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域的冷思考

2020-07-17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场域福建省舞蹈

林 琼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1 教育生态学、生态场域

生态学(Ecology)概念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所定义的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运用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原理与方法,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探索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1]并着眼于教育资源的分布及个体对资源分布的反应等内容。

“场域”概念源于法国,其集大成者为法国学者布迪厄。布氏将“场域”理论置于社会现实,对“场域”进行了分析性定义: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生态”概念源于古希腊,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界面逐渐拓展至人与人的关系界面,因而包含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近年来,吸纳布氏“场域”诸如开放性、动态性、边界性等内核,以及“生态”概念中互动、良性、有序、包容等内涵,有学者将各群体在特定时空交汇中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定义为“生态场域”,赋予其动态开放系统的思维模式。在生态场域之中,各行动者通过挖掘、抽象和建构特定资本,最终实现对自身与社会的价值重塑。[2]

本研究将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视为特定的生态场域,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从各个环境因子入手,在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倍道兼进的发展态势下进行冷思考,探讨福建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道路。

2 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域之繁盛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安利·斯图尔德曾就文化生态进行阐述,定义其为由内核及若干外核构成的不定型整体,由外向内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生态结构层次。[3]本研究借鉴其原理并提取相关核心层次,由物态层与制度层切入,通过对福建省体育舞蹈协会、福厦泉等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及各县文体局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并走访福厦泉体育舞蹈培训机构8家、厦门市思明区小学3所,访谈体育舞蹈教师25名,闽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域之繁盛可见一斑。

2.1 物态层

物态层是生态场域内所有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以及可触知的、具备物质实体形态的群体与产品的总和。笔者根据与各级体育舞蹈协会会长、秘书长的访谈,对近年来持续参与各地体育舞蹈协会所组织的考级工作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数量进行不完全统计于后如表1所示(部分机构未参与考级或仅参与中国国标舞协会的考级体系)。可见青少年体育舞蹈培训已覆盖福建省内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达区域的俱乐部数量甚至逾百个,从业教师人数达千人以上,青少年学员数量更是蔚为可观(以一家机构平均招生60人计算)。而以厦门市为例,对其各行政区划内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小学进行数据统计(表2),则进一步反映了福建省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圈的盎然气象。应庞大的体育舞蹈教育培训产业而生的各级赛事日增月益(表3),共同呈现出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物态层面上的松茂竹苞。

表1 福建省各地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基本情况(依访谈所得不完全统计)

表2 厦门市各行政区域内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小学数量

表3 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赛事开展情况(2018年度)

2.2 行为层

生态场域的行为层由场域内所有群体的习惯性定势行为构成。在所调查的福、厦、泉三地青少年体育舞蹈学习群体中(总样本量491人),一半以上青少年每年至少参加1~2次体育舞蹈竞赛,年参赛场数达5场以上的学员占比16.7 %,平均每位学习体育舞蹈的青少年每年竞技近3场(表4)。除此以外,调查中几乎所有学习体育舞蹈的青少年逐年参加CDSF(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举办的等级考试。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域在行为层面上亦十分繁盛。

表4 福厦泉三地青少年体育舞蹈年度参赛情况

3 基于教育生态定律的冷思考

实证调查中,本研究发现,在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体系的繁盛之下,实则诸多瑕玷荫蔽。传统生态学奠定了胜肽、拓适、反馈、乘补、瓶颈、主导与多样性、机巧等基础原理,[4]将诸类原理概括为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联系与共生,并延伸到教育生态学中,产生了教育生态的原理与规律。通过对福建省体育舞蹈教育生态环境因子的提炼分析,将其与教育生态学基本定律进行比对,盛况之下,冷思考如下:

