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西方舞蹈文化

2020-07-16崔特特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

摘 要:从民间舞到规范标准舞再到竞技舞蹈运动,由西方民间源起的社交活动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引起了全球社交舞热潮和体育舞蹈竞技化浪潮。本研究以社交舞为切入点,基于社交舞发展的文化脉络,采用内容分析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追溯其历史起源,探究其技术变迁,并对社交舞在现今高校课程、毕业舞会及全民健身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交舞;舞厅舞;技术变化;历史变迁;高校舞会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0 引言

在舞蹈学概念中,社交舞本质属于一种以自娱性和社交性为核心功能的舞蹈文化活动。这种舞蹈活动源自西方社会,以为达到社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男女搭伴舞蹈为主,具有合理利用场地进行流动与原地舞步的运动属性、社交场合舞伴之间相互交流的社交属性以及服饰与礼仪相结合的审美属性。在社交舞中,根据不同的音乐及舞种风格差异,可将社交舞划分为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伦巴、快四、布鲁斯、美格林、吉特巴、萨尔萨、平四等十多种类型的舞蹈体式。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社交舞蹈的内涵和种类也逐渐丰富多元,共舞形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以年轻一代为例,不再拘泥于男士的引带和女士的跟随,不再受舞蹈场地和妆容服饰搭配的限制,以男女合作或群体狂欢的形式区别于其他舞蹈的基本特征,逐渐渗透于全民健身的广场之上和高校主题聚会舞会之中。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社交舞的前世今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交舞在14~15世纪的起源到现今发展为竞技类、健身类舞蹈的文化脉络,选取了国内外有关社交舞发展演变的文献和历史书籍,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已有的研究资料、纪录片视频等进行分析整理,同时走访了社交舞、体育舞蹈的高校专家学者,追溯其历史起源,探究其技术变迁,对社交舞在现今高校课程、毕业舞会及全民健身中的运用进行客观的分析。

2 分析与讨论

2.1 從舞厅舞到社交舞

最早的社交舞源自14~15世纪在美国出现的苏族布法罗舞,以纪录片的形式在劳拉·巴拉杰的Evolution of Social Dancing中有所体现。画面中人们三五成群,围着群砌的火堆,通过拍打身体,演绎最初因舞动生起的愉悦。直到1588年出版的ORCHESOGRAPHIEO一书,对社交舞的来源才有了更具权威的认定,书中记载:最早的社交舞其实是源自意大利的一种由五步组成的小舞步,被称作舞厅舞,在1650年的夏天被引进了浪漫的巴黎,随着王公贵族们在公开场合跳起了这种来自民间的舞蹈,1768年巴黎第一家交际舞厅的开业,社交舞开始于欧美流行[1]。

19世纪初期的英国,各种舞厅、舞会蓬勃发展,相关组织与机构也逐步成立,社交舞传播于世界的畅通渠道被打开,迎来了走向国际社会的开端。1924年,在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的努力下,舞厅舞分会成立,第一届委员会成员由当时伦敦的5位顶级的舞厅舞教师组成。5位教师资历深厚、目光长远,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谊舞及拉美国家各式各样土著风情舞的基础上,考虑到后期社交舞的普及和推广,对其进行了规范加工和美化,于1925年正式公布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4种舞的步伐,总称标准舞。

1927年,英国音乐家、舞蹈家先锋之维克多·希尔韦斯特对这种在地板上完成舞厅舞的技术和风格给出了准确定义。1929年,英式风格体系渐渐成型,英国教师给予大多数最流行的舞厅舞以不可取代的英式地位,至此英式风格风靡全球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潮舞”摇滚和迪斯科开始对社交舞产生影响,影响了社交舞风格的发展。70年代开始,世界思潮趋向稳定和平衡,反映在艺术上又开始崇尚高雅文明和经典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中,兼具文明典雅和严格规范的社交舞犹如获得了重生,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打破人们初次见面时的鸿沟,还成为了促进舞伴间交流沟通、丰富娱乐生活、锻炼身体的极好形式[1]。

2.2 3个阶段的技术变迁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竞赛项目还是舞蹈种类,在发展蜕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自身的不断修正、规范及完善,尤其是对基本技术的体系统一,社交舞也不例外。探究社交舞的技术变迁,可根据研究资料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启蒙发展阶段、规范标准阶段、竞技化阶段。

