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项目平台传承红色基因的三个着眼点

2020-07-16陈立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萝卜头校本基因

陈立芳

摘    要    对小学生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借助中小学品格提升项目平台,从课程、环境和评价三个维度培育小学生的红色精神,使红色基因与课程建设相互交融,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红色引领与科学评价激励成长。

关键词   项目平台 红色基因校本研究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其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1]。借助中小学品格提升项目《聚焦红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平台,结合习总书记“要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的讲话精神,我们紧扣时代脉搏,发掘本地红色资源,以“打造灵魂硬度,强壮精神筋骨”为主旨,以“重温红色记忆、铭记英烈事迹、学习英烈精神、磨砺意志品格、自觉立德成才”为主线,以“接地气、沁心脾、化素养”为主轴,展开行动研究。从物化、精神、生态三方面入手,在课程、环境、评价三个维度发力,把活动过程与主题设计、个人与学段、班级、社团的目标要求以及实践体验与网络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乐于奉献的情操”等红色基因传承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态势。

一、红色基因与课程建设相互交融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与经验的总和,具有育人功能。我们遵循儿童学习认知和心理同化的规律,按照“熟知英烈事迹—讨论英烈精神—体验英烈心理—表现英烈情怀—实践英烈理想”的心理逻辑,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红色资源与学科课程融合,设计了一系列红色主题实践活动。

1.開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校本课程

立足本土实际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江苏邳州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这里是淮海战役消灭黄百韬兵团的首胜地,是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的家乡。我们整合多方力量,创编红色校本教材,展现英烈事迹,让小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感知初心与使命,在历史坐标中构筑时代担当。红色校本教材在编写理念、体例、呈现方式等维度上力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永远的九岁,小萝卜头精神引领我们不断向前》一书,让新时代的小学生深切认识到“小萝卜头”没有进过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没有体会到合家团聚的温暖,更没有品味过人世间的甘甜。他所面对的,是刺刀的寒光、带血的刑具、铁丝网的高墙。血腥险恶的环境里,他头大身小像个小萝卜头,幼小的生命,早熟、早慧,爱憎分明,他冒着生命危险,神秘、巧妙地活动在难友之间,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联络任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松林坡。“小萝卜头”牺牲的英勇悲壮,他短暂、光辉的人生是培育少年儿童“信念坚定、忠诚担当”这一红色基因的好素材。在一、二年级校本课程编写中,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采用卡通的形式,图文结合,分“年仅周岁的囚犯、想念爸爸、特殊的学校、小交通员”等八个主题卡通连环画图文并茂地呈现,独立成书;在中、高年级的校本课程编写中,我们采取主题故事的形式,以“小萝卜头的由来、我要见爸爸、我要上学、我要当孙悟空”等36个故事串联成书,力求故事性、情趣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强化红色资源与学科课程的融合

课程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活动、评价的系统规划设计,优秀课程是育人的重要平台。让“红色资源”融入教材,让“英烈精神”浸润心灵,实现红色资源与课程建设水乳交融,产生最优化的“溢出效应”,必须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对现有学科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对红色资源进行有效嵌入式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经典学科课例。在实施中,每周一节活动课,落实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做到读(红色资源教材)、看(电影电视)、背(爱国诗词)、写(感想或想象作文)、讲(英烈故事)、演(戏曲)、画(图片)、摄(影像)等多种形式巧妙结合,丰富多彩的红色校本课程对小学生的红色基因培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3.开展“四领域、融学段”红色主题活动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红色主题活动重参与、体验、分享,历来受到小学生欢迎。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将活动分成“红色感悟”“红色创作”“红色体验”“红色活动”四大领域,螺旋式、梯度式融入各个学段的相关活动中。“红色感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切己体察。活动包括参观、考察战场遗址、纪念馆、烈士墓,阅读有关书籍,观看影片,诵读爱国主义经典诗词,学唱缅怀烈士的歌曲等。“红色创作”:面向中、高学段小学生,依托红色史料对红色事件和英烈事迹进行介绍或想象性写作,写读后感、观后感,拍摄有关照片或录像,配写解说词,对红色事迹进行想象性绘画,办手抄报、班报等创作活动。“红色体验”:主要针对高学段小学生,通过活动课程,让小学生穿军装,上少年军校,走红军长征路,寻访老战士,定期参加军事拓展训练,让小学生充分体验、感悟革命岁月的艰苦,以及英雄模范人物为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红色活动”:主要是分学段每学期举办,有红色歌曲比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读书会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努力收到“不但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效果。

二、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

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一般来说,教育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成效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包括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构建促进小学生红色基因培育的环境,利用好红色资源,有助于红色基因浸润学生心田。