3.1 限制因子定律——芭蕾基本功怠惰化

每种生态因子在确定的生态系统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范围阈值,既不能超标也不能低于其下限,否则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此即为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能量流与信息流作为最重要的限制因子,可以积极地反馈条件,成为限制因子或非限制因子。[5]经30余年的实践与探索,学界对芭蕾基本功训练在体育舞蹈学习中的根基作用已达成共识。如郑小宝曾论证体育舞蹈的结构审美原则与古典芭蕾美学一脉相承,体育舞蹈的动作舞步规范化源于芭蕾对于欧洲、美洲民俗舞的脱俗就雅,芭蕾训练对人体肌肉骨骼的模塑能够直接造就体育舞蹈演练中所需的柔韧、力量、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6]陈琴等学者认为芭蕾“开绷直立”的四大要素与体育舞蹈的表现意识及技术规格高度契合,芭蕾的动静态技巧训练对于日益追求“快、难、美、新”的竞技体育舞蹈培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7]在理论研究领域,芭蕾基本功训练与体育舞蹈教学的密切耦合性已成共识。然而,在所调查的8家培训机构及3所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小学中,仅有1家培训机构的教学体系中专门设置芭蕾基训课,而体育舞蹈教学渗透芭蕾基本功训练的培训机构仅有2家,其余5家机构与3所小学则完全忽视了芭蕾在青少年体育舞蹈学习中的根基作用。在受访的25名体育舞蹈教师中,近半数(11名)教师认为青少年学舞以培养兴趣、提升气质为目的,不必进行系统性的基本功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必要的身体素质与空间知觉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体态、架形的松懈或僵硬,艺术审美修养的匮乏束缚了体育舞蹈技艺的精进。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尚且如此,可见我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系统在芭蕾基本功因子方面已低于下限,从基本条件因子上限制了我省青少年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的远期质量。

3.2 花盆效应——竞赛奖项泡沫化

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即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处在极度有限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个体、群体往往走向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的境遇中。调查中发现,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竞赛系统长期全然处于“花盆”环境。在所调查的491名家长中,89.2 %的家长认为“比赛拿奖是孩子学习体育舞蹈的重要目标”,高功利化的动机驱使与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催生了竞赛与奖项的泛滥。调查中41.3 %的青少年均曾在省内各级赛事获奖,某些培训机构甚至骄傲地宣称:“我们这几乎全都是冠军。”而比比皆是的“冠亚季军”显然只能生存于人工浇灌的“花盆”之中。

例如,笔者查阅2019年福州市体育舞蹈锦标赛规程后发现,赛事组别设置达100余组,除职业组、壮年组、常青组、高等院校组、成人女子、成人团体组别外,其他几乎所有组别均为青少年(18岁以下)设置。同时由于体育舞蹈舞种的丰富性(分为拉丁舞与标准舞两大项,各含五个舞种),各组别经舞种排列组合往往又创生出2~8个项目,因此单福州市体育舞蹈锦标赛项目数量即多达363项。而其中289项均为等级赛,按参赛人数比例的30 %设一等奖、40 %设二等奖、30 %设三等奖。青少年组别基本以两岁为一档,最小年龄组别为6岁以下,但并无规定参赛年龄下限。换言之,四岁孩童即便学舞一个月,至少也能在福州市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荣获三等奖。市级、省级体育舞蹈竞赛规程大同小异,海量的组别项目导致了奖项的泛滥,使得参赛的青少年选手几乎人人有奖可拿。目不暇接的奖杯、证书,丰厚的投资回报率引无数家长竟折腰,造就了福建省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域的欣欣向荣。然而,泡沫化的金银铜牌只能造就繁荣的假象,省内低含金量的纷繁赛事如同人工创造的花盆生态,终无法经受大环境的检验。当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选手走向全国赛事乃至国际赛事,花盆效应便见微知著。

3.3 整体效应——技艺内涵空虚化

生态系统是由各个单元和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复杂结构。其系统中各成分参数及变量在功能上组成统一的整体,彼此间相互调节并制约,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教育生态中的整体效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教育行为的产生和效用都受全局性多因素的影响。然而,笔者通过剖判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动态场域,却发现当前的体育舞蹈教学因子极为单薄,仅是单纯的动作技术传授,在审美熏陶、文化涵养、舞德修为等素质培养的多方位缺失下,显然难以撑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体系的整体繁华。

