,它是古代武术初始形态的有机文化组成。内容上以技击方法的描述、道的深刻解释以及礼仪的最早记载;理论上看开始运用中国古代哲学词汇和理论观念。秦汉至隋唐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既有交融也有对抗杀戮;既有百家争鸣的“百花齐放”也有罢黜百家的“独尊儒术”;既有尚武进取的社会风尚也不乏奢靡安享的宫廷之风。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武术呈现多样化、艺术化的特点,武术理论的表达在武德及武术价值方面进行初步探索。武术多样化如秦汉的“角抵”、两晋的“相扑”,以及刀、剑、棍等技艺的兴起;武术的艺术化如秦汉的“力士舞”、两汉至隋唐的多姿兵器活动,以及闻名的项庄舞剑同样出自该时期;武术理论方面以口述相传和专著古籍为表达形式,如《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剑道和手搏的记载[8]。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武举制度的革新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更是对武术本身的高度认可。

宋元的400年间第一次出现武术“套子”,现称武术套路,武术套路的出现是古代武术成熟的显著特征。从宋代枪法的出现,元代的戏剧武打到完备的相扑、棍棒擂台赛,此外,宋元戏曲和武术小说也都受到武术的影响,如《水浒传》。总之,古代武术在先秦至元代这段时期不论是武术形式,还是理论层面各流派争先恐后茁壮成长,成为武术发展史上重要发展期。至此,中华武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4 “壮年”:中华武术之高潮

明清是中华武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亦是中华武术发展之高潮。在拳种门派、武术气功、武术理论及对外交流方面呈现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盛状[8]。(1)首先,明清时期拳种、流派的大量涌现以及武术套路成熟彰显武术的盛行,如《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阵纪》等古籍资料中皆有对拳法门派的记载。不论是从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审美角度,还是从规范性、传统性角度,明清武术套路体系已相对独立和完善[10];(2)这一时期内,武术价值理念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代表的“内家拳”的出现,以及“内三合、外三合”理论的提出,中华武术回归到日常生活、感受躯体,讲究健身、养生的体育化新风。在练习方法上,不仅追求身体素质的外练,也追求意和气的内练,并将治病和宗教融为一体。这时的武术专门化、职业化程度更为显著,中华武术从技、艺传承逐渐演变为哲理的深层理解,如孙禄堂等将太极、五行、八卦、阴阳等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来阐释拳理,提升了中华武术之内涵。另外,社会上文武兼修、能文能武的社会良好风气将中华武术的社会地位拔高;(3)武术的对外交流也空前频繁,尤其是,中华武术在与日、韩两国的武技文化交流中促进了两国武技、国术的发展[8]。综上,中华武术在明清时期,不论从武术表现形式、理论发展,还是文化积淀趋于成熟,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5 “徘徊”:中华武术之迷失

清末民初,由于西方工业革命以及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打开封闭中华民族的大门。随着鸦片战争以来,火枪的远距离杀伤力,承重打击了中华民族长枪长矛,武技在洋枪洋炮面前显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甲午战争战败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将兵式体操列为各级学堂必修课程,威胁到传统武术的地位。紧接着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争论,对尚武精神持怀疑态度[11]。经过大战的中华,习武者力求保持武者之精神捍卫故国疆土,但现代化战争一次次将传统国术拍死在守卫疆土的路上。新文化运动倡导追求科学民主的思想也在彻底颠覆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武术精神的自疑使中华武术在此年代迷失掉方向。尽管如此,民国时期教育家和体育家积极开展武术相关的教育工作,针对国民体质苶弱、民族精神不振积极推行全国武术教育活动,对武术教育发展贡献力量[12]。

2.6 “藕断丝连”:中华武术现代化复兴之路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主义制度被推翻,预示着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更高级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文明走向了历史舞台,民主共和成为时代主题。经历一系列大战之后,国家内部稳定和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一片祥和,战乱的年代逐渐过去,和平和稳定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一方面,国家创建武术协会和武术院管理全国武术工作,提倡武术健身、武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寻求国际认同感的新中国,接受西方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所崇尚的精神和文化逐渐被认同和宣扬。最终,以套路健身、竞赛为主的“新武术”应运而生。

1997年以国家体委带头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正式试点并推广,段位制的开展表明国家对国粹武术保护的决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特批在北京奥运会时举办一场武术表演赛,但是并非承认其为奥运会项目。2015年9月28日,“2020年东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了他们将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新增项目提名名单,武术未在5个被提名的项目之中。现代文化交流之频繁,导致中华武术的国际化之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中华武术现代化复兴之路略显坎坷,但这正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以及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3 现代武术的社会遗传之旅

3.1 大众武术的遗传之旅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早已根深蒂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尚武者、习武者和痴武者仍有之,但真正传习传统武术的并不多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发展促使传统武术改革。为了进一步普及大众武术,1957年由国家体委带头,武术界专家编写了面向不同层次人群练习武术的22个套路。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锻炼需求。另一方面,规范了武术运动,使其向现代体育项目靠拢。传统武术的这次整改,目的是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传统武术做出像冷兵器时代那样的牺牲了,套路化的现代武术仍旧遗传自传统武术,虽以套路形式在大众开展,但仍保留着传统武术的传承之路。当然,对传统武术的整改是对传统武术流传方式和途径的一种挤压,武馆,拳馆的大量流失为传统武术传习之路增添了些许阻碍。

