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装备维修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

2020-07-16刘博文高山任宇环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3期

刘博文 高山 任宇环

[摘 要] “航空装备维修操作技能训练”是该文作者所在院校航空机务技术与指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门岗位任职必修课,与作战保障岗位直接对接,是实施“本科教育与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培养”的关键性课程。在课程设计中遵循“为战而教”“模块衔接”“以虚补实”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与结构,旨在培养学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养成“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的机务工作作风,树立“对国家财产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战斗胜利负责”的使命责任意识。

[关键词] 航空装备维修;航空机务;课程教学设计;崗位任职

[作者简介] 刘博文(1991—),男,河北石家庄人,中部战区空军95906部队工程师,主要从事航空装备机务维修与管理研究;高 山(1982—),女,山东邹城人,博士,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教学与研究;任宇环(1981—),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南部战区空军95007部队工程师,主要从事通信工程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3-0165-03    [收稿日期] 2019-11-01

一、引言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作为空军电子专业作战保障岗位军官培养基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航空兵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习主席指出,院校教育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体现在本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是要培养岗位技能合格、适应备战打仗要求、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指技融合的新时代空军军官。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按照“使学员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形成岗位专业能力”的岗位指向型设计思路,确立了“知法规安全、精维护排故、能组训指挥、敢作战打仗”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知识层面,使学员掌握装备保障知识,熟知机务法规和维护规则;在能力方面,使学员掌握航电单兵机务操作基本技能,具备航电保障指挥与组训基本能力;在素质方面锤炼学员“认真负责、准确迅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维护作风,树立“随国家财产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战斗胜利负责”的使命责任意识。最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衔接,“学员到军官”的角色衔接以及“课堂到战场”的情境衔接[1]。

二、学情分析

“航空装备维修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航电专业大四本科学员。通过前期的学习,学员已经系统学习了“导航原理”“通信对抗技术”“航空装备原理”等基础课程,系统掌握了飞机通信导航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开展装备实践教学的知识基础。

经过军校四年的军事训练和教育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知识的自学准备工作。同时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身体素质,能够适应外场较艰苦的教学环境。学员经过电子装调实习、创新设计、课程实验等环节的训练,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满足装备维护实习课程的基本要求。但通过广泛的部队调研和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学员装备综合运用能力不足,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普遍偏弱,另外对于航空机务工作认识不够深入,适应部队较慢。很多学员在面临具体工作时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担当意识。这些问题影响并制约了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

具体来说呈现出“三高四弱一缺乏”的显著特点:

三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高,信息化手段运用积极性较高,教学活动参与热情较高;

四弱: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较弱,装备感性认知弱,组织指挥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弱;

一缺乏:无部队一线工作经历,缺乏良好的机务维护作风和安全习惯。

针对教学对象的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重构教学内容,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凸显实践课教学重学习能力、重装备运用、重组织指挥、重作风养成的特点,让学员“做中学、学中做”,使学员能够尽快完成从知识掌握向能力具备的转变,为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设计与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装备技术发展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遵循“为战而教”“模块衔接”“以虚补实”的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2-3]。

(一)课程内容优化落实“为战而教”,与部队训练任务对接

根据新教学大纲,要强化指挥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将教学的重点由“外场基本维护技能”转变为“机务准备和飞行组织指挥”,进而体现“指技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学员法规意识薄弱、安全观念淡薄的不足,将“机务法规和飞行安全”内容单列并加强建设,打好飞行保障安全基础。

根据目前大航电融合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补充完善内场实习内容,让学员既能胜任外场保障任务也能完成内场保障工作。

(二)内容组织上体现“模块衔接”,与首次任职岗位衔接

为了在有限学时内落实新教学大纲“本科教育与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培养”的要求,采用模块衔接的方法重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结构。

首先,按照“机型体系区分、理论实践组合、技能指挥递进、通用专用衔接”的原则,将知识结构合理划分为法规安全类、基本技能类、专业技能类、保障指挥类和机型基础类五种知识模块。

其次,划分“理论法规、单兵技能、指挥基础、机型专用”四个阶段渐进式教学。通过科学灵活组织知识模块,层次递进,有机衔接。法规安全和基本技能模块,所有学员考核结论必须优秀;专业技能模块普训达标,根据学员兴趣深化巩固;保障指挥模块普训达标,根据学员性格全面拓展;机型基础专业模块对接学员首次任职岗位。