1.内在环境为育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内在环境的营造突出传统与时代结合。实践可从以下入手:(1)精心设置红色专题宣传栏,向学生介绍革命英烈及共和国成长足迹,引导学生汲取红色营养;(2)创建好红色阅吧,建立以王杰、“小萝卜头”等本土英雄人物事迹为主体的阅读阵地,做到阅读时间、地点、内容、活动四个保证,使学生走近英烈,走近红色,浸润心灵;(3)利用学校报告厅,建好红色剧场,每周定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剧;(4)打造“初心”红色长廊,学校系统收集“小萝卜头”宋振中、王杰、李超时三位烈士的图片、音像资料以及禹王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的相关史料,并把这些史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有机融合,精心布置“初心”红色长廊,供师生随时随地瞻仰,接受教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小学生的情感在浓浓的红色情境中氤氲,思想自然会得到升华。

2.外在环境为育人提供红色资源保障

外在环境需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红色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利用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重要保障。如将淮海战役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和王杰烈士陵园等确定为学校“红色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用红色资源涵育理想信念,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与此同时,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创建“做新时代的小主人”红色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紧贴“家校共育”这一主题,设立红色家园、传承论坛、品格提升、成长空间等板块,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良性互动,立体推送“聚焦红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实现教育的自主化、立体化、效益化。红色基因的发育生长需要营养滋润,红色文化就是滋润红色基因的营养要素,红色文化是土壤,是水分,是强骨的钙,是补血的铁,打造红色内外环境旨在让红色基因永远不褪色、不蜕变[2]。

三、红色引领与科学评价激励成长

1.健全小学生成长多元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效果综合进行。将红色引领融入评价中,一般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现场考察等形式进行,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如第一学段重在对学生讲述英烈故事的数量、熟练程度作出评价。第二学段重在对学生表现英烈精神的作品是否准确、真实,学校、家庭生活中能否有所体现作出评价。第三学段重在对学生对英烈是否有真挚的情怀,社會实践中能否展现良好的“三观”作出评价。操作中力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区评价融合,主题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融为一体。

2.完善教师红色教育评价机制

“教师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红色基因的培育者。”引领教师从专业视角来完善红色教育评价机制,是校本化行动研究的必然之举,更是示范育人的需要。1.基础性评价。教师能按红色校本课程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做好学生“成长记录”。2.主体性评价,从学生的视觉去评价,教师能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保存好学生的作品、资料,做好活动、竞赛评价分析。3.创造性评价。能在“红色基因培育”创意设计及实施、“新时代儿童成长”展评中有创新性举措。4.学术性评价。能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红色基因培育在认知上形成高质量报告,在实践中探索出务实的方案,进而提出省、市级研究课题。通过递进式的评价,真正让教师认识到红色基因传承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及个人专业成长中导航灯的作用。

3.凸显生活评价机制

红色基因传承可以在“熟知”“讨论”“体验”“表现”和“实践”五环节上循序推进。(1)红色课程“熟知”。如:在邳州发生的两次大战——“禹王山阻击战”和“碾庄圩战斗”世所罕见。学生到纪念馆参观、阅读回忆录、观看有关影视剧、走访老年村民,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形后,可引导家庭、社区对学生“熟知”红色基因的内涵进行检查性评价。(2)红色课程“讨论”。比如: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红色基因的精髓之一,今天怎么看,还需要吗?学生争论很热烈。讨论的结果是:“不怕苦”,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怕死”,要看面临的具体情况,须要审时度势,不能莽撞硬拼,在危机时刻应机智灵活,尽最大努力保护生命,如果万不得已,也要像英雄王杰一样不应惧怕牺牲。能否在新时代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大众评价的重要指标。(3)红色课程“体验”。关注的焦点是红色基因是否入心。比如,对“小萝卜头”,有学生经过深入对比后写道:在监狱里,由于缺少食物和营养,“小萝卜头”饿得皮包骨,头是那么大,他当时是多想有点吃的啊!他是多么希望能够走出监狱自由自在地生活啊!他是多么向往蓝天、草地和花朵啊!……而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是多么平常啊!需要我们格外珍惜呀!(4)红色课程“表现”。小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纷纷用文字、绘画、摄影等将英烈们的事迹表现出来,发表在班级的专栏、学校网站或微信群里,有的还将自己的作品张贴在小区和街道的固定栏目中,更有学生向一些媒体投稿,这些都是公众评价的观察点。(5)红色课程“实践”。将英烈的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就更缤纷多彩:吃饭不挑食了,上下学不让家长接送了,爱玩手机、沉迷于打游戏等习惯能够戒掉了,……红色基因能否像种子一样自然地种在学生的心田里,在现实生活中茁壮生长是实践评价的核心。

“熟知为本、体验为根、生活为源、立人为魂”是培育红色基因的基本准则。学生的灵魂受到震撼之余,如何更有力地将红色精神上升为自觉意识,如何更有效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进而内化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红色文化永不变色[3]。我们将持续、深入地把项目进行下去。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涵育小学生红色基因的品格提升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杨帆.增强中国自信的红色基因工程[J].理论学习,2017(02).

[2] 蒋泽先.1927·南昌城[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

[3] 田延光,梅国平.我们的红色基因:八一精神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小萝卜头校本基因
小萝卜头的故事
小萝卜头在狱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基因事件
基因
红岩(节选)