3.2 学校武术的遗传之旅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形式的学制,自颁布之日起,学校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求体育课为必修课。随之而来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将尚武之风带到了学校,与新教育结合,学校武术空前发展。学校武术表现出空前盛世,以马良所创造的“新武术”,徐一冰所创的学校武术为起点,众多武术学校、武术馆、武术会等有组织的武术教学团体相继创办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场所。此时的武术仍是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受西方文化影响甚小。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学校,武术馆、武术会曾一度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遗忘,学校武术发展严重滞后。21世纪后,面临传统文化自信的缺失问题,武术进入学校又重新被提及,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和发展发展成了当下学校武术的主题曲。

3.3 竞技武术的遗传之旅

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征,在武术发展史上,对练技击是一直存在的。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结社练武,民间只能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民国期间随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各种形式的拳社[13]。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竞技武术运动。竞技武术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代以后,至今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三大部分[14]。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推动的竞技武术走向了“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竞技武术展现出动作难度大,水平高,与体操难美类项目类似。运动员均经过长期系统的苦练,竞技武术以个人或团体的套路和对演为竞赛方式,在国内外赢得广泛关注,虽然竞技武术的申奥之旅并不顺利,但也彰显了武术走向国际舞台的决心,在世界范围内的武术传播,需要奥林匹克这样的大舞台。竞技武术遗传自传统武术形神,但想要和当下西方体育精神相融合发展略显困难,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问题将迎刃而解。

4 反 思

4.1 传统武术发展史折射出传统文化的遗传发展规律

传统武术由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而成,伴随着传统文化的雏形、兴盛和流变一同发展,从古至今传统武术并没有脱离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熏陶,在传统社会环境中运营而生。表现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技艺,自强不息、以德服人的精神,传统武术的发展恰恰也折射出传统文化流变的历史规律。历史既然选择了以身体为载体的武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传统武术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发展的缩影,掌握传统武术发展规律就可发现传统文化社会遗传的规律,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亦可观察其武术文化之流变。

4.2 传统武术如何发展的问题由社会遗传规律决定

社会遗传规律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可能需牺牲部分传统文化作为代价,但是,文明停滞不前的时候人们又会将文化和精神看的比物质更为重要。现如今提出的文化自信正是由目前民族文化不自信风正行,西方文明扼杀了部分青年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思想,走向了利益熏心的金钱至上的社会。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在利益争夺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传统文化来抚慰被现实文明打击的心灵。传统武术如何发展,由社会遗传规律决定,即当文明进步的同时传统文化被遗忘,当文明停滞不前时传统文化将被拾起,传统武术以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4.3 传统武术把握文化发展机遇,直面文化发展挑战是生存要义

如今社会对文化自信,尤其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扬受到较高的重视,另外,武术进学校、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国家政策。这些自上到下的政策或由下到上的舆论对传统武术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只要发展方向坚定,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将会是一片新气象。然而,西方文化及资本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冲击,在当今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显得尤为突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挑战,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保持传统武术文化的纯洁性是当下须面对的难题。

5 结 论

从社会遗传角度看中华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皆有其规律性,晚近中华武术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大众武术、学校武术和竞技武术。从生存活动到传统武术,狩猎、搏斗的基本身体能力被遗传和发展,孕育了传统武术的原始性状。从传统武术到现代武术,现代武术仍保留了传统武术之神韵,大众化、普及化的现代武术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大众的锻炼需求。现代武术遗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武术的某些方面也被遗失和遗落。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现代化复兴之路如何上演,仍需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握武术的主心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国粹。未来仍需从社会遗传角度看武术的发展历程,力求保持武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仍需探讨武术置于体育领域或文化领域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 温 搏. 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 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刘福森,张 静. 历史进化的谜底:社会遗传[J]. 理论探讨,1995(06):78~82.

[3] 李 樊. 社会遗传与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社会基础反思[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23~25.

[4] 吴克昌. 论社会遗传与社会发展[J].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14~16.

[5] 张正红. 对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0,19(05):151~153.

[6] 郜宏升. 谈武术的发展[J].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05):74.

[7] 杨 琳. 兵器殳的历史演变[J]. 南方文物,2014(04):163~165.

[8] 周伟良. 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2012(07):14~35.

[9] 李 奕,胡玉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05):1~5.

[10] 李富刚,牛炎涛.论明清时期武术套路的审美风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02):206~211.

[11] 孟 田.武术的近代化发轫——民国时期武术期刊中的思潮辨析[J].体育科研,2018,39(05):22~27.

[12] 刘帅兵.民国时期体育议决案对武术教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7,37(10):32~40.

[13] 林伯原. 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J]. 体育文化导刊,1992(03):53~55.

[14] 董 芳.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eritage

WEN Kuan, WANG Xiaoyan, XU F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Social heredity refers to the transmis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eople's practical ability or social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Social heredity is a unique phenomenon of human socie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heritance, explores the social inheritance law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examines and reflects on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thinking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Wushu, and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Wushu.

Social inheritance;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Review; Reflection

G852

A

1007―6891(2020)02―000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0.02.02

2019-07-27

2019-08-15

1.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框架下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机制研究(批准号:2331SS16068);2.横向项目:建设金沙湖小学武术特色示范学校(基地)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HSN012)。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遗传武术
非遗传承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