美国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认为:“舞蹈通常是所有艺术中最难理解的,但它用于媒介的材料即身体动作对其周围环境的反映距离生活的经验比其他任何艺术都要近一些。”[8]体育舞蹈作为综合性元素的集成,不仅是快、难、美、新的竞技较量,同时更是确证与完善生命,提升审美境界,兼具动之美、情之美、幻之美的艺术表演形式。[9]诸多体育舞蹈理论研究者均认为,审美修养的培育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10]舞剧欣赏、音乐鉴赏、即兴表演等拓展性授课形式能够极大地丰富体育舞蹈教学体系,提高体育舞蹈人才的艺术表现力。[11]此外,体育舞蹈作为国际标准化的体育艺术文化载体,是世界各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社会价值取向的纷呈镜像。标准舞凸显欧洲贵族的社交文化,拉丁舞展现南美洲及非洲的民俗意蕴,并经历史长河的沉淀筛拣固化为体育舞蹈中风格迥异的十个舞种。了解动作形成的文化背景,是准确掌握舞种风格的必要条件,更体现着体育舞蹈教学集智育与美育于一体的本体属性与目标定位。然而,在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访谈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孩不懂什么起源、风格,不必教授这类知识”,甚至近半数的教师坦言自己也不太了解体育舞蹈各舞种的文化背景。相对应地,青少年被调查者对日常教学内容的反馈数据显示,当前福建省体育舞蹈授课仍以绝对比重的“教师示范,学生跟练”为基本模式,汲取艺术与文化养分在福建省体育舞蹈课堂中仍是一种极为奢侈的学习体验(图1)。而艺术、文化教学因子的缺席势必影响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生态的全局发展。

图1 体育舞蹈内涵教学的频度调查情况

3.4 耐度定律——授业方式成人化

唐代哲学家柳宗元有云:“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在生态场域中,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每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子的生态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耐受度,在其可耐受的上下限之间即为生态幅(生态价)。1911年,谢福尔德(Shelford)据此提出了生态耐度定律,认为将任何一项因子的含量予以增减,使其达到物种生态幅之外,就可使物种濒临消灭。教育生态是一项耗散结构系统,对教学节律、群体动力等各因子的把控都应遵循最适度原则。而当前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授业方式却显得揠苗助长,儿童授课成人化的普遍超耐度现象成为该生态群落良性发展的一大窒碍。

在受调查的25名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包括在校生)的仅3人(20 %),专科学历的12人(48 %),其余10人(40 %)只拥有专科以下的文化水平。此外,在对福建省体育舞蹈协会的调研中,本研究查阅了关于国家一级至三级裁判、教师年度注册及考试的相关文件后发现,近三年来福建省体育舞蹈教师、裁判的培训均只包括拉丁舞、摩登舞各舞种技术技巧及套路、裁判工作守则及评判方法的学习,而对于与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舞蹈)解剖学学科相关的知识几乎从未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体育舞蹈教师对于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严重缺乏认知,更无法准确把握系统化、科学化的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规律。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往往可见成人化体态语言(如妩媚的眼神、撩头的手势等动作)出现在教师的示范与少儿的模仿中。到了赛场,浓妆艳抹、少年老成的选手亦不鲜见。访谈中,大多数(17名)体育舞蹈教师纷纷表示:“都国际标准化了啊,教材和教法差不多都固定了,什么年龄都一样”;“教小孩和教成人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从基本步伐和手位开始,再到银牌、铜牌、金牌等套路”;“少儿课和成人课教学没有太大差别,有些小孩悟性高,学得比成人还快多了呢”;“竞争太激烈,想学好舞就得从小学会适应高强度,我这好几个孩子一周至少练15个小时”;“比赛想拿奖肯定表现力要强,拉丁舞就是这种风格,光天真无邪肯定赢不了”。少部分(6名)体育舞蹈教师表示:“应该有一点差别吧,孩子理解能力弱一些,入门得慢点,成人相对速成一些”;“孩子不太能理解理论,所以讲解会少一点,只能不断地示范和督促练习”。只有2名体育舞蹈教师认为:“少儿和成人的生理结构和心智发展水平完全不同,肯定要区别对待”;“拉丁舞的风格和情绪对于少儿来讲还不完全适宜去体会和学习,现阶段只要打好基本功,舞蹈中表现出孩子的纯真热情就够了。”

