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短片《Wrapped(毁灭)》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2020-07-16江逸华刘雪芹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生态美学

江逸华 刘雪芹

摘 要:短片《Wrapped(毁灭)》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电影学院的3名学生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探寻该短片所传达出的生态本位思想以及万物共生的和谐之美。生态为本才能探寻生命的力量;维持生态平衡,才能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灾难降临的假设,能够唤醒人们对于家园意识的追寻。

关键词:短片《Wrapped(毁灭)》;生态美学;和谐共生;家园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0 引言

当人类社会进入18世纪,工业革命掀起高速发展的浪潮,现代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博弈便愈演愈烈。资源逐渐枯竭,生态危机四伏,人类未来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电影学院ROMAN KAELIN、FALKO PAEPER、FLORIAN WITTMANN这3名学生联手打造的毕业设计短片《Wrapped(毁灭)》,通过延时摄影和令人震撼的CG特效,向观众精彩地演绎了人类世界如何在大自然的侵吞肆虐之下一步一步走向崩溃与毁灭的情境。

1 生态为本,探寻生命力量

一棵植物的种子,在一个不知名的生物体内,以驚人的速度发芽、抽枝。它狰狞地生长、蔓延,肆意吞噬着自己所触及的一切。这是短片最开头所展现出的一幕,虽只有短短几十秒的画面,却以破竹之势展现出它的狂妄不羁,似是向观众宣告着它即将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随着画面视角的逐步扩大,植物从生物体内蓄势而出,观众这才得以看清这个生物的真面目——一只已失去生命的小鼠。小鼠静静地躺在马路中央,而绿色植物仍旧在它的身躯上不断肆虐。镜头再拉远,小鼠的背后仍然是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人类的世界喧闹纷杂,鸣笛依旧,对这个弱小生命的逝去、对眼前绿色植物的疯狂,完全不以为意。

从短片开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镜头中所呈现出的画面都是以蜿蜒生长的植物为主体,而一向以自我为万物中心的人类却成了背景中的衬体。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是作者将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无尽索取和不断破坏逆向为之,通过植物在人类世界的疯狂蔓延、肆意生长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意在暗示人类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并不能真的以自我为尊,狂妄自大,企图主掌万物,为所欲为。如果大自然真的展开了对人类世界的攻击报复,人类最终也只会深受其害,自食其果,化为地球上的过往烟云。

在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的深层生态学中,其中的一个层面便是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1]。“平等”二字意味着认同,意味着没有功利性的利用与掠夺。人类对大自然中的万物平等以待,是维持人与世界最基本关系的基础[2]。从古希腊至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已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尤其随着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的脚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日益蓬勃发展,让人类逐渐有了凌驾万物之上的资本。由此,“人”作为世界主宰的思想便被无限放大。而此刻,随着这个原则的提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声音便在工业文明下的历史舞台上响起,惊醒了长期以来受焚薮而田、竭泽而渔心态驱使下人类早已麻木冷漠的心灵。

如今,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张,双方冲突不断。当我们面对周遭的环境问题时,更要时刻警醒自己: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有生存栖息的权利。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操纵者,不能只将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当作另类去欣赏,而要将它们放在与人类同等的位置上进行关照[3],努力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却轻视环境的格局,将生态放于本位,从中国古代先人们与自然山水为邻、与花鸟鱼虫为伴的角度重新思考[4],领悟并走进“自然”审美之境[5],让一度侵占我们大脑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转变为有利于万物的生态整体观,让那些曾经受到人类伤害摧残的宝贵生命绽放出本该属于它们自己的夺目光彩。

2 维持平衡,方能和谐共生

我们所处的自然博大无私、包罗万象,慷慨地给予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生存的可能,“和谐共生是不同的事物在相处过程中的理想状态,所谓的理想状态,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补赏;兼容差异、优化协调和共同进化”。[6]正如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所说:“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7] ”然而,当人类所占用的自然资源与日俱增,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掠夺愈加猖狂,我们不得不暂时停下快速前进的脚步,去思考该如何找寻自我与生态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构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审美关系。

在短片的后半段,当植物的生长速度逐渐达到顶峰,鲜红似血的花朵从缠绕着绿色的藤蔓上竞相绽开,将城市的每一处角落尽数侵占、纳为己有后,画面的镜头闪过几丝轻微的晃动,那略带刺耳的植物生长发出的拉扯之声便成了这个寂静世界里唯一的背景音。仅仅只是一瞬间的挣扎,就到达了挣脱的极限。花蕊猝然从中心炸裂开去,随着接二连三的爆破之声,落下了漫天的绯红。也就是在这一刻,人类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平衡的桥梁轰然崩塌,昔日喧嚣繁华的城市毁于一旦。那些看似结实牢固的、用钢筋混凝土构建出的城市之林,只是在植物的缠绕拉扯之下便顷刻倒塌、支离破碎,卷起一地尘土飞扬。而当平衡被打破之后,绿色的生命似乎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开始逐渐向这座城市的周边扩散开去,直至覆盖住整个地球。

