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阅读策略教学的原则和实施建议
2020-07-16朱水平
朱水平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增设了阅读策略的教学,建立起阅读技法的科学系统,帮助学生习得一些能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阅读策略教学要处理好三组关系,要将亲历体验的思维过程与策略的学习、练习和迁移有机融合,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策略 教学原则 实施建议
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古人常说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身、读以致乐,可见阅读功用之大。进行有效的阅读需要哪些能力呢?“一是准确而灵敏的理解力;二是准确和牢固的记忆力;三是准确和快速的推断及反应能力。”[1]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任其自然进行阅读当然也能形成某些阅读能力,但是远不如有目的、有序列地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的效果好。统编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增设了阅读策略的教学,就是希望藉由“这一篇”或“这一组”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科学规律自觉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也就是帮助学生习得一些能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力。
一、 阅读策略编排:集中与分解,建立阅读技法的科学系统
教材阅读策略的编排遵循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特设了四个策略单元和一些特殊的单元,围绕“预测”“提问”“速读”“带着目的阅读”“借助批注阅读”“如何阅读名著”等阅读策略集中进行系统学习。此外,需要多次、反复进行教授的阅读策略,如概括、复述、梳理、统整、理解、联想等,教材将其分解成若干具体的阅读方法、技巧,系统地分散在教材的各个单元中。同一册教材中的统整与不同年段之间的序列相互穿插,形成了一条阅读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长线。其中,特设的四个策略单元编排颇费心思。每个策略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精读、略读)、交流平台组成。单元导语明确阅读策略,所选课文皆是对应阅读策略的典型文本,课文导读和课后习题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搭石》,课文导读教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课后习题就以学生口吻呈现阅读方法使用的典型体会,一方面将“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等阅读方法具象化,另一方面则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梳理、巩固。
我们要努力领会教材的编排要义,带领学生进行策略单元学习时,无论哪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以策略教学为主,或者渗透同步进行,或者在完成策略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兼顾其他。
二、阅读策略教学的原则:处理好三组关系
1.整体规划:处理好这一篇与这一组的关系
教材的每个策略单元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阅读策略。围绕具体的阅读策略,整个单元系统化地构建了多个板块:教方法、用方法、梳理总结等。各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粘连,彼此之间形成了进阶式、立体化、交互性的逻辑关联。
以四年级上册的特殊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为例,我们来关注“这一篇”和“这一组”的关系在教学设计时存在的价值。“借助批注体会人物心情”这条阅读策略线贯穿整个单元。《牛和鹅》作为单元首篇意在让学生了解批注的角度,初步尝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人物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则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批注方法的迁移运用,并学习“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陀螺》则是要求在前面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如果把每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比作一根链条,那么每一篇课文就是这根链条上的一环。它们彼此独立存在,又前后连贯、相互承接,建构起一个完整的阅读策略教学系统。教师备课时要有单元整体规划意识,处理好“这一篇”和“这一组”的关系,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篇与篇之间的发展性。
2.问题导向:处理好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关系
阅读目标不仅决定着阅读的方向和道路,还制约着阅读计划的制定、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技法的选定等等。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阅读目标具体表现在单元页和课文导读中。课文导读中富有导向性的问题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达成阅读目标的重要载体。如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课文导读内容如下: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文章,选文内容丰富,有如何制竹节人的步骤介绍,有同学间斗竹节人惊心动魄的过程和乐趣描写,还有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丰富的内容、多角度的描写视角为不同的阅读目的提供了阅读内容。此文可谓是训练“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典型性选文。从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来看,具有问题导向的读者,在阅读前已经形成了明确而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当学生带着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中任意一个步入阅读,他将在阅读中全神贯注、如饥似渴,集中主要精力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提取有用的信息,围绕问题找到相关内容仔细读,并对所获取的阅读内容条分缕析、综合概括,最终形成一个井井有条的新的知识结构。
3.知行统一:处理好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段话说明了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诵读和思考阶段。如果仅仅是读思、理解,这种知识从根本上说还不是自己的,因而不可能達到居安、资深和左右逢源的地步。怀特海也说过:“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2]他建议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在记忆和学习的理论中,应用性是中心的概念。”[3]因此,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是智力活动的重要标志,也是阅读策略教学的核心原则。
其次,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阅读和教师的教授所习得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没有亲自实践,没有直接与文本相遇,认知就像是隔着一层纱似的朦朦胧胧。清代颜元所谓“以讲读为求道之功,相隔千里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阅读策略的教学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和验证。在实践中学习和验证的过程就是具身认知的过程,就是全面接受知识并证明的过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实施建议
阅读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技术科学。阅读策略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下面,笔者就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谈一谈阅读策略教学的一些共性的方法和规律。
1.基于兴趣和需求的范例导航