《学记》有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是体育舞蹈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垒土阶段,不论是高强度、高负荷、专业化教学训练手段的盲目移植,还是早熟化体态风格的生硬灌输,无疑都逾越了青少年体育舞蹈学习的生态幅,不仅技术能力上揠苗助长、欲速不达,更潜藏着使青少年心理认知发育受扰的隐患。

3.5 教育生态链法则——再深造的不可持续化

教育生态链法则源于食物生态链,但又异于食物生态链,与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特点相关,且更是与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教育生态圈作为旨在育人的有机动态系统,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能量流都应处在良好的循环机制中,与此同时形成适宜的高富集作用。福建省体育舞蹈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动态循环机制为结构保障,遵循基层选材—业余训练—专业深造—回馈教学的有机循环规律。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呈现出物态与行为层面上的如火如荼,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生态链。据福建省体育舞蹈协会负责人介绍,体育舞蹈项目群众基础极佳,青少年学舞群体庞大,总数逐年递增,早期训练愈发低龄化,甚至包括三岁小童,但多年来青少年学舞积极性却始终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渐弱的趋势。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教学单位不计其数,但几乎全部为体育舞蹈业余培训机构与小学第二课堂,大学本科层次的体育舞蹈专业招生与教育单位尚处空白。同时由于缺乏本省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省内无从深造,省外招生指标又极为有限,因此福建省青少年学习体育舞蹈的动机仅限于业余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绝大多数青少年学舞止步于12—13岁(小学毕业)。生态链的断层导致福建省本土体育舞蹈高层次人才培育举步维艰,鲜有优秀运动员反哺于省内教学,因而又引起本研究所探讨的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的诸多隐忧弊病。

4 结论与建议

新时代栋梁成长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开放格局中,在21世纪初斯坦福大学即提出“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的概念。体育舞蹈作为欧洲、美洲、非洲等多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化缩影,蕴含丰富的体育、美育功能,更是提高新一代“文化智商”的优质手段。作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体育舞蹈教育优越生态,并展现出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物态层与行为层的繁盛。然祸患常积于忽微,在颂声载道的生态场域之下,悖于教育生态规律的各因子已然浮现。经教学实践及实证调查,本研究建议如下:

第一,建议福建省体育舞蹈协会在三级至一级裁判、教师的行业准入中,突破单纯技术套路考核的局限,增加教育学、运动解剖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及加强对体育舞蹈文化背景知识的培训与审查,提高教育生态域中师资因子的质量,不落“成人化”“依葫芦画瓢式”的教学窠臼。

第二,人人赚得盆满钵满的竞赛模式固然能够带来暂时的市场效益与花盆生态的繁荣,却无法长效推进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竞技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集约化意识,消除省内赛事奖项泡沫势在必行。具体手段包括缩减各级赛事组别设置,拉高竞赛组别的年龄下限,并取消报名人数不足3人的组别等,从而增强省内体育舞蹈竞赛的竞技性,提高奖项含金量,长效刺激青少年学舞动机。

第三,基于福建省体育舞蹈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填补福建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完善福建省体育舞蹈教育生态链,为高水平体育舞蹈运动员开启升学就业通道,最终以精良的师资水平回馈于本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场域福建省舞蹈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学舞蹈的男孩子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舞蹈课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