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评估中的应用
2020-07-17王琼
王 琼
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广东肇庆 526060
近几年,我国心脏疾病的患病率日渐升高,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随之增加,成为临床常见的治疗方式。虽然体外循环技术获得了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因为手术时间较长、操作较为复杂、创伤较大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极易产生多器官功能损伤,从而导致预后较差[1-2]。另外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虽然手术成功,但其术后病情变化较大且迅速,若未尽早给予有效干预,可能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性,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因此临床认为选择合适的指标对心脏手术围术期状况进行监测,对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可保障患者健康及安全。其中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监测指标,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评估中的报道较少[5]。本文对此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表1 存活组与死亡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x ± s)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纳入的6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36~74岁,平均 (52.8±1.0)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5例,Ⅱ级31例,Ⅲ级19例;疾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5例,心脏肿瘤3例,风湿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16例,心内膜炎10例,其他11例。
纳入标准[6]:(1)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意义,并签订知情书;(2)资料完整,中途未退出研究者;(3)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在我院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排除标准[7]:(1)存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禁忌证;(2)研究前检查显示器官功能异常、肝肾疾病、全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
1.2 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齐全资料,清晨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5mL),给予离心操作,3000r/min,离心半径5cm,离心时间10min左右,分离血清后放在-40℃条件下保存待检。选择血气分析仪(Premier 3000型)检测动脉血乳酸水平;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选择VIDAS-BRAHMS PCT试剂盒(梅里埃生物制品公司),遵照定量免疫比浊法测定降钙素原水平;选择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严格遵照胶体金法及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检测NT-proBNP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研究对象围术期病情变化,统计存活及死亡人数,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分别记录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后0h、术后8h、术后1d、术后2d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检测术后8h、术后1d、术后2d的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最后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手术后,其中有62例存活,另3例死亡。存活者中发生并发症者有20例,包含消化系统意外事件有5例,其中不明原因腹痛3例,急性肝功能损伤2例;循环系统意外事件4例,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顽固性高血压2例,心律失常1例;泌尿系统意外事件2例;术后感染7例;神经系统意外事件2例。
2.2 存活组与死亡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
存活组术后0h、术后8h、术后1d、术后2d的动脉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组,而术后8h、术后1d、术后2d的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并发症组与未发生并发症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
术后2d并发症组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体外循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脏外科常见的心内直视手术,能够有效弥补既往心脏禁区手术的局限性,但患者经过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极易因为受到手术创伤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兴奋其交感神经,使大量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对各器官组织造成较大伤害,增加感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肾损伤等发生的风险,严重者甚至死亡,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8-10]。相关报道中表明[11],临床可选择有效的心功能指标来预测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状况,从而提前给予相关干预,保障患者身心安全。
表2 并发症组与未发生并发症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x ± s)
本文对此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所有研究对象经过手术后,其中有62例存活,另3例死亡。存活者中发生并发症者有20例,包含消化系统意外事件有5例,其中不明原因腹痛3例,急性肝功能损伤2例;循环系统意外事件4例,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顽固性高血压2例,心律失常1例;泌尿系统意外事件2例;术后感染7例;神经系统意外事件2例。存活组术后0h、术后8h、术后1d、术后2d的动脉血乳酸均低于死亡组,而术后8h、术后1d、术后2d的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并发症组的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病情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可能引发较多并发症,通过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指标水平可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临床应重点关注其中高危人群,尽早给予相关干预,减少并发症产生,为预后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由于葡萄糖在细胞质无氧条件下可变换为丙酮酸,随后在有氧状态下又形成二氧化碳、水及ATP,因此正常状态下,经过机体的调节功能,可保证其乳酸水平处于正常水平,一旦出现应激反应、组织低灌注或者动脉血氧水平降低等情况后,直接阻碍糖的有氧过程,从而无法顺利进行三羧酸循环,最终刺激无氧酵解的途径,分泌出较多乳酸,进一步增加高乳酸血症发生的风险[12-14]。而降钙素原属于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的前肽物质,在机体中的稳定性较强,其水平升高可能与体温改变、麻醉及手术时长等因素息息相关。通常在体外循环手术开始时,其水平呈现升高趋势,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较未发生者升高[15-16]。另外有研究显示[17],体外循环手术可引发非感染性的全身炎症反应,患者血液成分可能与体外循环管道接触,导致心肌再灌注时受损,刺激多种免疫细胞及整个细胞因子的网络,增加感染、呼吸窘迫、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产生的风险性。而BNP是心肌细胞合成后产生,能够改善心室舒张末期的压力水平,可对交感神经发出抑制作用,改善血管张力,减少血压等生物活性能力。相关报道中显示[18],NT-proBNP与心功能不全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其中BNP的半衰期较为短暂,而NT-proBNP的半衰期明显更长,且在体外更为稳定,因此可成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预测因子[19-20]。本研究中可以看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病情变化较大,经过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检测后发现,死亡组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存活组,提示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能够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若能够尽早给予相关干预,可保障预后。但本研究中仍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研究前制定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但最终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否合理仍有待商讨;另外研究对象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间较为短暂,因此临床可纳入更多研究对象,保证其多样性,同时延长研究时长,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有效性及精确性。
综上所述,动脉血乳酸、降钙素原及NT-proBNP运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准确评估术后病情变化,对手术风险进行预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