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方案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研究
2020-07-17罗贤彪李昌柳黄东挺
罗贤彪 李昌柳 黄东挺 陈 锐
1.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物理治疗科,广西南宁 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科研部,广西南宁 530021
脑梗死患者经救治后易出现偏瘫失语、半身不遂等神经功能损伤性症状,患者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均会受到严重影响,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1]。既往研究显示,早期给予脑梗死患者针对性综合康复干预,对并发症减少,肢体运动障碍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现阶段,临床上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较多。常用干预方式主要有药物使用、针灸、康复运动练习等。本研究主要探讨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中加强早期介入综合康复干预的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8例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3],并经临床CT、MRI等检查获得确诊;(2)首次发病,单发病灶,且病程未超过3个月;(3)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偏瘫;(4)近期未使用过抗痉挛药物、抗抑郁药物;(5)无理解及认知障碍,可正常参与肢体功能训练。排除标准:(1)复发性脑梗死;(2)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肺气肿、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性痴呆等。按双盲法将入选的6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55.2±4.5)岁;病程12~ 45d,平均(24.3±4.6)d;偏瘫部位:22例为左侧偏瘫,12例为右侧偏瘫。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0~77岁,平均(54.7±4.2)岁;病程 11~ 46d,平均(24.8±4.3)d;偏瘫部位:24例为左侧偏瘫,10例为右侧偏瘫。两组病程、偏瘫部位、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行康复干预前,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内容包含:早期给予患者脑保护剂、抗血小板、并发症预防治疗、控制血糖及血压水平、改善脑循环等,同时给予患者常规康复干预。干预措施均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应用手段主要为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疗法,实施关键点控制、皮肤及本体感觉刺激、站立及步行训练等干预。患者持续接受康复干预时间为8周。
对照组仅接受上述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开始行早期介入综合康复干预,内容如下:(1)入院后指导并协助患者做好体位摆放,定时行翻身护理。(2)定时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锻炼。上肢主要做肩外展、伸指、肘伸展等训练。下肢主要做屈膝、伸髋等锻炼。锻炼力度及幅度均逐渐从小至大,以患者实际承受情况为度。(3)定时、有规律按摩患者关节部位等肌肉。患者神志清醒后及时指导并协助其做适当床上活动,如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四点跪位等;指导患者做站立锻炼,主要是双手握紧单干,做下蹲和站立锻炼、提放物品锻炼等;指导患者做步行、上下楼梯锻炼。(4)根据患者下肢运动状况,使用MOTOmed viva2型智能训练系统合理进行MOTOmed训练。训练时间为20min/次,1次/d。使用KR-7型低频治疗仪行功能性电刺激干预,脉冲为300微秒,频率为30Hz,干预时间为20min/次,1次/d。1个疗程是8周。在加强肢体康复干预过程中同时加强吞咽、言语训练。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选用Fugl-Meyer量表[4]评估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总分分别为66、34分,评分结果越高表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2)选用Barthel指数[4]评估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得分与患者活动能力表现为正相关关系。(3)总体效果评估。显著改善:康复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自理;明显进步:与干预前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部分生活可自理;进步: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自理能力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无效:继续保持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无改善,无生活自理能力。总有效率=(显著改善+明显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4)干预后给予患者6个月随访,干预前及末次随访均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BREF)[5]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内容主要包含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各项评分最高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率、(x ± 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前Fugl-Meyer评分结果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x ± s,分)
表2 两组康复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总体康复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康复总有效率分别为76.47%、94.1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2.3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量表中各项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群体。该病具有发病急骤、进展速度快、致残及致死率高、预后不良等特点[6]。加强康复治疗及锻炼,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早期综合康复干预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及预后状况[7-8]。
早期综合康复干预以神经学原理作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良肢位合理摆放、体位变换、关节被动及主动训练等刺激相应神经,使受损部位相关皮质区兴奋性有效提高,进而促进受损功能更快恢复[9-10]。潘婕等[11]报道指出,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时间越晚,其肢体功能恢复越差,日常活动能力越低。本研究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48h及时行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干预内容具体为体位护理、关节被动及主动训练、肌肉按摩、早期床上及床下康复活动锻炼等。经相应干预8周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相比干预前、对照组均明显更高,康复总有效率可高达94.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该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后,其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均获得显著改善,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活动发生短暂性改变,促进大脑皮层活动能力增强,有助于新血管生产[12-13];早期康复干预可有效减轻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有利于神经功能更快恢复;可有效促进脑部神经轴突获得良好联系,使侧支循环获得建立,加快对侧大脑功能重建速度,使脑部残余功能有效发挥,最终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更好恢复[14]。目前,国内外均有诸多文献指出,只要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在平稳状态,在发病后3~10h即可行合理的康复干预[15]。通常均认为康复训练干预时间越早越好。本研究中,观察组接受干预后患者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后,生活质量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但值得注意的是,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需坚持系统康复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想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加强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可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获得更大程度改善,对其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