阅读是读者主体的一种有明确目的、甚至是需要付出自觉意志努力的学习活动。读者主体对阅读是否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自觉的需求成为能否形成完备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先决条件。阅读兴趣的激发,指的是想方设法把阅读主体——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并帮助其把客观的、外在的阅读需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兴趣,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范例教育理论强调交给学生最基本与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整体的一面镜子”。学生学了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和实际应用。因此,教学中应该突出基于兴趣和需求的阅读策略使用的范例引导。如四年级上册的 “提问策略”单元首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文导读要求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给予更大空间,让他们愿意并敢于提出问题;之后的《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则以学生的视角展示了阅读文本后所能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示范。基于兴趣和需求的学习样本的提供为学生阅读策略的学习和使用提供了辅助性的学习支架。
2.指向认知势能的科学分解与综合练习
“所谓认知势能,就是指按照问题的包容性、层级性、顺势性进行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思维的连锁反应和递进效应,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强度和关联性。”[4]统编教材将一种阅读策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科学、系统地分解成若干阅读微技能,要求教师在一个策略单元的教学中,从一种阅读微技能的动作实践到几项微技能动作的连贯和协调,经由多次联系,由此实现某一个阅读策略的动作定位。依照智力活动形成的基本阶段,阅读策略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定向认知:储备阅读的知识经验。阅读策略的教学目的是教授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因此阅读策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习者了解有关某些阅读技能的知识要点、操作要领、活动进程及注意事项等。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师首先要教授学生学会“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讲解和示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观察、记忆和在头脑中想象动作。
(2)文本理解:在解读中亲历思维过程。阅读策略的学习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阅读。每一篇教材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化,学生要想从教材中有所吸收,必先迈过“文字—语言”这一符号门槛。因此,任何阅读策略的教学,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进入理解意义、提取意义的大门,必先理解和提取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定体选技等语言形式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任何阅读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要在唤醒学生内心对语言文字的体认中渗透进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的首篇课文。预测是要基于学生对文本故事情节的亲历体验的。根据这个童话故事情节的结构特征——相似的结构反复3次,教师可以将故事分作三个部分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一边读一边尝试预测;一边预测一边印证猜想;一边猜想一边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三个环节呈阶梯状螺旋上升,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思考过程和角度调整中获得了预测方法的学习与巩固。
(3)言语练习: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言语观念。所谓的言语练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前述实践动作采用出声的外部语言说出他已经完成的阅读动作,继而用不出声的、明确的语言默念或默记他所完成的动作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有三:一是用言语使阅读技能定型;二是促使阅读技能朝向普遍概括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有利于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言语练习是由外显的物化活动向内隐的智力活动转化的开始,是阅读智力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让学生在各自学习小组里大声说出自己在这一堂课上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而后学习小组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口头汇报,这一言语练习活动可以促使阅读技能操作定型化、概括化,为阅读技能的迁移做了准备。
(4)练习迁移:在实践中内化动作要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任何新的智力活动行程的最初阶段,都不是智力活动本身,而是它外化的实践动作。在阅读策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某一阅读的法则、方法或技能后,将其应用到文章的实践中去,才能在另一个阅读实践中真正体验到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种思维技法的体验。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采用了由学到用的模式结构,为迁移的发生提供了两个必备的条件。
一是阅读策略的概括水平。如三年级上册的“预测”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对预测的方法进行了概括类化: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预测,如通过题目、插图、文本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目的是总结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或规则便于迁移运用。
二是新旧文本之间的共同因素。迁移的基础是通过分析,找出两个文本间共同的联系和本质,所以,迁移的范围和效果首先取决于新旧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有无和多少,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迁移。如《牛和鹅》,教师教学“抓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这一批注方法时,前后进行了两次迁移。第一次是将习得的“抓动词读出人物心情”批注方法迁移,将品读第5自然段 “紧扣动作品读人物心情”的方法迁移到品读描写鹅神气活现的文字上,读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恐惧”。新旧阅读文本的写法都是采用一连串动作表现人物心情,两者间的相似度极高。第二次迁移则加大难度,将“抓动词品读人物心情”的阅读方法迁移到第6自然段“抓写得好的地方”体会人物的心情。这种以“教读”带“自读”的教学过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将从教读中习得的阅读知识和技能向新的阅读对象迁移。
3.基于认知与情感功能的检验与反馈
反馈环节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阅读策略训练效果的检测和反馈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进步的关心,可以及时调控和矫正他们学习阅读策略的过程和方法,还可以促进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法。阅读策略学习的效果检验主要从阅读质量入手。阅读质量包括阅读理解度、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等等。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教学生如何提问,最终如何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检验并及时得到反馈呢?我们可以以提问的数量来衡量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所提问题多,说明学生思维活跃度高、参与度高。我们还可以以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质量来衡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提问策略的掌握程度。
检验与反馈的目的是弥补和完善,还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意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强化学习阅读的动机。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2] 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3] 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4] 潘庆玉.激发教学想象力: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