2.2.1 启蒙发展阶段

中世纪—19世纪20年代,从民间社交舞的雏形到宫廷舞的社交及教育活动,握持的宽松距离、舞步的简化单一、风格的舒适随性,一度使早期的社交舞具有显著的沙龙化特征,与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结合紧密。18世纪出现的维吉尼亚舞对社交舞的融合,更是将社交舞的宫廷、贵族特征,引向了群体、欢快、聚会等关键词,带来了舞蹈文化和肢体动作的初步交汇,随之,1815年的四人方步舞、1843年的华尔兹以及隔年降世的波尔卡舞都为早期的社交舞赋予了曼妙大方、舞曲轻松的风格特点。

该时期的主舞台以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舞厅和社交场合成为了社交舞发展的重要阵地。由于“人人皆舞”的娱乐化社交心理需求,人们不会主动研究或开发具有难度的舞蹈技术,动作表现及描述意义仍停留在社交上,服饰追求华丽又不失舒适,且竞技化特征还不是特别明显,没有特别的竞赛规则和成型赛事。

2.2.2 规范标准阶段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舞厅社交舞和每日咖啡一样,从持续狂热到融入生活常规。该阶段的社交舞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杂糅,英国本土的各种舞蹈社团、职业化的舞蹈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拉格泰姆、爵士等音乐类型也从拉丁美洲传入,舞蹈主流社会将社交舞规范为“The Modern”和“The Standard”,逐渐形成了标准舞和拉丁舞两大舞系。英式舞厅社交舞因其温吞儒雅、极具正统意味的皇室风格独树一帜,其地位也得以在国际上确立。

该阶段的舞者都有普遍的特征,大多数选手均属业余训练出身,且身兼它职。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当时的舞坛名人维克多·西尔维斯特,实则是一位播音主持,教育和传媒的学习经历使这样一位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着社交舞的教育化和职业化进程。

到了19世纪60~80年代,由于有了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相对完备的组织机构,社交舞从风靡欧洲、美洲开始向亚洲国家迈进,随着舞步、规则、竞赛的补充完善,社交舞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称呼——国际标准舞。需要明确和强调的是,虽然社交舞也一度被称为国际标准舞,国际标准舞同体育舞蹈概念相等,但不能说社交舞完全等同于体育舞蹈,只是社交舞与体育舞蹈下同属性的舞蹈种类中,有很多舞种同时被作为社交舞和体育舞蹈的竞赛项目,比如华尔兹、探戈。

2.2.3 竞技化阶段

1990年,ICAD正式更名为IDSF(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将标准舞和拉丁舞引领向体育竞技化的道路,并赋予其“体育舞蹈”的新内涵。在跻身奥运正式比赛项目的进程中,体育舞蹈从技术变革和竞赛规则的修订等各方面努力达到奥运竞赛项目标准[2]。该阶段,就标准舞而言,舞蹈技术的风格出现了第二选择——意大利风格,在保有英式风格优点的基础上,改良了英式的温吞儒雅、更具绅士韵味的體现,在探戈中加上复杂性、韵律节奏的变化,同时舍弃了全蹲式站姿,采用腿部自然轻松弯曲的方式,加强下盘移动,于是有了举世闻名的意大利式探戈。而就拉丁舞而言,更多则是追求舞蹈组合的速度、力量及动作变化,使整体更具视觉冲击。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演变过程中,社交舞从一种自娱自乐的社交舞蹈,发展成为拥有高度艺术性和竞技性的表演和比赛项目,可谓健与美结合的典范。其服装相应转变为优雅与时尚并存,从材料和设计上来说,突破旧有观念,追求表现运动员的身形美、动作美、变化快[3]。评判标准采用顺位法与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体育舞蹈的广泛参与度,又追求赛事质量的高精尖,使得艺术性和竞技性相得益彰。

2.3 现今运用

2.3.1 以社交发展为目的的毕业舞会

欧美校园类电视剧一定会出现的情节,当属高校舞会或毕业舞会。每逢盛夏时节,离别氛围充斥校园,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美国高中毕业季舞会就会为这一阶段的完结、下一阶段的开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更替,在一代又一代的美国新青年眼中,高中毕业舞会无疑是一项充满激情、魅力四射的活动,将此作为成人礼送给自己和身边的玩伴,这也使得在春假过后,毕业舞会成为了美国学生谈论最多的一件事。