最后,利用学员分配定岗时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相应机型基础类专用内容提前进行“岗位补差强化”,通过定向分组、定岗训练,增强学员首次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提高培养效益。

(三)在课程建设上贯彻“以虚补实”,与实践认知规律对接

针对实践教学操作频繁、装备损耗大、安全风险高等难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发数字课程资源并优化整合,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利用教学模拟器,开发微课程讲解原理,利用VR环境开发虚拟操作训练软件,有效降低实装训练的安全风险,增加反复训练和“试错容错”的机会。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为更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规律和学员特点,从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课程组织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4-5]。

(一)实践教学理念

确立“贴近岗位、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实践教学理念。贴近岗位是指坚持“结果导向”,实训要求和首次任职岗位直接挂钩,贴近岗位开展实践教学;贴近部队是指坚持“用户导向”,实训内容与部队训练维护实际保持一致,贴近部队开展实践教学;贴近实战是指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营造实战化氛围,想定作战保障任务,贴近实战开展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为有效落实实践教学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化解实训教学难题,针对不同实训内容,形成“虚实结合、案例情境、模拟施训”相结合的使劲按教学模式。

1.虚实结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采用“虚实结合”模式解决在操作技能实训教学中,因实装数量、体积和空间影响,造成学员训练次数受限,效果不好,存在安全隐患的难题。

一方面充分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解决学员直接上装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使学员由被动操作变主动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做中学”;另一方面运用视频、语音实时传输技术,放大操作细节,使所有学员清晰看到操作流程,解决实装操作教学中空间不足问题。通过虚实对比,着眼教学素养目标,培养学员按规操作意识及优良维护作风,实现“学中做”。

2.案例情境。法规及安全事项类教学内容是岗位任职的必要知识。传统的讲授式策略容易让学员感觉枯燥乏味,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不佳。为此,采用“案例情境”模式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一是将部队维修实例制作成网络课程视频,学员利用便携式学习终端进行课前预习;二是通过开发联网游戏式维修保障模拟训练系统,营造实战化情境氛围;三是想定典型的保障任务,让学员自主制定保障方案并进行讨论,在虚拟系统中进行虚拟训练。

案例情境式教学策略让学员在试错体验中强化知识,固化机务法规和机务安全意识,实现教员主导、学员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3.模拟施训。采用“模拟施训”方式解决院校实训无任务牵引的难题。通过创立实战化情境和任务背景,成立学员模拟保障分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准备,依据想定进行实训。促使学生在自主保障、指挥、协调中深度参与教学过程。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战化氛围,使学员在各个环节积极思考、交流、动手、协作,从而实现“练指挥、练协同、练思想、练作风”,全面提升学员指技融合的综合能力素质。

(三)考核评价方法

改革“教什么考什么”的传统模式,确立了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由部队检验的考核理念,通过机关、部队、院校三位一体联合考核,推动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的有效衔接。具体实施方法包括:

(1)考核内容对标部队岗位标准,坚持“干什么,考什么”。

(2)考核组织对接部队用人需求,坚持“谁使用,谁主导”。

(3)考核方法对应部队实训模式,坚持“怎么干,怎么考”。

五、小結

依据新大纲要求,改革传统“专业适应型”的教学模式,提出“岗位指向型”的课程设计理念,将首次任职岗位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摆到重要位置。按照“以战领教、模块衔接、信息整合”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实践课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巍.加强我军航空机务维修人才管理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2):253-255.

[2]张睿.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s1):269-271.

[3]赵申东.航空装备保障实战化教学训练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教育,2019(3):153-155.

[4]崔岩.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6(34):204-206.

[5]王成思.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教员队伍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7(5):`67-169.

Teaching Design of Avia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 Operation Skill Training Course

LIU Bo-wen1,GAO Shan2,REN Yu-huan3

(1.Air Force 95906,Beijing 102200,China;

2.Colleg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38,China;

3.Air Force 95007 Unit,South Theater,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0,China)

Abstract:Avia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 Operation Skill Training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aviation aircraft technology and comm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n our hospital,which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combat support posts and is the key cours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first-time job training".In the curriculum design,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preparing for war","module connection" and "supplementing practice with theoretical learning".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rofessional literacy,develop the style of airport work of "extreme responsibility and careful maintenance",and establish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of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property,the safety of comrades and the victory in battles".

Key words:aeronaut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aviation maintenance,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