是的,毁灭只需一瞬,平衡方可共存。作为大地艺术创始人之一的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就曾在其代表作《螺旋形防波堤》中,通过探索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从而传达出生态危机下人与自然应有的平衡调和关系,以期警醒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下空洞冷漠的世人[8]。平衡,不重在传统美学范畴中流于表面形式的秩序和美感,而是重在被人们重新思索之后赋予的生态意义[9]。平衡,是生态视角下万物共生的基石,也是和谐相融的保证。然而,要达到“平衡”二字,实属不易,需要全世界人类经年累月的探索与坚持,并为之付出共同的辛劳和努力。一旦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之间平衡的杠杆发生倾斜,最终付出惨痛代价而走向毁灭的,只会是人类自己。正如从2019年起,不管是澳大利亚持续燃烧、绵延数里的熊熊山火,还是东非规模庞大、泛滥猖獗的蝗虫灾害,抑或是到现在依然疯狂肆虐、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是人类在挑战大自然的极限,并最终不幸打破了与大自然的平衡后,接踵而来的生态之灾的真实写照。这一场又一场的灾难,是地球的浩劫,但同时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次冷静下来的机会,让我们再次审视,重新去努力找回自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那一条不可逾越的平衡界限。

3 灾难降临,唤醒家园之思

“家园意识”在中国古代就早已有之,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争相以此为题材,留下了不少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佳作。不管是柳宗元的“客有故園思,潇湘生夜愁”,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早就将“家园意识”融于血液,一脉相承,以至于到今时今日,无论身在何方,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依然萦绕着“落叶归根”的情怀,殷殷守望着来时的方向。“家园”二字带着点点氤氲升腾的暖意,维系着家族的血脉,牵动着归乡的灵魂。它可以小到家乡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也可以大到自己所生所长的国家,大到属于万物相依的地球。

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赖以生存的宝贵家园。多年来,即使各国的科学家们在探索类地行星的道路上耗费了无数的心血、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也未能在浩瀚广宇之中找到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栖居繁衍的第二颗星球。在短片的结尾,被绿色肆意侵占吞噬的地球逐渐缩小,摇身一变,成为短片最开头的那一颗看似弱小实则积聚了强大力量的植物种子。而紧随其后,小鼠嗅着食物的香味寻来,将其占为己有,影片也到此落下了帷幕。这一切的一切,似是生命的轮回,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短片开始前那个最初的安宁美好的世界。就如一场梦,梦时地动山摇,惊心动魄;梦醒后,却发现阳光正好,一切如常,心里便漾起劫后余生般的庆幸。

地球给予了人类家的归宿,不管我们生在何处,是依山而住,或是靠海而居,都让我们能够生存繁衍、融于自然,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10]。久而久之,人类便对周遭环境的慷慨馈赠逐渐麻木,理所应当地索求看似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逐渐丧失那些曾经相依相伴、繁衍生息的乐土。再加上如今现代都市中愈来愈快的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人类开始迷茫,开始焦虑,开始恐慌。工业与科技构筑出的冰冷文明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岌岌可危,由此,许多人开始产生了精神层面上的“无家可归”之感[11]。而试想一下,如果人类社会真的如短片中所表现出的那样,爆发一场波及全球,以致造成毁灭的生态危机,灾难过后,文明重创,生灵涂炭,人类是否到那时才能幡然醒悟,明白“家园”二字的珍贵?由此,影片透过绿色植物侵蚀摧残的镜头,运用震撼的CG特效,让人仿佛置身情境之中,给予了观影者一记强有力的警醒,那埋于我们心中的最本真、最纯粹的“家园意识”也被随之唤起。它不仅带给了人类从骨子里便渴望的归属之感,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人类去保护家园、珍惜自然的欲望[12]。也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怀揣这种心态,人类才可能真正走上一条绿色环保、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去用心呵护原生环境下的大自然,让自然场所的机能得以获得最大化的恢复。这样一来,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13],使绿水青山常在,鸟语花香相随,让我们共同却又唯一的家园,在茫茫宇宙中,永葆绿色的生机与活力。

4 结语

整部影片,虽不过短短几分钟,但它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之感却能直击心灵深处,给予我们灵魂的洗礼与颤动。其警醒之声振聋发聩,引起了观者对人类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冲突愈加激烈的忧思,也带给了我们今时今日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之感。自然有道,万物有灵,人类不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和世间万物放在平等的天平之上,还要转变自我脑海中的观念,破除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去用心感悟自身的渺小,敬畏自然的广大。只有我们放低姿态,融于自然,真正认识到自己只是万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与世间生灵和谐共处,并努力将每个人的力量汇聚凝结在一起,去珍爱环境,保护我们可贵而唯一的家园,人类文明才能在地球上不断绵延,生生不息,和天地万物相依相存、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 邹雯虹.深层生态学思想浅述[J].中国科教博览,2004(11):170-171.

[2] 白安迪.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15-16.

[3] 徐爽,张小凡.大卫·爱登堡自然生态纪录片的生态美学解读[J].大众文艺,2018(14):152-153.

[4] 孙威,吴言,李雪艳.从生态修复与人文意蕴——浅谈城市水体景观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86-87.

[5] 李娅萁,吴冬蕾.文人的“自然”审美与当代环境设计[J].大众文艺,2019(19):123-124.

[6] 马胜男.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学基础[J].大众文艺,2019(06):235-236.

[7]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5-224.

[8] 高婧,汤箬梅.空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探索——关于大地艺术的美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40-41.

[9] 张法.西方生态型美学:解构传统、内在差异、全球汇通[J].天津社会科学,2012(01):113-117.

[10] 鲁雅俊.渔村题材纪录片拍摄视角分析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23):189-190.

[11] 樊美筠,刘锦诺.生态文明呼唤一种赏美启蒙[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01):105-111.

[12] 陈芳芳.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评鉴,2019(11):158-159+185.

[13] 祝遵凌.祝遵凌:让可持续设计真正为人服务[J].设计,2019,32(16):76-80.

作者简介:江逸华(1999—),女,江苏无锡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通讯作者:刘雪芹(1971—),女,江苏丰县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生态美学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