毕业舞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在美国东北部的大学里,通常情况下于大四下学期的毕业典礼前夕举行。在初期阶段,毕业舞会一度成为富裕家庭的人家为了使自家的“小公主”或“小王子”,在走出校园前熟悉参加重大社交场合时的着装和礼仪的“必修课程”。舞会上,男生身着白衬衫和白色或者黑色的燕尾服,领带或领结必不可少,头发修饰整洁,身上的古龙香水味略微飘散,而女生则个个胜似小公主的打扮,一袭各显风采的靓丽长裙,面容微上淡妆,发型得体而不失青春感,加上从少女时代起就很向往的华丽高跟鞋,将一朵鲜花别于胸前,宛若提前感受婚礼,神圣且妙不可言。

大小舞会和聚会是美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独立教育和开放思想为主的美国教育观念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孩子的成长中被合理安排了各式各样的群聚活动,而毕业舞会不过只是其中较为正式的一种。孩子从小被鼓励去社交,熟悉各种社交礼仪和场合,比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话题切入点的交谈,社交舞更能使陌生的两个人在舞池中瞬间拉近距离。

2.3.2 培养礼仪文化的高校课程

通过对北京十余所高校的走访调查了解到,社交舞多以公共选修类课程出现,课程内容多选择华尔兹、萨尔萨等简单易学的舞蹈,将舞蹈礼仪文化作为理论补充,学习及考核形式以双人配合或小组合作为主,在双人配合锻炼交流、沟通、协作能力的同时,灌输舞蹈礼仪相关理念,以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培养气质。

社交舞源自高贵的宫廷舞蹈,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修养、得体的礼仪、优雅的举止,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其在社交场合的吸引力。初期的舞蹈礼仪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懂得如何邀请人以及委婉地拒绝他人的盛情邀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使日常的言行举止也有所规范,更加礼貌待人。

社交舞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或舞蹈舞种,男士和女士需要双人配合,在圆形或方形的舞池中呈逆时针流动走向,男士引导、女士跟随,将舞步组合作为内容融入教学,兼具体育与艺术双重特性,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美化举止、协调肢体,更是同美国毕业舞会一样,在以礼仪为前提的彼此交流接触中,拉进学生间的距离。除此之外,学会一个组合或几个舞步,对社团活动的开展组织也极为有利,如化装舞会、主题舞会等。

2.3.3 以全民健身为契机的广场热舞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体育强国”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意义不言而喻。就大众锻炼而言,群聚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每晚准时在各大空旷场地响起的广场舞。每两三摊的广场舞里,就会有一群男士女士彼此环抱拉手跳社交舞。舞步端庄,艺术性强,从文化角度出发,极其注重舞蹈礼仪,即邀舞、领舞、请舞、共舞一系列流程。

有学者对社交舞的健身性表现及锻炼价值进行研究,通过对人体能量代谢、能量消耗及心率的监测变化测试,以华尔兹和探戈为例,一首舞曲下来的能量代谢可达到7.57,且锻炼者在力量、平衡、柔韧以及协调等身体素质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同时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广场舞参与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不否认本身男女性别比例的差别,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除了社交舞,其他的广场类舞蹈性别性过强,多表现为独舞或民舞。社交舞的普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问题,鼓励更多的男性长辈参与进来,与自身配偶或经过允许的舞伴,在广场上共舞,享受健身的乐趣。

社交舞强调的是礼仪性、娱乐性和健身性,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极佳活动之一。合作与交往是这个舞种不变的主题和目的,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每一支舞曲音乐中得到突破,其生成的融洽、和谐、高雅氛围总是能在无形中增进彼此间的情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3 结语

从民间舞到规范标准舞再到竞技舞蹈运动,西方社交舞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将舞蹈的艺术性与体育的竞技性交汇融合,竞赛场上有激烈角逐的极具观赏性的体育舞蹈,校园里和广场上有温和尔雅的礼仪性社交舞,而其本身的作用远不止于此,社交属性、礼仪文化、促进沟通、锻炼身体、陶冶情趣等,难怪伍绍祖先生曾赞誉社交舞“集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于一体,美不胜收,为了和平与友谊,跳遍全球,永不歇脚”。

参考文献:

[1] 李小芬.体育舞蹈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1-349.

[2] Geoffrey Hearn . A Technique of A Dance Standard Ballroom Figures[Z]. 2007:1-459.

[3] Abra,A.J . On With the Dance: Nation, Culture, and Popular Dancing in Britain[D]. Phd.University of Michigan,2010:1-43.

作者简介:崔特特(1992—),女,黑龙江明水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交舞、体育舞蹈项目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央美术学院资助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QNQD046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
大凌河及小凌河历史变迁分析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中国乡村共同体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走向
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